朱木清 隨州市市臺辦主任
王文虎 隨州市楚天聲屏報編輯
炎黃二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開創者。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本文就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與炎帝神農文化中的女性特徵和易學因素,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炎帝神農氏的功德傳說
在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有大功於中華民族的。從炎帝神農族代代相襲神農之號可以看出,炎帝神農氏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時代的標誌。①《世紀·帝系篇》云:"神農,代號也。是知,古人已經知道,神農是時代的標誌。其歷史功德傳說是整個氏族世代創造的總結。主要包括:
"烈山而焚之"
炎帝神農氏把"火"的使用由生活能源變成了生產能源。發明人工取火是伏羲的一大貢獻。伏羲又叫"庖羲",其含義就是"取犧牲以充庖廚",要達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有火才成。《繹史》卷三:"伏羲禪於伯牛,攢木作火"。不過在伏羲時代,"火"的使用限於生活領域。到了炎帝神農氏,"火"又變成了生產能源。炎帝起於烈山,故又號"烈山氏"。《說文解字》:"烈,火猛",其形態為猛火。烈山就是"烈山澤而焚之"的造田活動。
"制耒耜"、"殖五穀"
《增補資治綱鑑》:"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號》:"古之人民,皆食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繹史》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和藥濟人"
在將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的過程中,發明了中藥。《世本·作篇》雲"神農和藥濟人"。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從漁獵採集到刀耕火種是偉大的歷史創新,也歷史的巨大進步,炎帝神農氏正是進行這項創新的偉大文化英雄,是這種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和要求的代表者。
"日中而市"
開創貿易的先河。《周易繫辭》:神農"日中而市,教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漢書貨食志》:"洪範八政,一日食、二日貨:食謂農殖嘉禾町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有人說,炎帝神農氏日中而市屬於物物交換的範疇,可是"教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說明那時的商品交換規模已經很大了。馬克思指出,簡單的商品形式就能產生簡單的貨幣形式。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推測,炎帝神農氏所開創的市場經濟已經進入了用貨幣進行交換的門檻了。漢人對此是肯定的。《漢書·貨食志》云:金刀龜貝興自神農之世。考古工作者曾在隨州環潭的梅丘遺址發現漢代殘磚一塊,其長側面飾連山圖案,短側面飾孔方兄圖案,把外圓內方的錢形與連山結合起來。其文化含義顯然是"錢出連山氏"。這就告訴我們,炎帝神農時代已經有了"通貨"。
"制琴弦"
炎帝神農氏"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桓譚《新論》:"昔者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於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這裡"通神明之德"的音樂,其實就是巫舞活動,這是遠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炎帝神農氏很懂運用音樂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故傳說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
"養民以公"
在原始農業和貿易的基礎上,炎帝神農氏創造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制度。《淮南子·主術訓》:''昔者神農氏之治天下也,……養民以公。""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圖同空虛,而天下-俗,莫懷好心。"《商子·畫策》"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 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個時代的人是利他而不望其報的,因此天下能共富之。正是這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神農之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理想。
但是炎帝神農氏並不是簡單地繼承了伏羲,如上所說,他向前發展了伏羲的事業。炎帝神農文化在肇興期的突出特徵就是創新和發明,但是發展要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以將野生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為例。《淮南子》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在神農架一帶流傳的《黑暗傳》是這樣講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的:
可恨七十二毒神,
要害神農有道君,
神農判出眾姓名,
三十六次逃了生。
據說炎帝神農氏最終喪生於斷腸草,他雖然獻身了,但其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卻奠定中國傳統農業和醫學的基礎。炎帝神農的魅力不僅在創造了大同社會,讓後人神往,而且在於他的獻身精神,正因為如此他的故事才有永恆的魅力。
二、炎帝族的女性地位和神農文化特徵
以上所講的炎帝神農的功德傳說基本上體現了女性的歷史功勞,這是因為炎帝神農文化標誌了中國母系社會以及社會由母系進父系的歷史過程。炎帝神農氏是女性文化英雄。主要的理由是:在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中,傳說突出的是炎帝之母的作用,說是其目任姒遊華陽感生炎帝,炎帝似乎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在炎帝所主導的時代傳說中,似乎也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莊子·盜蹠》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子女屬於母方氏族。"凡是氏族按女系計算--遠古時代普遍是這種情況--的地方,氏族是由一個假定的女性祖先和女世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女性後代的子女所組成,按世系永遠傳下去。"①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406頁。炎帝神農氏正是這種"假定的女性祖先",所以那時的歷史只能是從女性的角度來敘述了。
尊重女性是炎帝神農氏族的神話系統的一個明顯特徵。在母權時代就連自然力也往往被賦與婦女的形象,其精靈都有女性的稱號。如:《山海經》記載:炎帝有個季女死於姑瑤之山,其精靈化作能結出果子的瑤草,誰吃了它,誰就會為世人所愛,即所謂媚於人。又傳說,這個炎帝季女就是巫山雲雨之神,早上化作美麗的朝雲,黃昏又成瀟瀟暮雨。詩人宋玉曾為之作《女神賦》和《高唐賦》。
《女神賦》描寫神女儀態,別有風致: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朗兮, 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幹之酞實兮,志解泰而休閒。……
這裡通過細緻精微的直接刻刻劃,從眸子、眉、唇等細部,一直寫到身段、步履和動作神態。靜與動合、外與內兼,描繪出炎帝之女的美麗的容顏和閒靜的性格。
《山海經》又載:炎帝之女曰女娃,遊刁:東海,溺而不返。其精靈化作誓鳥,又雲志鳥,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述異記》也說:"昔炎帝女溺死於東海中,化為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狀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此,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精衛填海的神話暗含著火與水的對立,它反映了炎帝少女誓不讓東海繼續為患而造福於人類的崇高品質,其具有的魅力,通過陶淵明的藝術創造後而被永久化了。
陶淵明曾賦詩云: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從這哀悼讚美之情溢於言表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精衛是怎樣光輝地活在人們的心中了。
《山海經》還載:"刑天至此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按:常羊山是隨北殷店東北桐柏山的餘脈。據《信陽志》記:"西有常羊山,峰巒起伏,狀似群羊。北起出山店,南亙殷家店,相傳烈山氏感生於此。"《隨州志》亦云:"州北百二十裡有老羊山,由北向南蜿蜒"。是知葬於常羊之山的"刑天"在傳說中是炎帝族人。許多人把刑天理解為男性英雄,實則不然,根據龔維英的研究,刑天是女性。首先,"刑天"以"乳為目"。在神話故事中,乳"是女性神祗的重要特徵。從字源上看,現在"母"字胸前兩點被分置於上下是象形文字演變的變形。在上古文獻裡,宗教的偶象往往是一些女性,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豐隆的乳峰。刑天以乳為目,表明其乳非常豐隆,因而具有女性特徵;其次"以臍為口"。此"臍"有人說是女性特徵的諱語。由此看來,刑天是-位至死不屈的女戰神。
在炎帝神農氏的文化譜系中,女性是崇拜的對象,但是男性就沒有這麼幸運。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為侯;鼓延始為鍾。
伯陵通吳權之妻最後死狀極慘;鼓長像極醜。《路史·後記四)說他"兌頭" "兌",《韻會》雲"直也",又通"銳"。"兌頭"直頭或尖頭,其實即為癩蝦蟆之類的東西。至於殳、延的形象今不可詳考。由此可見,男性在炎帝神農的神話譜系中被醜化了。這恰恰表明炎帝神農氏屬於母權時代。
炎帝神農文化是一種悲劇文化。炎帝譜系中值得尊敬的人物,包括炎帝神農氏本人,都是悲劇性的。這種悲劇性一方面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衝突,如精衛填海,另一方面反映了人與人的衝突,如刑天舞幹戚。在衝突中,炎帝族的文化英雄或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所吞沒,或為黃帝所殺害,反映了外界力量的強大與恐怖,但同時也反映出炎帝族對異己勢力的不屈精神,以及最終取得勝利的無窮力量和信心,從而凸現了炎帝族文化英雄的偉大與崇高。
三、炎帝神農文化中的易學因素
隨州西花園遺址出土的陶製品上,有各種彩繪,其中包括圓形和方形的幾何圖案、陰陽魚圖案等等,而把圓形和陰陽魚圖形結合起來的太極形圖案也已經出現,例如在屬於屈家嶺文化晚期陶紡輪的彩繪中就有被考古工作者稱為"類似太極的圖案"。與太極圖相比較,它也由陰陽魚組成。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呈一黑一白兩魚相交之態,而是二黑二白四魚頭頭相交之態,可以認為它是陰陽魚太極圖的一種古老形式,在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以前,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是太極圖的祖型。
西花園文化實證了炎帝創連山易之說。烈山文化在地望上與西花園文化相重合。後者在年代上雖然處在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期,比前者略晚,但其早期可以與烈山文化的晚期相覆蓋,因此西花園文化是烈山文化的一個發展階段,在西花園遺文化堆積中,屬於屈家嶺晚期文化和石家河早期文化的太極圖案及其變形如外圓內方的圖形已經比較普遍地出現在當時的彩陶上,可以推測太極圖至少在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區域內就比較流行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太極圖起源我炎帝神農時代,它是活動在隨州一帶的炎帝神農氏即烈山氏的創作。太極圖的起源處也就是易學的起源處。在烈山氏的活動區域內發現遠古太極圖,意味著神農氏創連山易之說得到實證。因為西花園文化中的陰陽魚圖案表明,在炎帝神農時期,人們已經有了太極兩儀陰陽觀念。一般認為太極圖所蘊藏的是易學原理。大家知道,燮理陰陽是易學的主題。馬王堆帛書有句話:"子曰:易之義,誰(唯)陰與陽"。《莊子》也說,易道以陰陽。可見太極圖與易學有不可分割有聯繫,易理就蘊藏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因此烈山文化或西花園文化中的太極圖可以被視為傳說中的神農連山易,它構成夏代連山易的祖型。按《周禮》的說法,古《易》有三,"一日《連山》;二日《歸藏》;三日{周易》。"據此,有人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炎帝的《連山)--黃帝的《歸藏》--伏羲的《周易》"。《連山》的確存在,它是夏人所用之易。漢人桓譚《新論》說:"《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連山》雖然是夏人所用之易,但它卻以神農氏命名。一般認為連山易為神農所創,因為烈山氏的"烈"字與《世譜》列山氏的"列"及《連山》的"連"字古音近而相通。我們認為,連山易中肯定含有夏人的創作。因為在這個系統中,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這顯然反映了父系社會的社會關係,而連山氏的主要功德在母系社會,最遲也在山母系進父系的
湖北隨州西花園文化遺址可能起源於在傳說中的伏羲八卦。在西花園遺址中發現了有了八卦這些神秘的磚塊,也就是伏羲八卦。"古者包伏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刁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①伏羲創八卦這個傳說目前雖然並沒有實證,但是一般認為它的起源的確是很早的,中外學者都有人把古老的伏羲八卦它歸於結繩記事的範疇,因而把它看成另類體系的文字烈山氏的連山易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那麼烈山氏是怎樣發展伏羲八卦的呢?伏羲所創的八卦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四周為八卦,中間為空白。由八卦圍繞而成的中間空白是什麼?孔子之後,有很多人對此作過探索。南宋哲學家朱熹曾委託蔡季通於蜀中青城山從隱士手中得秘圖三幀,其中之一就是先天八卦圖,有所不同的是,它的中間不再是空白,而是添上了一個大圓圈,其間一黑一白兩魚呈首尾相交之態,俗稱之陰陽魚太極圖。這就說,八卦圍繞而成的中間空白是太極。
對太極圖究為何人所創問題目前眾說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太極圖為道家所創。有人推測,老子出函谷關西去流沙,其所創秘籍有可能散播於蜀陝一帶。蔡季通獲此圖,也許是老子的遺物。即使不是老子的遺物,也是後代道家人物依據《易》理而繪製。
但是太極圖在隨州西花園文化中就已經出現。這就是說,考古學可以證明是烈山氏填補了伏羲八卦中間的空白。烈山氏將八卦圖發展為太極圖,其實也就是意味著將伏羲八卦發展以艮為首卦的六十四卦。因為太極圖本來就有太極函白,故他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是最大的八卦。因為函在太極之中的陰陽就是一對矛盾,它們由靜而動,相反相成連續的一分為二,從而衍展為六十四卦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叢波普爾的理論來看,函陰陽八卦的太極圖屬於"世界 3"的範疇,它一經被創造出來,就會獲得其自主性。波普爾甚至認為這種自主性是創造過程的副產品,其間所蘊藏的邏輯關係是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新的理論就是對這種認識所含問題進行批判的結果。
烈山氏將八卦發展為六十四卦是他有意識的創作,還是他在創作太極圖過程中無意識地帶來的副產品呢?從他所處的時代的思維水平來看,我們認為太極圖函六十四卦是其無意識帶來的副產品,將它發展為六十四卦是夏人的進一步創作,就是說是夏人發現幹蘊藏在烈山氏太極圖中的副產品,不過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本身就含在連山易之中,所以他們將這一發現加在烈山氏的身上,炎帝神農氏"重八卦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其實應該說是烈山氏所創太極圖中邏輯地包含了六十四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