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朱木清 隨州市市臺辦主任
王文虎  隨州市楚天聲屏報編輯

    炎黃二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開創者。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本文就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與炎帝神農文化中的女性特徵和易學因素,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炎帝神農氏的功德傳說
    在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有大功於中華民族的。從炎帝神農族代代相襲神農之號可以看出,炎帝神農氏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時代的標誌。①《世紀·帝系篇》云:"神農,代號也。是知,古人已經知道,神農是時代的標誌。其歷史功德傳說是整個氏族世代創造的總結。主要包括:
"烈山而焚之"
    炎帝神農氏把"火"的使用由生活能源變成了生產能源。發明人工取火是伏羲的一大貢獻。伏羲又叫"庖羲",其含義就是"取犧牲以充庖廚",要達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有火才成。《繹史》卷三:"伏羲禪於伯牛,攢木作火"。不過在伏羲時代,"火"的使用限於生活領域。到了炎帝神農氏,"火"又變成了生產能源。炎帝起於烈山,故又號"烈山氏"。《說文解字》:"烈,火猛",其形態為猛火。烈山就是"烈山澤而焚之"的造田活動。

    "制耒耜"、"殖五穀"
    《增補資治綱鑑》:"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號》:"古之人民,皆食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繹史》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和藥濟人"
    在將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的過程中,發明了中藥。《世本·作篇》雲"神農和藥濟人"。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從漁獵採集到刀耕火種是偉大的歷史創新,也歷史的巨大進步,炎帝神農氏正是進行這項創新的偉大文化英雄,是這種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和要求的代表者。

    "日中而市"
    開創貿易的先河。《周易繫辭》:神農"日中而市,教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漢書貨食志》:"洪範八政,一日食、二日貨:食謂農殖嘉禾町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有人說,炎帝神農氏日中而市屬於物物交換的範疇,可是"教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說明那時的商品交換規模已經很大了。馬克思指出,簡單的商品形式就能產生簡單的貨幣形式。從這一原理出發,我們可以推測,炎帝神農氏所開創的市場經濟已經進入了用貨幣進行交換的門檻了。漢人對此是肯定的。《漢書·貨食志》云:金刀龜貝興自神農之世。考古工作者曾在隨州環潭的梅丘遺址發現漢代殘磚一塊,其長側面飾連山圖案,短側面飾孔方兄圖案,把外圓內方的錢形與連山結合起來。其文化含義顯然是"錢出連山氏"。這就告訴我們,炎帝神農時代已經有了"通貨"。

    "制琴弦"
    炎帝神農氏"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桓譚《新論》:"昔者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於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這裡"通神明之德"的音樂,其實就是巫舞活動,這是遠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炎帝神農氏很懂運用音樂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故傳說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

    "養民以公"
    在原始農業和貿易的基礎上,炎帝神農氏創造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制度。《淮南子·主術訓》:''昔者神農氏之治天下也,……養民以公。""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圖同空虛,而天下-俗,莫懷好心。"《商子·畫策》"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 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個時代的人是利他而不望其報的,因此天下能共富之。正是這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神農之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理想。

    但是炎帝神農氏並不是簡單地繼承了伏羲,如上所說,他向前發展了伏羲的事業。炎帝神農文化在肇興期的突出特徵就是創新和發明,但是發展要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以將野生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為例。《淮南子》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在神農架一帶流傳的《黑暗傳》是這樣講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的:
可恨七十二毒神,
要害神農有道君,
神農判出眾姓名,
三十六次逃了生。
    據說炎帝神農氏最終喪生於斷腸草,他雖然獻身了,但其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卻奠定中國傳統農業和醫學的基礎。炎帝神農的魅力不僅在創造了大同社會,讓後人神往,而且在於他的獻身精神,正因為如此他的故事才有永恆的魅力。

    二、炎帝族的女性地位和神農文化特徵
    以上所講的炎帝神農的功德傳說基本上體現了女性的歷史功勞,這是因為炎帝神農文化標誌了中國母系社會以及社會由母系進父系的歷史過程。炎帝神農氏是女性文化英雄。主要的理由是:在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中,傳說突出的是炎帝之母的作用,說是其目任姒遊華陽感生炎帝,炎帝似乎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在炎帝所主導的時代傳說中,似乎也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莊子·盜蹠》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子女屬於母方氏族。"凡是氏族按女系計算--遠古時代普遍是這種情況--的地方,氏族是由一個假定的女性祖先和女世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女性後代的子女所組成,按世系永遠傳下去。"①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406頁。炎帝神農氏正是這種"假定的女性祖先",所以那時的歷史只能是從女性的角度來敘述了。
    尊重女性是炎帝神農氏族的神話系統的一個明顯特徵。在母權時代就連自然力也往往被賦與婦女的形象,其精靈都有女性的稱號。如:《山海經》記載:炎帝有個季女死於姑瑤之山,其精靈化作能結出果子的瑤草,誰吃了它,誰就會為世人所愛,即所謂媚於人。又傳說,這個炎帝季女就是巫山雲雨之神,早上化作美麗的朝雲,黃昏又成瀟瀟暮雨。詩人宋玉曾為之作《女神賦》和《高唐賦》。
   《女神賦》描寫神女儀態,別有風致: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朗兮,  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幹之酞實兮,志解泰而休閒。……
    這裡通過細緻精微的直接刻刻劃,從眸子、眉、唇等細部,一直寫到身段、步履和動作神態。靜與動合、外與內兼,描繪出炎帝之女的美麗的容顏和閒靜的性格。
《山海經》又載:炎帝之女曰女娃,遊刁:東海,溺而不返。其精靈化作誓鳥,又雲志鳥,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述異記》也說:"昔炎帝女溺死於東海中,化為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狀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此,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精衛填海的神話暗含著火與水的對立,它反映了炎帝少女誓不讓東海繼續為患而造福於人類的崇高品質,其具有的魅力,通過陶淵明的藝術創造後而被永久化了。
陶淵明曾賦詩云: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從這哀悼讚美之情溢於言表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精衛是怎樣光輝地活在人們的心中了。
    《山海經》還載:"刑天至此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按:常羊山是隨北殷店東北桐柏山的餘脈。據《信陽志》記:"西有常羊山,峰巒起伏,狀似群羊。北起出山店,南亙殷家店,相傳烈山氏感生於此。"《隨州志》亦云:"州北百二十裡有老羊山,由北向南蜿蜒"。是知葬於常羊之山的"刑天"在傳說中是炎帝族人。許多人把刑天理解為男性英雄,實則不然,根據龔維英的研究,刑天是女性。首先,"刑天"以"乳為目"。在神話故事中,乳"是女性神祗的重要特徵。從字源上看,現在"母"字胸前兩點被分置於上下是象形文字演變的變形。在上古文獻裡,宗教的偶象往往是一些女性,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豐隆的乳峰。刑天以乳為目,表明其乳非常豐隆,因而具有女性特徵;其次"以臍為口"。此"臍"有人說是女性特徵的諱語。由此看來,刑天是-位至死不屈的女戰神。
    在炎帝神農氏的文化譜系中,女性是崇拜的對象,但是男性就沒有這麼幸運。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為侯;鼓延始為鍾。
    伯陵通吳權之妻最後死狀極慘;鼓長像極醜。《路史·後記四)說他"兌頭" "兌",《韻會》雲"直也",又通"銳"。"兌頭"直頭或尖頭,其實即為癩蝦蟆之類的東西。至於殳、延的形象今不可詳考。由此可見,男性在炎帝神農的神話譜系中被醜化了。這恰恰表明炎帝神農氏屬於母權時代。
    炎帝神農文化是一種悲劇文化。炎帝譜系中值得尊敬的人物,包括炎帝神農氏本人,都是悲劇性的。這種悲劇性一方面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衝突,如精衛填海,另一方面反映了人與人的衝突,如刑天舞幹戚。在衝突中,炎帝族的文化英雄或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所吞沒,或為黃帝所殺害,反映了外界力量的強大與恐怖,但同時也反映出炎帝族對異己勢力的不屈精神,以及最終取得勝利的無窮力量和信心,從而凸現了炎帝族文化英雄的偉大與崇高。

三、炎帝神農文化中的易學因素  
    隨州西花園遺址出土的陶製品上,有各種彩繪,其中包括圓形和方形的幾何圖案、陰陽魚圖案等等,而把圓形和陰陽魚圖形結合起來的太極形圖案也已經出現,例如在屬於屈家嶺文化晚期陶紡輪的彩繪中就有被考古工作者稱為"類似太極的圖案"。與太極圖相比較,它也由陰陽魚組成。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呈一黑一白兩魚相交之態,而是二黑二白四魚頭頭相交之態,可以認為它是陰陽魚太極圖的一種古老形式,在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以前,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是太極圖的祖型。
    西花園文化實證了炎帝創連山易之說。烈山文化在地望上與西花園文化相重合。後者在年代上雖然處在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期,比前者略晚,但其早期可以與烈山文化的晚期相覆蓋,因此西花園文化是烈山文化的一個發展階段,在西花園遺文化堆積中,屬於屈家嶺晚期文化和石家河早期文化的太極圖案及其變形如外圓內方的圖形已經比較普遍地出現在當時的彩陶上,可以推測太極圖至少在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區域內就比較流行了。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太極圖起源我炎帝神農時代,它是活動在隨州一帶的炎帝神農氏即烈山氏的創作。太極圖的起源處也就是易學的起源處。在烈山氏的活動區域內發現遠古太極圖,意味著神農氏創連山易之說得到實證。因為西花園文化中的陰陽魚圖案表明,在炎帝神農時期,人們已經有了太極兩儀陰陽觀念。一般認為太極圖所蘊藏的是易學原理。大家知道,燮理陰陽是易學的主題。馬王堆帛書有句話:"子曰:易之義,誰(唯)陰與陽"。《莊子》也說,易道以陰陽。可見太極圖與易學有不可分割有聯繫,易理就蘊藏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因此烈山文化或西花園文化中的太極圖可以被視為傳說中的神農連山易,它構成夏代連山易的祖型。按《周禮》的說法,古《易》有三,"一日《連山》;二日《歸藏》;三日{周易》。"據此,有人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炎帝的《連山)--黃帝的《歸藏》--伏羲的《周易》"。《連山》的確存在,它是夏人所用之易。漢人桓譚《新論》說:"《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連山》雖然是夏人所用之易,但它卻以神農氏命名。一般認為連山易為神農所創,因為烈山氏的"烈"字與《世譜》列山氏的"列"及《連山》的"連"字古音近而相通。我們認為,連山易中肯定含有夏人的創作。因為在這個系統中,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這顯然反映了父系社會的社會關係,而連山氏的主要功德在母系社會,最遲也在山母系進父系的
    湖北隨州西花園文化遺址可能起源於在傳說中的伏羲八卦。在西花園遺址中發現了有了八卦這些神秘的磚塊,也就是伏羲八卦。"古者包伏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刁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①伏羲創八卦這個傳說目前雖然並沒有實證,但是一般認為它的起源的確是很早的,中外學者都有人把古老的伏羲八卦它歸於結繩記事的範疇,因而把它看成另類體系的文字烈山氏的連山易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那麼烈山氏是怎樣發展伏羲八卦的呢?伏羲所創的八卦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四周為八卦,中間為空白。由八卦圍繞而成的中間空白是什麼?孔子之後,有很多人對此作過探索。南宋哲學家朱熹曾委託蔡季通於蜀中青城山從隱士手中得秘圖三幀,其中之一就是先天八卦圖,有所不同的是,它的中間不再是空白,而是添上了一個大圓圈,其間一黑一白兩魚呈首尾相交之態,俗稱之陰陽魚太極圖。這就說,八卦圍繞而成的中間空白是太極。
    對太極圖究為何人所創問題目前眾說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太極圖為道家所創。有人推測,老子出函谷關西去流沙,其所創秘籍有可能散播於蜀陝一帶。蔡季通獲此圖,也許是老子的遺物。即使不是老子的遺物,也是後代道家人物依據《易》理而繪製。
    但是太極圖在隨州西花園文化中就已經出現。這就是說,考古學可以證明是烈山氏填補了伏羲八卦中間的空白。烈山氏將八卦圖發展為太極圖,其實也就是意味著將伏羲八卦發展以艮為首卦的六十四卦。因為太極圖本來就有太極函白,故他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是最大的八卦。因為函在太極之中的陰陽就是一對矛盾,它們由靜而動,相反相成連續的一分為二,從而衍展為六十四卦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叢波普爾的理論來看,函陰陽八卦的太極圖屬於"世界 3"的範疇,它一經被創造出來,就會獲得其自主性。波普爾甚至認為這種自主性是創造過程的副產品,其間所蘊藏的邏輯關係是沒有認識主體的認識。新的理論就是對這種認識所含問題進行批判的結果。
    烈山氏將八卦發展為六十四卦是他有意識的創作,還是他在創作太極圖過程中無意識地帶來的副產品呢?從他所處的時代的思維水平來看,我們認為太極圖函六十四卦是其無意識帶來的副產品,將它發展為六十四卦是夏人的進一步創作,就是說是夏人發現幹蘊藏在烈山氏太極圖中的副產品,不過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本身就含在連山易之中,所以他們將這一發現加在烈山氏的身上,炎帝神農氏"重八卦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其實應該說是烈山氏所創太極圖中邏輯地包含了六十四卦。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隨州市炎帝神農故裡
    炎帝神農故裡風景區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裡,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我有幸到此拜謁炎帝。景區入口,矗立著漢白玉雕刻的炎帝神農立像。神農洞祭長文石刻,介紹了炎帝神農的功績。神農洞,相傳為炎帝神農誕生之地。洞口綠植掩映,據同行人介紹,此洞以前是可以進去的,後來為了保護古蹟,就不允許進入了。神農廟,供奉著炎帝神農,從外觀看,應該為新修建築。
  • 炎帝神農的傳說
    對於上古歷史人物的炎帝神農,史書上沒有太多的資料,僅留下了以下記載: 《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
  • 木梨歷史,炎帝篇!你所不知道的關於神農炎帝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來到《木梨歷史》,上期視頻以史記為模板向大家科普了一下「黃帝」,本期視頻將為大家科普一下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帝」。現在流傳下來的對於炎帝的記載都很雜亂,對於炎帝是誰,炎帝的人生經歷,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而且《史記》裡也並沒有專門對「炎帝」作傳,《五帝本紀》中並沒有炎帝。史記對於炎帝的記載多是穿插在別的內容裡。
  • 炎帝和神農是什麼關係?
    談起炎帝,那麼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黃帝。黃帝是東方華夏民族的首領,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東方華夏一共分為三大部落,首領分別為黃帝、炎帝及蚩尤。黃帝為了華夏一統,便向相鄰較近的炎帝部落發起了進攻,炎帝平日喜愛研究藥草,救死扶傷,於是乎疏忽了對族人的訓練,而敗於黃帝。
  • 神農炎帝,紡織技術推動者
    這一切都印證了炎帝時代制麻為布的史實。一些神農炎帝的畫像以穿樹葉衣的形象出現,這顯然是不妥的,炎帝創造發明治麻為布,製作衣裳是時代的一大進步。他既是紡織技術的推動者,也是分享時代文明的受益者。高平是炎帝故裡,麻紡、絲織文化也延續至今。
  • 炎帝神農政權:神農、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榆罔
    炎帝神農氏取代炎帝魁隗氏政權,建帝都於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形成了炎帝神農氏政權。炎帝神農氏的首任帝為神農氏。該政權共經歷八代炎帝,傳國虛記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前4513),即神農、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姜榆罔。
  • 雲中吟系列·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感神龍首而生炎帝,生而龍顏。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鳳鳴岐山。對於神農氏名稱的由來,《白虎通》曰:「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神農之時,民多疾病,神農氏遂「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氏亦「磨蜃鞭茇,察色,嘗草木而正名之。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複評結果出爐
    近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株洲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承辦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徵集作品複評工作順利完成。本屆大賽堅持「中華共始祖、同胞一家親」的正確價值導向,圍繞炎帝神農文化精神內核,突出炎陵文旅要素,薈萃行業精英,以設計創新助力本土品牌發展,串聯產業鏈條,強調落地性和可轉化,既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創體系建設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新平臺。
  • 甲午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呈現四個特點
    中國臺灣網8月15日炎陵消息 甲午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已於8月1日—4日在湖南炎陵縣成功舉辦,和以往類似活動相比,此次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突出民間主辦。活動由湖南神農炎帝研究會、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聯合主辦,石玉珍會長、陳福財理事長共同出席,陸臺雙方主辦單位均為民間組織,沒有邀請黨和國家領導人甚至在職省部級領導出席活動。湖南省臺辦全程指導,株洲市臺辦、炎陵縣政府具體承辦,炎陵縣炎帝文化研究會、炎帝陵管理局、臺灣炎帝神農文史學會、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共同協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露臺面、唱主角的始終是上述「兩會」。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落幕 共徵集作品5286件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湖南臺辦提供中新網長沙12月19日電 (付敬懿)以「崇敬中華始祖,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19日舉行頒獎典禮,大賽歷時近六個月,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頒獎。
  • 傳承農耕文化 發揚北大荒精神 香坊農場舉行「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nbsp&nbsp&nbsp&nbsp東北網6月9日訊(韓秀麗 王宜豐 記者 平靜 許兼暢 田彥飛) 9日上午,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內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在園區神農廣場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長沙舉行
    三湘都市報12月19日訊(記者 吳岱霞 )19日上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承辦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在湖南長沙舉行。本次大賽以「崇敬中華始祖 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面向全球開展文化創意作品徵集,旨在增進全球華人同祖同宗的民族認同,推動炎帝神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大賽自2020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共收到參賽作品5286件,其中臺灣同胞參賽作品1358件,佔比25.69%,賽事規模和影響力達到一流水平。
  • 炎帝神農 重農興商 嘗百草
    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黃帝是軒轅氏,炎帝就是神農氏。《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 連載丨石朝江講述"女媧、神農的歷史功績"(三)
    即:伏羲繼天而王有聖德、女媧氏代宓犧立、女媧氏沒,神農氏作。綜觀我國史籍記載,「三皇」是鼻祖,稍後的炎帝(後世神農榆岡)、黃帝、蚩尤是始祖。為了記住中華民族三大人文鼻祖的歷史功勳,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簡要敘說一下女媧、神農的主要歷史功績。
  • 省政協委員蔡溪:將每年七月初七定為神農炎帝「兩岸共祭日」
    紅網時刻1月26日訊(記者 黎鑫 攝影 張必聞)位於株洲市炎陵縣的炎帝陵,是老祖宗留給湖南人民的一筆寶貴歷史財富,在文化、旅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今年湖南省兩會期間,湖南省政協委員、株洲市政協主席蔡溪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要積極爭取將炎帝陵公祭升格為國家級的祭典,同時,大力開展以炎帝陵祭典為紐帶的兩岸交流融合活動。
  •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通讀《封神演義》,「源易緣」注意到,火雲洞中炎帝神農曾出現過3次,都是為拯救西岐軍民而出手,可謂善德之神,深受百姓崇敬,如今在全國各地也衍生出炎帝文化。關於炎帝長什麼樣,許仲琳老師只是簡單提了一句「披葉蓋肩,腰圍虎豹之皮」,再無詳細描寫。
  • 炎帝廣場,神農湖,湘江風光帶,株洲三大風景地,你來過沒
    株洲風景排行榜⒈炎帝廣場炎帝廣場位於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天台山路的頂端,為株洲市最高建築標誌物—東方神龍鐵塔的主出入口,集文化、集會、娛樂、健身、休閒、商貿、交通等功能於一體,炎帝廣場,以紀念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農氏炎帝命名,相距位於株洲炎陵縣的著名歷史景地—炎帝陵僅有200公裡路程
  •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另據林河在《神農炎帝形象小考》中指出:從農業遺址出土的圖騰符號分析,認為焱帝文化似乎在一萬多年前出現在長江中遊一帶,然後擴展到下遊和黃河下遊的。到了仰韶文化中期,黃河流域或河套地區遊牧民族也接受了農耕文化,成為神農炎帝的新成員。從此神農炎帝圖騰遍布中國的農耕地區。
  • 古帝王炎帝,嘗盡世間百草,不愧我們稱之為神農
    哈哈,聰明的小編今天就帶著大家了解了解,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炎帝,他是一個非常勤勞和勇敢的人,待人也是非常的隨和,樂於奉獻,對人們也是耗不吝嗇,對人傾囊相授。所以他每天都會去教大家怎麼去耕田播種莊稼,等到食物成熟以後,又會去教授大家怎麼去食用這些通過自己辛勞所得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