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2020-12-19 騰訊網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炎帝神農氏興起於陝西寶雞一帶,居姜水之畔,傳說是牛頭人身,而真正活躍卻是在山西東南部地區,自他率其部落遷徙中原,並向北發展以來,炎帝在山西境內"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農耕",完成了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他是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

如果要說到炎帝在山西的主要活動場所,那麼一定就是位於高平市神農鎮的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了。在羊頭山到處可見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蹟遺址,在羊頭山的西山巔就是神農城了,它是當時神農氏部落主要活動的場所,在《寰宇記》中寫到:"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而在魏巍西山巔的神農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側有井,就是神農井,而在清、白二泉下30米處就是五穀畦了,又被稱為井子坪,在後魏《風土記》中記載:"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氏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這也為羊頭山確實是炎帝神農活動場所提供了史料依據。

來到羊頭山可不是讓大家學習歷史知識來了,雖然關於羊頭山的人文底蘊與文化精神我們需要銘記,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崇拜炎帝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的責任心與民族認同感,但其實羊頭山的風景也是十分的秀美的。登上羊頭山,只見主峰高聳,山巒秀麗,松林茂密,古柏參天,除留存大量炎帝歷史遺存外,羊頭山還有北魏時期的石窟群。山頂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底座為伏羊,系山之標誌。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偉壯麗,在我國已屬少見。離五穀畦不遠,有始建於北魏的清化寺,遺蹟尚存。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跡依稀可辨。羊頭山半山腰處,有一古剎六名寺,寺內有塔,一股清泉噴出。泉下有池,名九華池,泉水清醇甘美,飲者神清氣爽,無不讚嘆。

來到羊頭山,如果你不登上頂峰看一看傍晚的夕照,那你真的就白來高平了,因為在峰頂不僅危峰秀拔,勢凌霄漢,而且溫煦的夕陽全部映照在你身上,那種光與影的掠動怕是最好的攝影機都無法完美地記錄下來吧,而這個景點原來早就被古人所發現,它就是高平古八景之一的「羊頭夕照"。

在羊頭山上還有一個村子,據說它因炎帝死後在這裡裝殮而得名,這個村子叫做莊裡村,而他的原名就叫「裝殮村」,後來以諧音叫做了莊裡村。在莊裡村還建有五穀廟,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裡當社首"之說。

羊頭山還有炎帝陵,還有故關炎帝行宮,高平炎帝廟等建築古蹟,這些都是古代為紀念炎帝而建造的,要說山上最出名,也是最能證明羊頭山是炎帝故裡的景點,那就是高平清化寺了,清化寺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說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裡,"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額,有碑,乃唐鄉貢明經牛無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現寺已不存,廢墟有石碑一通,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記有"神農遊履於羊頭山嘗谷於此"等語。

而這一明代的「炎帝陵」石碑也是當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炎帝陵碑,這也證明了羊頭山的確是炎帝故裡,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無論你身在何處,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無論你多了不起,也不要丟棄這份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因為我們因炎黃子孫而驕傲,民族也會因中國人血液裡的民族愛國熱情而變得更加團結與堅固!

文/老西兒侃三晉

相關焦點

  • 隨州市炎帝神農故裡
    炎帝神農故裡風景區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裡,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我有幸到此拜謁炎帝。景區入口,矗立著漢白玉雕刻的炎帝神農立像。神農洞祭長文石刻,介紹了炎帝神農的功績。神農洞,相傳為炎帝神農誕生之地。洞口綠植掩映,據同行人介紹,此洞以前是可以進去的,後來為了保護古蹟,就不允許進入了。神農廟,供奉著炎帝神農,從外觀看,應該為新修建築。
  • 炎帝神農的傳說
    他用木製作耒、耜,教民農業生產, 又曾嘗百草,發現藥材,教人治病, 從而使人類步入了健康生存發展的軌跡, 這位地皇炎帝神農氏,用他的一生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
  • 在山西老頂山,聽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圖說:山西老頂山 來源:網絡百穀山就是山西省長治市東北的老頂山,方圓40餘平方公裡,有五頂、九脊、十八道溝谷,40餘座山峰。林海蒼茫,四季常青;峰嶺跌宕,溝谷縱橫;雲山霧海,雄渾壯觀;巖洞幽邃,廟宇古樸;風洞泉谷,別具一格。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
  • 「遊山西·讀歷史」老頂山: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
    早在遠古時代,華夏先祖炎帝神農氏的部落在這裡首先完成了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這一重大歷史發展階段,開創了農耕文明。炎帝嘗百草、得稼穡、教民農耕的傳說在這裡廣為流傳。「上黨地區是中華民族發祥較早的地區,從這裡出土發現的大量磨製石器,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一地區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已由原始時期的採集、狩獵發展到原始的耜耕農業。新石器時代的耜耕農業已相當發達,這個時期正是炎帝神農氏時期。近年來,長治市文物工作者在上黨一帶發現了多處炎帝活動遺蹟和眾多祭祀、紀念炎帝的廟宇、碑碣。
  •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女媧娘娘生日當天,去了個地方,見了三位聖人——火雲宮中的天皇伏羲、地皇炎帝神農、人皇軒轅。《封神演義》原著中,稱女媧娘娘是前往朝賀「三皇聖人」的。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朱木清 隨州市市臺辦主任王文虎  隨州市楚天聲屏報編輯    炎黃二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開創者。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
  • 學者籌建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 赴多地採集土壤
    土壤採集在高平啟動  提起籌建「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之舉,是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副會長、神農氏炎帝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傑,神農氏炎帝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陳明太幾年前就有的念頭。  高平羊頭山被歷史上稱作「華夏之先都」「天地之農皇」,是神農氏炎帝開國之基,是發明五穀嘉禾的聖地。祖籍高平的李俊傑、陳明太雖然都在晉城工作,但對家鄉熱土感情深厚。
  • 《山海經》——神農氏
    傳說當時有丹雀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拾起來,在合適的季節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
  • 神農炎帝,紡織技術推動者
    這一切都印證了炎帝時代制麻為布的史實。一些神農炎帝的畫像以穿樹葉衣的形象出現,這顯然是不妥的,炎帝創造發明治麻為布,製作衣裳是時代的一大進步。他既是紡織技術的推動者,也是分享時代文明的受益者。高平是炎帝故裡,麻紡、絲織文化也延續至今。
  • 軒轅一帝,佑我華夏五千年!
    相傳公元前2717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生日,作為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黃帝軒轅帶領著華夏民族走向文明開化,被譽為人文始祖。所以每年三月三新鄭的黃帝故裡都會開展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 炎帝和神農是什麼關係?
    今天小編帶大家講一講《遠古的傳說》這部電視劇。談起炎帝,那麼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黃帝。黃帝是東方華夏民族的首領,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東方華夏一共分為三大部落,首領分別為黃帝、炎帝及蚩尤。黃帝為了華夏一統,便向相鄰較近的炎帝部落發起了進攻,炎帝平日喜愛研究藥草,救死扶傷,於是乎疏忽了對族人的訓練,而敗於黃帝。大敗後的炎帝不知去向,似乎完完全全的消散於人間。收復炎帝部落後,黃帝便考慮攻打蚩尤部落,以便於早日做到華夏一統。
  • 黃帝故裡,商朝國都:鄭州何以成華夏文明發祥地?有何歷史淵源?
    在所有中國人的心目中,作為中華始祖的「炎黃」二帝,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締造者,而且也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相傳「炎黃」二帝出自同一部落,但後來因為諸多衝突,而分裂成兩個部落。這兩位中華始祖率領各自部落連年徵戰,最後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打敗了炎帝,並將兩個部落合而為一,這其實就是「華夏族」的形成淵源。
  • 炎帝廣場,神農湖,湘江風光帶,株洲三大風景地,你來過沒
    株洲風景排行榜⒈炎帝廣場炎帝廣場位於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天台山路的頂端,為株洲市最高建築標誌物—東方神龍鐵塔的主出入口,集文化、集會、娛樂、健身、休閒、商貿、交通等功能於一體,炎帝廣場,以紀念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農氏炎帝命名,相距位於株洲炎陵縣的著名歷史景地—炎帝陵僅有200公裡路程
  • 湖北最低調的城市,被譽為「鄂北明珠炎帝故裡」,如今只有五線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隨州設立地級市,成為湖北最年輕的地級市。歷史厚重的隨州,曾是隋朝楊堅的封地。隋朝也因隨州而得名。擂鼓墩出土的2400年前曾侯乙編鐘震驚世界,被譽為改寫世界音樂史的「稀世珍寶」。隨州還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鐘之鄉」稱號。隨州山川秀美。
  • 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即神農氏,又稱炎帝。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也因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炎帝神農在位120年,曾建都山東曲阜,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 簡述華夏文明的由來
    因為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統一和持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受到外國人的侵略,中國也被外國人曾經統治。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和文明。相反,中華文明是一種非侵略性,具有廣泛性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因此,入侵者自己總是很快地完全被我們所吸收。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我們的祖先吧。
  • 炎帝神農政權:神農、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榆罔
    一、神農名姜石年,羊圖騰,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姜水(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 古代典籍中的多種類型的炎帝傳說
    身世外形傳說主要內容是炎帝的家世及其外形特點。關於炎帝出生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五德志》:「有神農肯出常羊,感任蟻,生赤帝魁隙,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蔬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南朝梁沈約的《末節·符瑞志·上》中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女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有盛德。」
  • 香坊實驗農場第十屆北大荒神農文化節啟幕
    2019年5月30日(己亥年四月廿六日)是傳說中「神農」炎帝的誕辰日。上午9時,香坊實驗農場在北大荒現代農業園神農廣場舉行了第十屆北大荒神農文化節。向市民遊客傳播北大荒精神,傳遞華夏文化的起源,升騰心中對祖先庇護的感恩,傳承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力量!
  • 山西東南部炎帝家庭成員傳說情節單元
    在山西東南部,炎帝神農氏也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於民眾的記憶當中,炎帝的家族成員為了氏族的利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類傳說主要講的是炎帝家人及後代為了民族利益而獻身創業的事跡。此類傳說在史書典籍和碑文中很少有記載,但在山西東南部民眾中卻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