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炎帝神農氏興起於陝西寶雞一帶,居姜水之畔,傳說是牛頭人身,而真正活躍卻是在山西東南部地區,自他率其部落遷徙中原,並向北發展以來,炎帝在山西境內"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農耕",完成了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他是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
如果要說到炎帝在山西的主要活動場所,那麼一定就是位於高平市神農鎮的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了。在羊頭山到處可見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蹟遺址,在羊頭山的西山巔就是神農城了,它是當時神農氏部落主要活動的場所,在《寰宇記》中寫到:"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而在魏巍西山巔的神農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側有井,就是神農井,而在清、白二泉下30米處就是五穀畦了,又被稱為井子坪,在後魏《風土記》中記載:"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氏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這也為羊頭山確實是炎帝神農活動場所提供了史料依據。
來到羊頭山可不是讓大家學習歷史知識來了,雖然關於羊頭山的人文底蘊與文化精神我們需要銘記,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崇拜炎帝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的責任心與民族認同感,但其實羊頭山的風景也是十分的秀美的。登上羊頭山,只見主峰高聳,山巒秀麗,松林茂密,古柏參天,除留存大量炎帝歷史遺存外,羊頭山還有北魏時期的石窟群。山頂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底座為伏羊,系山之標誌。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偉壯麗,在我國已屬少見。離五穀畦不遠,有始建於北魏的清化寺,遺蹟尚存。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跡依稀可辨。羊頭山半山腰處,有一古剎六名寺,寺內有塔,一股清泉噴出。泉下有池,名九華池,泉水清醇甘美,飲者神清氣爽,無不讚嘆。
來到羊頭山,如果你不登上頂峰看一看傍晚的夕照,那你真的就白來高平了,因為在峰頂不僅危峰秀拔,勢凌霄漢,而且溫煦的夕陽全部映照在你身上,那種光與影的掠動怕是最好的攝影機都無法完美地記錄下來吧,而這個景點原來早就被古人所發現,它就是高平古八景之一的「羊頭夕照"。
在羊頭山上還有一個村子,據說它因炎帝死後在這裡裝殮而得名,這個村子叫做莊裡村,而他的原名就叫「裝殮村」,後來以諧音叫做了莊裡村。在莊裡村還建有五穀廟,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裡當社首"之說。
羊頭山還有炎帝陵,還有故關炎帝行宮,高平炎帝廟等建築古蹟,這些都是古代為紀念炎帝而建造的,要說山上最出名,也是最能證明羊頭山是炎帝故裡的景點,那就是高平清化寺了,清化寺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說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裡,"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額,有碑,乃唐鄉貢明經牛無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現寺已不存,廢墟有石碑一通,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記有"神農遊履於羊頭山嘗谷於此"等語。
而這一明代的「炎帝陵」石碑也是當前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炎帝陵碑,這也證明了羊頭山的確是炎帝故裡,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無論你身在何處,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無論你多了不起,也不要丟棄這份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因為我們因炎黃子孫而驕傲,民族也會因中國人血液裡的民族愛國熱情而變得更加團結與堅固!
文/老西兒侃三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