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東南部炎帝家庭成員傳說情節單元

2020-12-18 王玉鑫談旅遊

格奧爾格·西美爾認為,神是人的翻版。民眾總是把自己的生活套用在神靈身上。在民眾看來,神靈也不是孤單的,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家庭。在山西東南部,炎帝神農氏也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於民眾的記憶當中,炎帝的家族成員為了氏族的利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類傳說主要講的是炎帝家人及後代為了民族利益而獻身創業的事跡。此類傳說在史書典籍和碑文中很少有記載,但在山西東南部民眾中卻廣為流傳。這裡祖祖輩輩的人從米沒有把炎帝看做是高不可攀、凜不可犯的一般意義上的「神」,而是把他當做從自己身邊走出來的有功德、有仙術、有七情六慾的先人,一個生於這方士地、長於這方士地、在其死後又庇護他們的祖先。這類傳說向在們形象地展現了炎帝一家生活化的一面。通過講述他的家庭生活,使他的形象更為豐滿,拉近他和民眾的距離。在山西東南部,炎帝的家人也和他一樣,成為人們祭祀的重要對象。比如「三個太子及原配夫人」的傳說。

相傳炎帝有三個兒子分別被尊為大太子、二太子和二太子,他們常隨父到神頭嶺各處推廣五穀,可是他們後來都變成了青面獠牙的怪物.大太子是因搶先替父母試嘗穀子中毒而致,二太子又因試嘗麥中毒所致,三大子則是因試嘗豆中毒而致就是炎帝與后妃所生的四太子松花枝後來也因試嘗藥丸而變成了小腦袋、鍋腰花達腳、滿身疙瘩的醜怪.傳說谷、麥、豆就是因為太子們的嘗試才最終放了毒可食用的,至今小米上還有針眼、麥身上有溝、豆子上有一道稜.

傳說炎帝的原配夫人十分美麗,她,善解人意又潑辣能幹,一直協助炎帝開拓基業.為了擴大五穀種植面積,她不計個人得失,懇求巧女到炎帝身邊生活和協助,又親自說服炎帝,自己來到今稱五穀山的地方推廣五穀.使是多的人吃上黃燦燦的小米飯,並在路州一帶培育種植成功「麻」.

另一則名為「蟠龍鎮姑姑山與精引姑娘」也的傳說:石末村原名蟠龍鎮,村北有座山名姑姑山。傳說很早以前,這裡土質肥沃,氣候適宜,人們靠擰獵採摘為生。一年春天,忽然有一個騎著小龍,駕著紅雲,手裡握著一束禾慄的姑娘來到.她告訴人們自己是受炎帝之命來教大家種植嘉穀的。第二天,人們按姑娘傳授的方法,在紫峰山選了一塊平坦肥沃的地方將姑娘帶來的嘉穀撒在地裡。秋天禾粟成熟了,金黃色的禾粟沉甸甸的,姑娘還乘著那條小龍來教人們怎麼收.沒幾年,這個平川變成了肥沃的土地,種上了嘉穀。每年秋後,人們都挑選一束嘉穀,盼著姑娘的到來.一年夏天,人們聽說這個姑娘因為遊東海,溺水而亡。為了紀念這位姑娘,不忘載姑娘而來的那條小龍,人們將村子取名為盤龍村,將村北第一次見到姑娘的那座山取名為姑姑山,並在山巔為姑娘建廟塑像,年年奉祀.

在這則傳說中,人們已經將炎帝的女兒神化,傳說中炎帝的女兒以蠟龍為交通工具,她的出現還伴隨著紅雲。在民眾的思想中,只有神仙出現時才會這樣。可以看出,人們為了表達自己對炎帝女兒所做貢獻的感激,將她與神並列,並在她死後建廟祭祀,表達人們的懷念之情。

還有一則叫做「「金牛」的傳說"講的是炎帝三兒子的教人們耕地的事情,和上面一則可以當做姊妹篇,石未村南有座小山,名紫峰山.山陰半崖有一天然石洞,名壁掌洞,洞內藏有一頭金牛.傳說是炎帝的兒於穩送給這一帶農人耕地用的。在炎帝女兒教這一帶的人們學會種植嘉穀以後,此地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但繁重的人工耕作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困難,由於翻耕太慢經常延誤農時.一天中午,忽然一個眉清目秀,脖子上戴著一塊玉圭的青年小子來到這裡,送給人們一頭牛,並教會人們怎麼是快的耕地.

這年春天,地剛犁了一半,老牛就病倒了.一天清晨,老牛突然說話了,告訴人們那個小夥子是炎帝的三兒子格,是以前來教大家種植嘉穀的精衛姑娘的弟弟.並說自己老了,要走了.說完掙扎著朝紫峰山半山的壁掌洞走去,消失在洞裡.人們點著火把進去找,發現裡面奇巖怪石,一條流向遠方的河擋住了去路,遠處有閃閃發亮的金光.後來有人傳開了,說老黃牛是炎帝兒子格送來的一條神牛,神牛入洞後變成了金牛,洞內的金光就是金牛身上發出的尤.從此,壁掌洞名聲大振,越傳越遠.常有貪徒入洞,欲盜劫金牛,但都是大膽而來,驚恐而去.

在以上三則傳說中,炎帝家人有著不同凡人的神性。如炎帝女兒能駕馭蟠龍去幫助民眾種植嘉穀:炎帝兒子把一頭神牛送給人們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耕種。炎帝家人的角色中已經有了一種奇異的神性。和前面的發明傳說相比,這類傳說中的真實成份已經大大減少,這使炎帝傳說離民間信仰越來越近。烏丙安指出z「傳說中那些對某些奇異事象的渲染部分,雖然並不佔主體,卻也有一定的分量。這裡所說的奇異現象,主要指的是民間信仰中的某些現象.....傳說學對於這一部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它可以找到人民意識中那些原始思維與原始信仰的傳承因素,解剖傳說的內容,透視其性質,並了解這些奇異現象背後的民眾心理願望。」炎帝的家人被賦予神性,在山西東南部民眾的信仰民俗心理中佔據了一定的地位。傳說越傳越廣,信仰也逐漸擴散開來,從而形成了→套完整的炎帝信仰體系,被當地民眾傳承米。從這類傳說中,我們可以找到炎帝信仰的最初線索,傳說中的炎帝從歷史人物逐漸轉變成了神,為後米的炎帝信仰打下了基礎。

相關焦點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炎帝神農的傳說
    而從民間口耳相傳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對於先祖的深刻記憶和深切緬懷,彰顯了中華遠古文明的燦爛輝煌。 炎帝神農氏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 作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是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 古代典籍中的多種類型的炎帝傳說
    如幹符的《辯犬論·五德志》、北魏鄙道元的《水經注·渭水》、《帝王世紀》、南朝梁沈約的《宋符瑞志·上》、南朝蕭繹的《金樓於》、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二皇本紀》、南宋胡宏的《皇王大紀》、《列於》、《逸周》、《周易·繫辭下傳》、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馬鬥漢桓譚的《新論·琴道篇》、《莊子·外篇.去筐》等等,根據這些典籍記載的傳說內容,筆者將其分為四類:身世外形傳說、發明傳說、政治功績傳說和戰爭傳說。
  •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女媧娘娘生日當天,去了個地方,見了三位聖人——火雲宮中的天皇伏羲、地皇炎帝神農、人皇軒轅。《封神演義》原著中,稱女媧娘娘是前往朝賀「三皇聖人」的。
  • 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即神農氏,又稱炎帝。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也因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炎帝神農在位120年,曾建都山東曲阜,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 炎帝嘗百草,薨於此山。又葬於何處呢?
    炎帝與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 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做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始祖,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炎黃二帝的故事和傳說!
  • 在山西老頂山,聽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圖說:山西老頂山 來源:網絡百穀山就是山西省長治市東北的老頂山,方圓40餘平方公裡,有五頂、九脊、十八道溝谷,40餘座山峰。林海蒼茫,四季常青;峰嶺跌宕,溝谷縱橫;雲山霧海,雄渾壯觀;巖洞幽邃,廟宇古樸;風洞泉谷,別具一格。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
  • 神農炎帝,紡織技術推動者
    關於神農炎帝一個重要的功績那就是嘗百草、創醫藥。流傳於全國各地的傳說都提到:神農以身驗草木、醫民疾,減輕人們的痛苦,延長了壽命。然而,從實踐上說,神農嘗百草更是早期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古人在獵取動物的同時,也採摘植物果實、嫩葉,挖掘地下塊莖果腹充飢。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本文就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與炎帝神農文化中的女性特徵和易學因素,談談個人的認識。一、炎帝神農氏的功德傳說    在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有大功於中華民族的。
  • 炎帝到底是什麼人?炎黃子孫為何炎帝排在最前?
    自古以來,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居,「炎黃」指炎黃二帝,也即炎帝和黃帝。黃帝與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都應屬於上古之人,但從歷史學和考據學來看,似乎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炎帝的身份。炎帝究竟是什麼人?為何「炎黃子孫」不叫「黃炎子孫」?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內蒙古東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西北部...
    【午間社會新聞播報】1、中央氣象臺8月12日6時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8月12日08時至13日08時,內蒙古東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西北部、遼寧西部、河南北部、甘肅南部和東部、陝西南部、四川盆地中西部、雲南西部和南部、廣東南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河北中部和東北部、北京、天津西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鬧翻了?炎帝的女兒溺於東海
    這裡是「假如神話傳說都是真的」系列的特別篇:精衛填海的真相。精衛填海是被記載於《山海經》中的一個故事,在今天我們把精衛填海當作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精衛填海的故事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 隨州市炎帝神農故裡
    炎帝神農故裡風景區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裡,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我有幸到此拜謁炎帝。景區入口,矗立著漢白玉雕刻的炎帝神農立像。神農洞祭長文石刻,介紹了炎帝神農的功績。神農洞,相傳為炎帝神農誕生之地。洞口綠植掩映,據同行人介紹,此洞以前是可以進去的,後來為了保護古蹟,就不允許進入了。神農廟,供奉著炎帝神農,從外觀看,應該為新修建築。
  • 炎帝和神農是什麼關係?
    今天小編帶大家講一講《遠古的傳說》這部電視劇。談起炎帝,那麼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黃帝。黃帝是東方華夏民族的首領,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東方華夏一共分為三大部落,首領分別為黃帝、炎帝及蚩尤。黃帝為了華夏一統,便向相鄰較近的炎帝部落發起了進攻,炎帝平日喜愛研究藥草,救死扶傷,於是乎疏忽了對族人的訓練,而敗於黃帝。大敗後的炎帝不知去向,似乎完完全全的消散於人間。收復炎帝部落後,黃帝便考慮攻打蚩尤部落,以便於早日做到華夏一統。
  •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另據林河在《神農炎帝形象小考》中指出:從農業遺址出土的圖騰符號分析,認為焱帝文化似乎在一萬多年前出現在長江中遊一帶,然後擴展到下遊和黃河下遊的。到了仰韶文化中期,黃河流域或河套地區遊牧民族也接受了農耕文化,成為神農炎帝的新成員。從此神農炎帝圖騰遍布中國的農耕地區。
  • 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神農炎帝看似對各地都無管理,但各地也幾乎無反叛之心,只有感恩之情。在考古中,距今一萬年到五千年,各地出現不同文化類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淞澤文化,興隆窪文化,營盤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城頭山文化等等同時興起,他們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包括西邊的四川,甘肅,南邊的廣西越南,東北各地。這些文化並不相同,但這些地方全都流傳著炎帝神農的傳說。
  • 炎帝神農政權:神農、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榆罔
    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古代原始社會人很少而禽獸很多,所以都吃禽獸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時候,人民很多而禽獸已經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還是不能解決人民的飢餓。
  • 連炎帝是誰都不知道,還好意思稱呼自己「炎黃子孫」?
    其中」黃「是我們的黃帝祖宗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可是這裡的炎帝到底是誰呢?然後可能有比較了解歷史的朋友就會說了:炎帝自然就是跟黃帝同時代的一個部落首領了,炎帝神農氏嘛;也有對歷史不太了解的,估計會去拜訪一下度娘,搜索結果也是: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另外度娘還說: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 陳冠豪:論中國當代鬼傳說之情節結構
    通過交叉驗證古今鬼傳說的核心結構和輔助結構,可看出我國鬼傳說在情節使用上的傳承現象。關鍵詞:都市傳說;鬼傳說;情節;核心結構;輔助結構當前國內關於鬼傳說的研究比較薄弱,始終未形成穩定的話語體系。12.承第11點,傳說主角多以程度不等的驚嚇或傷亡為結局。13.承第11點,倘若有化解人鬼衝突的情節,多一帶而過,不會成為主要內容。14.在最短情節中具備起承轉合,能形成邏輯結構完整的敘事。15.在確保傳說的母題、情節基幹、敘事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作用下,對「實名」的使用有選擇的彈性。
  •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總結
    新的一單元開始了,這一單元講的是神話故事,孩子們你們都知道那些神話故事呢?<精衛填海>炎帝的女兒溺亡於東海之後以上就是這單元的神話故事,古人創造了許多神話故事,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神話情節離奇,想像豐富,表達了人們探索自然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