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女媧娘娘生日當天,去了個地方,見了三位聖人——火雲宮中的天皇伏羲、地皇炎帝神農、人皇軒轅。
《封神演義》原著中,稱女媧娘娘是前往朝賀「三皇聖人」的。
商紂大戰開啟後,九龍島名士——瘟神呂嶽散下瘟疫,使西岐軍民,都染上了瘟災。
情急之下,西周名將楊戩遵奉玉鼎真人之命,初上火雲洞,拜見三皇老爺,求丹取藥。
伏羲對左邊的炎帝說,申公豹違逆天意,扭轉天心,助惡為虐,邀請旁門左道,實在可恨。還請御弟不辭辛勞,救濟西岐。
神農先是交給楊戩三粒丹藥,又來到紫芝崖,拔起一棵胡仙草,化解了西岐瘟災。
「源易緣」留心發現,《封神演義》中,第三次提到火雲洞和三皇聖人的是,西周大軍來到潼關,遭遇潼關主將餘化龍父子一家。
餘化龍父子6人,對商朝忠心耿耿,一心鎮守潼關,保家衛國。特別是餘化龍的小兒子,海外學藝,學來的五鬥毒痘最為厲害。
餘德用法術將毒痘潑在了西岐城的四面八方,想靠此滅掉西周60萬大軍;傳染疾病,再度使西岐百姓陷入痘災之中。
生死存亡之際,還是玉鼎真人命楊戩二上火雲洞
火雲洞中,神農再次伸出援手,交給楊戩三粒救命丹藥,又一次來到紫雲崖,拔出一根紫梗黃根的升麻神草。有了破敵之方,毒痘之疹頓時全消。
通讀《封神演義》,「源易緣」注意到,火雲洞中炎帝神農曾出現過3次,都是為拯救西岐軍民而出手,可謂善德之神,深受百姓崇敬,如今在全國各地也衍生出炎帝文化。
關於炎帝長什麼樣,許仲琳老師只是簡單提了一句「披葉蓋肩,腰圍虎豹之皮」,再無詳細描寫。
中華民族以炎黃子孫為稱,「炎黃二帝」中炎帝就是神話傳說中的「神農炎帝」,黃帝則被稱為「軒轅黃帝」,「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而炎黃二帝,也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爺爺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兩萬五;精衛銜石來,女媧把天補。是誰十載寒窗,頭懸梁錐刺股;嫦娥舞廣袖,后羿勁頭足,俯首的神農,為民謀幸福……」
歷史文化傳說中,炎帝神農最先發現了五穀黍,並教會了百姓種植莊稼,拉開了華夏農業文明的序幕;
始祖神農到底是什麼長相,由於炎帝神農生活在遠古時期,年代久遠,而漢字文明也不過數3千年,更是無有記載,無人知曉。
人們對炎帝神農的長相,都是憑著想像力和畫師對上古時期的認知作畫,傳承至今。
「源易緣」注意到,從古建祠廟中的歷史文化留傳下來的炎帝神農相貌:有人將其塑造為慈祥老者、醫者,也有人將其塑造成為威武大帝,更有人將其塑造成牛首人身的形象……
炎帝神農的面目各異,在山西晉城市的高平地區——炎帝陵,更有一處形象特別的炎帝塑像。
此處的炎帝聖像端坐於九龍椅,大殿四周是引人注目的36根盤龍金柱,聖像比山門還高出了24米,顯得莊嚴神聖。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炎帝神農的塑像面目卻是黑臉,全國文物寺廟中均為罕見。
相傳,炎帝神農發現了光和熱,使五穀得以孕育生長,被人們也稱為「火神」。
按道理講,《易經》五行文化中,火為紅色或紫色,炎帝神農的面部應為紅或紫色。為何此處的塑像別具一格呢?
在炎帝神農的生平感人事跡中,莫過於他「為解人間疾苦,嘗百草,最後不幸毒發而亡……」
原來,後人為了銘記追憶神農拯救百姓親嘗百草而中劇毒的奉獻精神,就將他中毒逝去時的樣子,塑造成了黑臉的炎帝形象。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中國神話》、《易經》、《中國民間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