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2020-12-23 源易緣

炎帝神農長啥樣?山西此地最是特別:黑臉為紀念其嘗百草中毒而亡

女媧娘娘生日當天,去了個地方,見了三位聖人——火雲宮中的天皇伏羲、地皇炎帝神農、人皇軒轅。

《封神演義》原著中,稱女媧娘娘是前往朝賀「三皇聖人」的。

商紂大戰開啟後,九龍島名士——瘟神呂嶽散下瘟疫,使西岐軍民,都染上了瘟災。

情急之下,西周名將楊戩遵奉玉鼎真人之命,初上火雲洞,拜見三皇老爺,求丹取藥。

伏羲對左邊的炎帝說,申公豹違逆天意,扭轉天心,助惡為虐,邀請旁門左道,實在可恨。還請御弟不辭辛勞,救濟西岐。

神農先是交給楊戩三粒丹藥,又來到紫芝崖,拔起一棵胡仙草,化解了西岐瘟災。

「源易緣」留心發現,《封神演義》中,第三次提到火雲洞和三皇聖人的是,西周大軍來到潼關,遭遇潼關主將餘化龍父子一家。

餘化龍父子6人,對商朝忠心耿耿,一心鎮守潼關,保家衛國。特別是餘化龍的小兒子,海外學藝,學來的五鬥毒痘最為厲害。

餘德用法術將毒痘潑在了西岐城的四面八方,想靠此滅掉西周60萬大軍;傳染疾病,再度使西岐百姓陷入痘災之中。

生死存亡之際,還是玉鼎真人命楊戩二上火雲洞

火雲洞中,神農再次伸出援手,交給楊戩三粒救命丹藥,又一次來到紫雲崖,拔出一根紫梗黃根的升麻神草。有了破敵之方,毒痘之疹頓時全消。

通讀《封神演義》,「源易緣」注意到,火雲洞中炎帝神農曾出現過3次,都是為拯救西岐軍民而出手,可謂善德之神,深受百姓崇敬,如今在全國各地也衍生出炎帝文化。

關於炎帝長什麼樣,許仲琳老師只是簡單提了一句「披葉蓋肩,腰圍虎豹之皮」,再無詳細描寫。

中華民族以炎黃子孫為稱,「炎黃二帝」中炎帝就是神話傳說中的「神農炎帝」,黃帝則被稱為「軒轅黃帝」,「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而炎黃二帝,也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爺爺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兩萬五;精衛銜石來,女媧把天補。是誰十載寒窗,頭懸梁錐刺股;嫦娥舞廣袖,后羿勁頭足,俯首的神農,為民謀幸福……」

歷史文化傳說中,炎帝神農最先發現了五穀黍,並教會了百姓種植莊稼,拉開了華夏農業文明的序幕;

始祖神農到底是什麼長相,由於炎帝神農生活在遠古時期,年代久遠,而漢字文明也不過數3千年,更是無有記載,無人知曉。

人們對炎帝神農的長相,都是憑著想像力和畫師對上古時期的認知作畫,傳承至今。

「源易緣」注意到,從古建祠廟中的歷史文化留傳下來的炎帝神農相貌:有人將其塑造為慈祥老者、醫者,也有人將其塑造成為威武大帝,更有人將其塑造成牛首人身的形象……

炎帝神農的面目各異,在山西晉城市的高平地區——炎帝陵,更有一處形象特別的炎帝塑像。

此處的炎帝聖像端坐於九龍椅,大殿四周是引人注目的36根盤龍金柱,聖像比山門還高出了24米,顯得莊嚴神聖。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炎帝神農的塑像面目卻是黑臉,全國文物寺廟中均為罕見。

相傳,炎帝神農發現了光和熱,使五穀得以孕育生長,被人們也稱為「火神」。

按道理講,《易經》五行文化中,火為紅色或紫色,炎帝神農的面部應為紅或紫色。為何此處的塑像別具一格呢?

在炎帝神農的生平感人事跡中,莫過於他「為解人間疾苦,嘗百草,最後不幸毒發而亡……」

原來,後人為了銘記追憶神農拯救百姓親嘗百草而中劇毒的奉獻精神,就將他中毒逝去時的樣子,塑造成了黑臉的炎帝形象。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中國神話》、《易經》、《中國民間傳說》等;

相關焦點

  • 炎帝嘗百草,薨於此山。又葬於何處呢?
    炎黃二帝山西省高平作為我國炎黃文化的重要源頭,現存神農炎帝寺廟就多達40餘處,居全國之首。這還不包括炎帝嘗百草、行宮等遺址。相傳炎帝在羊頭山嘗百草時,誤食了一種有巨毒「百足蟲」,而炎帝自製的解藥不起作用,炎帝巨痛難忍,只好下馬由人抬著走。於是這地方便叫做「換馬村」。先民發現炎帝情況有異,邊走邊呼喚,但炎帝因病勢沉重,始終不應聲。故此地叫做「不應」,後來諧音為「北營」,即現在的「北營村」。炎帝死於「北營」,先民把炎帝抬到一個山溝裡裝殮,此溝名為「臥龍灣」。裝殮之地稱為裝殮村,後諧音為如今的「莊裡村」。
  • 炎帝神農 重農興商 嘗百草
    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黃帝是軒轅氏,炎帝就是神農氏。《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 在山西老頂山,聽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圖說:山西老頂山 來源:網絡百穀山就是山西省長治市東北的老頂山,方圓40餘平方公裡,有五頂、九脊、十八道溝谷,40餘座山峰。林海蒼茫,四季常青;峰嶺跌宕,溝谷縱橫;雲山霧海,雄渾壯觀;巖洞幽邃,廟宇古樸;風洞泉谷,別具一格。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
  • 炎帝神農的傳說
    炎帝神農氏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 作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是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 「遊山西·讀歷史」老頂山: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百穀山就是今天長治市東北的老頂山,方圓40餘平方公裡,有五頂、九脊、十八道溝谷,40餘座山峰。
  • 神農嘗百草的地方,世界首批地質公園,河南沁陽的神農山美不勝收
    我國一直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氏作為三皇之一,他為給人們治病,親自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尋治療身體的草藥,神農氏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來解毒。神農氏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建碑立祠,將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一代代流傳了下來,讓世人尊敬。
  • 神農炎帝,紡織技術推動者
    遍嘗百草,始創藥茶《世本》載:「神農和藥濟人」;《綱鑑易如錄》載:「民有疾,未有藥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搜神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木梨歷史,炎帝篇!你所不知道的關於神農炎帝的故事!
    通過上述史料可以得知在漢代以前的史書中基本上是把神農和炎帝分開的。從漢代開始再到以後的記載中大多將神農和炎帝聯繫在一起,有的甚至將嘗百草的神農與跟黃帝同一時期的那位炎帝等同。《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 成書於漢代的《神農百草經》,與神農有什麼關係?
    《神農百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被後人託名是上古三皇之一的神農氏所作,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醫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這部如此重要的典籍為何要假託神農氏之名,還要從神話故事神農嘗百草開始說起。相傳炎帝神農是上古時期最後一位神明,在他出生的地方出現了九眼井,這九口井水相互相連,取其一,另外八個就會沸騰起來。等炎帝長大後,天上的鳥兒將一串種子當作禮物送給了炎帝。炎帝將種子分發給眾人,教人們如何將種子埋進土裡,又教人們怎麼使用木製農具以及如何澆灌施肥。自此人們學會了怎麼種植收穫糧食,為了感恩炎帝(下為神農),人們將炎帝稱為神農,尊他為農業之神。
  • 一味不起眼的小草,卻讓炎帝嘗百遍百草
    這味草藥可是開啟炎帝嘗百草的開端。據考古資料顯示,神農氏炎帝處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早期過渡的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處於漁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銜接過程當中。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有醫藥,更不會有主動的治病救人的活動。原始社會的人們一旦生病,只能聽其自然,自生自滅。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當初神農是因為吃了什麼而導致死亡的嗎?
    偶然的機會,神農氏發現人們扔在地上的瓜子和果仁,到了第二年會生根發芽,長出新的瓜蔓和果樹,他還發現植物的生長與天氣有關係,天氣比較熱的時候植物發芽長葉子,然後開花結果,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植物就會枯萎葉落,他決定利用天氣的變化對植物進行人工培養,這樣就可以有計劃地收集果實種子來作為食物,補充打獵的不足。
  • 雲中吟系列·炎帝神農氏
    「仰惟神農,植藝五穀。斯民有生,以化以育。慮及夭傷,復嘗草木。民到於今,悉沾其福。」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感神龍首而生炎帝,生而龍顏。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
  • 福蓮嘉葉|茶文化——神農嘗茶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神農嘗茶的故事你知道嗎?神農,又稱炎帝、農皇,姓姜,名魁。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是距今約4700年原始農業社會的首領,在位一百二十年。與傳說人物燧人、伏羲合稱「三皇」。
  • 隨州市炎帝神農故裡
    炎帝神農故裡風景區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裡,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我有幸到此拜謁炎帝。景區入口,矗立著漢白玉雕刻的炎帝神農立像。神農洞祭長文石刻,介紹了炎帝神農的功績。神農洞,相傳為炎帝神農誕生之地。洞口綠植掩映,據同行人介紹,此洞以前是可以進去的,後來為了保護古蹟,就不允許進入了。神農廟,供奉著炎帝神農,從外觀看,應該為新修建築。
  • 古帝王炎帝,嘗盡世間百草,不愧我們稱之為神農
    所以,大家就給了他至高無上的稱號:「神農」炎帝。小夥伴們都知道:「人只要是吃東西,是不可能不會不生病的啊,肯定是會有各種頭疼腦熱血壓低的」,當神農看到自己帶領著大家靠勞動力收穫的果實而生病的時候,神農很是內疚,而且有的人更是會因為亂吃東西而造成了生命的逝世。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白虎通號》:"古之人民,皆食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繹史》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和藥濟人"    在將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的過程中,發明了中藥。《世本·作篇》雲"神農和藥濟人"。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 《山海經》——神農氏
    傳說當時有丹雀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拾起來,在合適的季節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
  • 山西東南部炎帝家庭成員傳說情節單元
    在山西東南部,炎帝神農氏也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於民眾的記憶當中,炎帝的家族成員為了氏族的利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類傳說主要講的是炎帝家人及後代為了民族利益而獻身創業的事跡。此類傳說在史書典籍和碑文中很少有記載,但在山西東南部民眾中卻廣為流傳。
  • 都知道『神農嘗百草』 那麼神農是誰呢?
    在遠古時代,人們靠狩獵為生,但因為工具簡陋捕捉的食物往往不夠吃,怎麼解決吃的問題呢?傳說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種莊稼,種出糧食食用,他還帶領大家製作各種農具,大興水利教大家識別五穀,種植百果,使人類世世代代生存下來,因此人們稱炎帝為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