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史》記載:
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逐鹿之野,血流漂杵。
漢代賈誼也著書,說過同樣的話。也就是說,黃帝與炎帝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並且各自掌控著一半天下。在此之後,黃帝與炎帝因為"行道"的分歧,致使雙方大戰於逐鹿之野(一說阪泉,其實逐鹿與阪泉並不遠)。
《史記》記載,神農氏後期,諸侯互相攻伐,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炎帝黃帝蚩尤之間展開大戰,最終黃帝勝利。什麼叫做行道呢?字面意思行大道,落實到具體處,就是去做大道指導下具體的正確的事。古代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的指導思想不同,導致他們在涿鹿大戰。有的網友可能會認為指導思想有什麼大不了的,會導致兩者相爭?以現代來看,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形態之爭。不同意識形態下的人做事不一樣,互相之間多有衝突。
從歷史來看,指導思想多有變化和爭鬥。漢朝時漢武帝時代,治國之道有儒道之爭,最後儒家取得勝利,漢武帝獨尊儒術。當代政府的大道則是馬克思主義。炎帝和黃帝,也存在大道之爭。而蚩尤,與炎帝黃帝也存在意識形態之爭。下面我們分析炎黃蚩尤之間到底有什麼行事的不同。
蚩尤的意識形態很明顯,治五刑以虐苗民,鍊金屬兵器以威天下。這是法家,兵家的思路。而炎帝,黃帝屬於道家學派,以陰陽哲學的無為而治思路治國。這也是繼承自伏羲氏的哲學思想。
炎黃和蚩尤,治國理念剛好相反,做事方法截然不同。而炎帝黃帝以陰陽哲學治國,但他們之間也有不同之處。兩個氏族根據八卦,演出了完全不同思路的兩部《易經》,《連山易》和《歸藏》,兩本書在古代就晦澀難懂,難以比較。有一個直觀的不同,就是《連山易》以乾卦開端,《歸藏易》以坤卦開端。小夥伴們可能八臉懵逼,這種改法對應到現實中到底有什麼意義?
要對應現實,我們可以看史書記載。神農氏治國,史書上說:
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
也就是說,大家都很淳樸,於是神農氏不用刑法來治理百姓,不用武力來獲得聯盟共主的位置。神農氏手下各部落首領,也無需暴力爭奪小首領的位置。
早期的炎帝,也曾面臨過背叛。有一位夙沙氏,也即是東北各族祖先肅慎氏,背叛神農氏。於是神農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呂氏春秋·用民》。神農的和平政策,在當時是成功的。
神農氏的工作,就是教天下之民種植五穀,辨識草藥。不幹涉各族的其他事務,如宗教信仰,文字,音樂,曆法,大家幾乎各過各的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各部落尊崇著教他們農業種植和辨識草藥的盟主,就如同各地人民尊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無國界醫生組織一樣。神農炎帝看似對各地都無管理,但各地也幾乎無反叛之心,只有感恩之情。
在考古中,距今一萬年到五千年,各地出現不同文化類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淞澤文化,興隆窪文化,營盤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城頭山文化等等同時興起,他們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包括西邊的四川,甘肅,南邊的廣西越南,東北各地。這些文化並不相同,但這些地方全都流傳著炎帝神農的傳說。他們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這也是無為而治的效果。從唯物主義來說,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幾乎不幹涉其他部落是聯盟盟主的生存之道。各地人民在大自然面前都十分弱小,團結起來才能抵抗天災。小的部落也要依靠盟主才能不被欺負。於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應運而生。
作為整個聯盟的首領,炎帝還是會收取賦稅,具體比例未知,但可以推想是很少的。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炎帝帶給他們的少,收取的東西多,他們是不會感恩炎帝的。
神農末期天下大亂時,時代變了,人的心也亂了。黃帝不以修德平天下,末代炎帝也做不到。他們聯合起來,靠武力平定天下。黃帝得到聯盟盟主之位後,天下還是不能平定,黃帝還常常徵戰。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徹底統一各國後,便開始統一各部落的各個方面,把炎帝不管的事情都管了起來。他命倉頡統一文字,命伶倫統一定音為五音十二律,命容成氏調和曆法,命隸首定十進位數,定度量衡之制。在軍隊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命蚩尤(應該是蚩尤後人)打造兵器。
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黃帝制軒冕之服,規定衣冠等級制度。在醫藥上把岐伯,伯高等醫生聚集一處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除了在文化上的統一,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也統一了制度,其中主要有實行井田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分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公畝的收成繳政府。
黃帝這些行為,是在他黃老之道的指導思想下來完成的。黃老之道,是後世總結的,實踐與道家思想結合的一種道。除了黃帝自己以外,後世漢朝初年採用,創造了文景之治。
他的這些做法,是在日趨融合的全國各部落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推進統一的操作。以我們後世的角度,很官方的說法就是,中華文明在黃帝的改革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但如果把目光放回五千年前,黃帝的做法也破壞了無為而治的制度。他用行政力量幹涉和確定了太多的事。幹涉的弊端在於其他成員會有不滿的情緒,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選擇怎麼生活,這會引發部落聯盟成員的散夥問題。也就是現代常說的退群。但一件事情總有兩面,有一定的統一,也是人內心的需求。一個字十幾種寫法,在人不交流的時代沒問題,交流加強的時代裡,就成了阻礙。
當人心不古的時代,德政已經不能單獨存在。黃帝治國時,他同時也繼承了部分蚩尤的法家思路,開始以刑法和德政結合的做法來治國。他也重視軍事力量的提升,打造兵器,訓練陣法。雖然後世斥責蚩尤的刑法和軍事兼併行為,但是黃帝並沒有把這種行為本身當做洪水猛獸敬而遠之,而是採用這種思路,用了新的刑法。軍事力量僅用於平叛而不擅自使用武力,平定叛亂之後不用以嚴酷刑法來恐嚇降眾,而是以部落普通民眾待之。
廣東清遠市流傳著黃帝傳說,他們在古代屬於百越,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被黃帝所敗。但黃帝娶了當地的女子嫫母,還為他們燒林造田。嫫母的兩個兒子還曾回到廣東繼續燒林開田,為當地人民所紀念。現有軒轅黃帝祠和帝子祠作為當地人民紀念黃帝的廟宇。
黃老之道的實用智慧在於,結合實際而不刻意無為,但也屬無為而治的道家範疇。因為領導者的政策是審時度勢,滿足大眾的需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腦迴路指手畫腳。它可以讓人覺得大道理能夠落實,不會像莊子的學說那麼縹緲。並且黃帝確定好一切之後,便「垂衣裳而天下治」,什麼都不用管了,老百姓會在這個框架下各行其是。所以傳說裡黃帝四處訪賢,求道,全國巡視,並不會耽誤政事。反而大家都希望黃帝來他們的地界做一下幫扶工作。
在人心不「古」的五千年前,炎帝不讓黃帝行的就是黃老之道,而炎帝行的是無為之道。可以想像,在炎帝和黃帝聯合之時,黃帝就向炎帝進諫過自己的策略,但炎帝並不同意。在炎帝眼裡,過度的幹涉會讓各族離心。炎黃坂泉之戰後,大部分諸侯同意黃帝的政策,黃帝由此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