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2020-12-19 大白996

《繹史》記載:

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逐鹿之野,血流漂杵。

漢代賈誼也著書,說過同樣的話。也就是說,黃帝與炎帝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並且各自掌控著一半天下。在此之後,黃帝與炎帝因為"行道"的分歧,致使雙方大戰於逐鹿之野(一說阪泉,其實逐鹿與阪泉並不遠)。

《史記》記載,神農氏後期,諸侯互相攻伐,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炎帝黃帝蚩尤之間展開大戰,最終黃帝勝利。什麼叫做行道呢?字面意思行大道,落實到具體處,就是去做大道指導下具體的正確的事。古代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的指導思想不同,導致他們在涿鹿大戰。有的網友可能會認為指導思想有什麼大不了的,會導致兩者相爭?以現代來看,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形態之爭。不同意識形態下的人做事不一樣,互相之間多有衝突。

從歷史來看,指導思想多有變化和爭鬥。漢朝時漢武帝時代,治國之道有儒道之爭,最後儒家取得勝利,漢武帝獨尊儒術。當代政府的大道則是馬克思主義。炎帝和黃帝,也存在大道之爭。而蚩尤,與炎帝黃帝也存在意識形態之爭。下面我們分析炎黃蚩尤之間到底有什麼行事的不同。

蚩尤的意識形態很明顯,治五刑以虐苗民,鍊金屬兵器以威天下。這是法家,兵家的思路。而炎帝,黃帝屬於道家學派,以陰陽哲學的無為而治思路治國。這也是繼承自伏羲氏的哲學思想。

炎黃和蚩尤,治國理念剛好相反,做事方法截然不同。而炎帝黃帝以陰陽哲學治國,但他們之間也有不同之處。兩個氏族根據八卦,演出了完全不同思路的兩部《易經》,《連山易》和《歸藏》,兩本書在古代就晦澀難懂,難以比較。有一個直觀的不同,就是《連山易》以乾卦開端,《歸藏易》以坤卦開端。小夥伴們可能八臉懵逼,這種改法對應到現實中到底有什麼意義?

要對應現實,我們可以看史書記載。神農氏治國,史書上說:

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

也就是說,大家都很淳樸,於是神農氏不用刑法來治理百姓,不用武力來獲得聯盟共主的位置。神農氏手下各部落首領,也無需暴力爭奪小首領的位置。

早期的炎帝,也曾面臨過背叛。有一位夙沙氏,也即是東北各族祖先肅慎氏,背叛神農氏。於是神農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呂氏春秋·用民》。神農的和平政策,在當時是成功的。

神農氏的工作,就是教天下之民種植五穀,辨識草藥。不幹涉各族的其他事務,如宗教信仰,文字,音樂,曆法,大家幾乎各過各的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各部落尊崇著教他們農業種植和辨識草藥的盟主,就如同各地人民尊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無國界醫生組織一樣。神農炎帝看似對各地都無管理,但各地也幾乎無反叛之心,只有感恩之情。

在考古中,距今一萬年到五千年,各地出現不同文化類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淞澤文化,興隆窪文化,營盤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城頭山文化等等同時興起,他們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包括西邊的四川,甘肅,南邊的廣西越南,東北各地。這些文化並不相同,但這些地方全都流傳著炎帝神農的傳說。他們做到了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這也是無為而治的效果。從唯物主義來說,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幾乎不幹涉其他部落是聯盟盟主的生存之道。各地人民在大自然面前都十分弱小,團結起來才能抵抗天災。小的部落也要依靠盟主才能不被欺負。於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應運而生。

作為整個聯盟的首領,炎帝還是會收取賦稅,具體比例未知,但可以推想是很少的。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炎帝帶給他們的少,收取的東西多,他們是不會感恩炎帝的。

神農末期天下大亂時,時代變了,人的心也亂了。黃帝不以修德平天下,末代炎帝也做不到。他們聯合起來,靠武力平定天下。黃帝得到聯盟盟主之位後,天下還是不能平定,黃帝還常常徵戰。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徹底統一各國後,便開始統一各部落的各個方面,把炎帝不管的事情都管了起來。他命倉頡統一文字,命伶倫統一定音為五音十二律,命容成氏調和曆法,命隸首定十進位數,定度量衡之制。在軍隊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命蚩尤(應該是蚩尤後人)打造兵器。

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黃帝制軒冕之服,規定衣冠等級制度。在醫藥上把岐伯,伯高等醫生聚集一處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除了在文化上的統一,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也統一了制度,其中主要有實行井田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分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公畝的收成繳政府。

黃帝這些行為,是在他黃老之道的指導思想下來完成的。黃老之道,是後世總結的,實踐與道家思想結合的一種道。除了黃帝自己以外,後世漢朝初年採用,創造了文景之治。

他的這些做法,是在日趨融合的全國各部落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推進統一的操作。以我們後世的角度,很官方的說法就是,中華文明在黃帝的改革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但如果把目光放回五千年前,黃帝的做法也破壞了無為而治的制度。他用行政力量幹涉和確定了太多的事。幹涉的弊端在於其他成員會有不滿的情緒,無法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選擇怎麼生活,這會引發部落聯盟成員的散夥問題。也就是現代常說的退群。但一件事情總有兩面,有一定的統一,也是人內心的需求。一個字十幾種寫法,在人不交流的時代沒問題,交流加強的時代裡,就成了阻礙。

當人心不古的時代,德政已經不能單獨存在。黃帝治國時,他同時也繼承了部分蚩尤的法家思路,開始以刑法和德政結合的做法來治國。他也重視軍事力量的提升,打造兵器,訓練陣法。雖然後世斥責蚩尤的刑法和軍事兼併行為,但是黃帝並沒有把這種行為本身當做洪水猛獸敬而遠之,而是採用這種思路,用了新的刑法。軍事力量僅用於平叛而不擅自使用武力,平定叛亂之後不用以嚴酷刑法來恐嚇降眾,而是以部落普通民眾待之。

廣東清遠市流傳著黃帝傳說,他們在古代屬於百越,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被黃帝所敗。但黃帝娶了當地的女子嫫母,還為他們燒林造田。嫫母的兩個兒子還曾回到廣東繼續燒林開田,為當地人民所紀念。現有軒轅黃帝祠和帝子祠作為當地人民紀念黃帝的廟宇。

黃老之道的實用智慧在於,結合實際而不刻意無為,但也屬無為而治的道家範疇。因為領導者的政策是審時度勢,滿足大眾的需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腦迴路指手畫腳。它可以讓人覺得大道理能夠落實,不會像莊子的學說那麼縹緲。並且黃帝確定好一切之後,便「垂衣裳而天下治」,什麼都不用管了,老百姓會在這個框架下各行其是。所以傳說裡黃帝四處訪賢,求道,全國巡視,並不會耽誤政事。反而大家都希望黃帝來他們的地界做一下幫扶工作。

在人心不「古」的五千年前,炎帝不讓黃帝行的就是黃老之道,而炎帝行的是無為之道。可以想像,在炎帝和黃帝聯合之時,黃帝就向炎帝進諫過自己的策略,但炎帝並不同意。在炎帝眼裡,過度的幹涉會讓各族離心。炎黃坂泉之戰後,大部分諸侯同意黃帝的政策,黃帝由此平定天下。

相關焦點

  • 炎帝到底是什麼人?炎黃子孫為何炎帝排在最前?
    自古以來,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居,「炎黃」指炎黃二帝,也即炎帝和黃帝。黃帝與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都應屬於上古之人,但從歷史學和考據學來看,似乎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炎帝的身份。炎帝究竟是什麼人?為何「炎黃子孫」不叫「黃炎子孫」?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涿鹿之戰:黃帝真的勝利了嗎?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大敗,由此奠定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五千年的那場戰役,真的是黃帝勝利了嗎?答案還有待推敲。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個部落,其中以神農炎帝部落,九黎蚩尤部落和軒轅黃帝部落為最。
  • 【張垣印記】涿鹿縣有關炎帝、黃帝和蚩尤的12處遺址
    【張垣印記】涿鹿縣有關炎帝、黃帝和蚩尤的12處遺址 2018-09-13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海經》記載了涿鹿之戰,上古時期的曠世之戰是神話還是歷史?
    涿鹿之戰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小時候就應該聽說過了,是說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但是版本眾多各種誇張美化虛構,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說一說在《山海經》中記載的這場上古時期的曠世之戰。
  •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鬧翻了?炎帝的女兒溺於東海
    關於精衛填海的故事被記載於山海經的《北山經》之中,其中講到:「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 中華大地上第一場戰爭,比黃帝蚩尤涿鹿之戰更早,中國人因此得名
    涿鹿之戰是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與蚩尤率領的部族之間的大戰,發生在大約4600年前,但在涿鹿之戰前,華夏大地上就發生過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戰爭,阪泉之戰,是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的大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司馬遷寫道:「炎帝欲侵(犯)凌(辱)諸侯,諸侯鹹歸軒轅。」黃帝「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從上述的文南記載來看,司馬遷並沒有使用「擾亂」的字樣,而是說「想侵犯凌辱諸侯」。同時,司法遷在這段文字之前,還有另外一段文字記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犯,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1.與黃帝炎帝蚩尤有關的「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歷史爭論。遠古時期主要有兩場重大戰爭,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對於「涿鹿之戰」的交戰雙方一般沒有異議,都認為是黃帝或者是炎黃聯盟與「蚩尤」的戰爭,周公在第3卦屯卦的六二爻辭中已經有了描述,六二爻辭曰「即鹿,無虞」。
  • 揭秘上古時期炎黃阪泉之戰,親兄弟之間的戰爭
    另外,1972 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墓出土了包括《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在內的一批漢代竹簡,其中在《孫子兵 法》中有《黃帝伐赤帝》篇,講述了黃帝戰勝四帝而定天下的過程。簡文明確提到了黃帝南伐赤帝, 戰於「反山之原」舊。通過傳世文獻和考古材料的 互證,我們可以這樣說,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 戰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歷史大事件——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
    黃帝是傳說中最老牌的一個部落首領。以他為首領的群體,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不遠處),開始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了下來。與黃帝同時期比較強大的還有以炎帝為首的一個部落,他們最早住在我國西北部姜水附近。他們兩族關係很密切,聯姻頻繁。後來炎帝部族衰落,而黃帝部落發展的繁榮昌盛。此刻,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彪悍非常。
  • 很難讓人看懂的中國神話一一逐鹿之戰《涿(zhuō)鹿之戰》
    逐鹿之戰在天庭成立之後,絕地天通之前,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巫族的第二次的浩劫,繼巫妖大戰之後,又一次的被鎮壓。涿(zhuō)鹿之戰,是說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落所進行的一場大戰!
  • 逐鹿之戰始作俑者,被黃帝尊為兵主的蚩尤,究竟是戰神還是壞蛋?
    黃帝大戰蚩尤這一戰,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融合戰爭了。但再這場戰爭中落敗的蚩尤,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蚩尤他究竟是華夏文明的戰神?還是挑起戰爭窮兇極惡的大壞蛋呢?水是生命之源,不久之後黃帝的部落也遷移至此,於是便有了矛盾,並打了起來。二、 戰爭起源炎黃二帝率領自己的部落先後打了三場戰爭,最後炎帝大敗,落敗的炎帝便帶著自己的部落分別遷移到了黃河流域的東部和南部,之後也是一段時間的和平生活,九黎族是炎帝部落中一個較為強大的氏族,他們隨著炎帝遷移之後,在這裡他們不光持續發展了之前的農業還學會了煉銅技術。氏族便隨之強大。
  • 尋根祭祖遊涿鹿黃帝城
    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第一都城。由海外華人捐資興建的中華三祖紀念堂,古樸凝重,向人們展示了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人文始祖的偉大功績,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凝聚力。中華三祖堂採用唐代建築風格,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
  • 上古第一大戰之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遠古時期黃、炎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桑乾河流域發生的一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戰。涿鹿之戰,堪稱影響中華文明進程,標誌著中華文明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轉變,確立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的奠基之戰。涿鹿之戰是蚩尤與黃帝之間的戰爭,有戰爭那麼就一定有其發生的原因。
  • 【長長見識】什麼叫無為而治?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幹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
  • 記一趟尋根祭祖的河北涿鹿黃帝城之行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是在涿鹿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文化活動。他先後戰勝炎帝和蚩尤,並且在這裡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黃帝城,又叫做涿鹿故城或者軒轅城,是黃帝開基立業的根基,也是合符釜山後的都城。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的基礎上,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共同捐資建成的。
  • 權威發布:真實的黃帝與蚩尤涿鹿大戰是這樣的
    為了預祝文化周開幕,網站今天與網友們分享《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一、最早關於涿鹿大戰的文獻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故事,最早在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有記載,《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 原來這才是涿鹿之戰的真正原因,你們真的知道麼!
    阪泉之戰後,炎黃二族走向統一,但九黎族首領蚩尤卻不服黃帝,屢次出兵挑釁。於是,涿鹿之戰爆發了。這次戰爭,對古代華夏族從野蠻時期步入文明時期有著重要的影響。黃帝戰勝了蚩尤,使華夏集團穩固地佔據了廣袤的中原地帶,對更好地融合、同化其餘各氏族起了「催化」作用。至此,黃帝對中原地區開始一統獨佔,各部族尊他為軒轅黃帝,其子孫受封各地,中華民族加速形成。
  • 到底什麼是黃老之學?
    所以西漢建立之後,統治階級吸取了暴秦速亡的經驗,選取了老子部分思想作為治國嚮導,即「無為而治」,讓天下百姓修生養息,國力迅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是為「文景之治」。而這一指導思想,取法老子,更扯上黃帝這個遠古偶像,稱為「黃老之學」。很多人認為「黃老之學」就是老子的道家學派,所以才會有道家治國的說法。到底什麼是「黃老之學」?
  • 炎帝和神農是什麼關係?
    談起炎帝,那麼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黃帝。黃帝是東方華夏民族的首領,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東方華夏一共分為三大部落,首領分別為黃帝、炎帝及蚩尤。黃帝為了華夏一統,便向相鄰較近的炎帝部落發起了進攻,炎帝平日喜愛研究藥草,救死扶傷,於是乎疏忽了對族人的訓練,而敗於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