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高考完,我們高中有個很不錯的活動就是會組織應屆高三畢業生前往一個地點進行一日遊,基本上都選的是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本來Angie沒有抱很大希望,結果作為一個替補居然在名單裡看到了我,超激動的。我們那屆原定的是到清華大學學習參觀,後來聽說是有變動就變成了前往涿鹿黃帝城尋根祭祖,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當時因為是班裡的語文課代表還作為學生代表在祭祖儀式完成後當眾發言呢,現在播放當時那張光碟,仍然回憶感滿滿。
「千古文明開涿(zhuō)鹿」,涿鹿算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明的象徵。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是在涿鹿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文化活動。他先後戰勝炎帝和蚩尤,並且在這裡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黃帝城,又叫做涿鹿故城或者軒轅城,是黃帝開基立業的根基,也是合符釜山後的都城。
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的基礎上,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共同捐資建成的。是黃帝城遺址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點,採用唐代建築風格,全部木隼結構,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並陳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紡輪、石鏃等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用品和戰爭兵器。牆壁上繪有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歷史事件的大型壁畫。事實上,在很多類似的地方是不會供奉蚩尤像的,但三祖堂顯然是個例外。其認為蚩尤對於中華文明也是有貢獻的,尤其是他發明的青銅器在冷兵器時代對付石斧石鏃的優勢不可否認。就這一點,還是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認可的。
與三祖堂遙遙相對的是中華合符壇,超級大,特別宏觀的一個建築物。符,可以是信物,可以是圖騰,可以是權印。對於上百個部落把「符」統一起來的合符釜山的重要事件,在歷史上無疑是濃彩重墨的一筆。雕塑旁邊立著56根華柱,代表著56個民族。壇中央的九條龍拱託著碩大的圓球,意為九九歸一,一統中華,寓意著中華統一的美好願望。
黃帝泉,也就是阪泉之戰中的古之阪泉,是一口地面泉,據載是黃帝時期養育祖先的泉水,時至今日,泉水仍然在外湧,不瞞你說,當時導遊介紹來這裡參觀的遊客都會喝上一口皇帝泉的泉水,可以滋潤肌膚,去除百病,然後我們一行人就各自接了一瓶泉水喝,Angie還特意有多接了一瓶帶回家給媽媽,現在回想倒顯得有點幼稚。不過那時候正是盛夏,很熱,喝一口冰冰涼涼的泉水,還真的是很爽很舒服的。
還有一棵大到五個人圍起來才能環抱的參天巨楊,傳說是軒轅黃帝所植的,樹齡已幾千年,不像是松柏榆柳那樣,楊樹一般樹齡是比較短的,百年的楊樹都十分罕見,而這棵皇帝楊卻有幾千年的歷史,著實神奇。而且這棵皇帝楊雖然樹皮有皸裂現象,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但枝葉仍十分茂盛。聽說,這棵皇帝楊曾九死九生,數千年來依然健在,簡直讓人驚嘆。
中華三祖文化博物館在黃帝城文化旅遊區的黃金地帶,是一處集歷史與現代、文化與自然、休閒與旅遊完美融合的景點。整座博物館以「一座博物館,穿越五千年」為主題,以黃帝、炎帝、蚩尤三大人文始祖為主線,展陳內容主要分為「中華三祖風雲際會、涿鹿大戰三祖爭雄、合符築邑華夏和融、中華根基薪火相傳」四個基本陳列以及「中華龍緣」專題陳列,弘揚了中華三祖「血脈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的文化內涵。博物館的話,主要是用來增長知識的,如果你實在不是很喜歡,可以考慮跳過,因為一般博物館的東西在相關官網資料上都是可以查閱的到。
在中華三祖堂與黃帝城遺址之間的軒轅湖,是您來到黃帝城遺址文化旅遊區不得不去遊覽的景區之一。據說,軒轅湖是由黃帝泉匯集而成的,但好像我們大家看到的是後來人工修建堤壩增加了蓄水面積後的湖。那麼熱湖邊綠化又很棒,所以可以在湖邊稍作休息。黃帝城遺址也基本上是真真切切的只是遺址了,看不見昔日繁華,但可以望著那堆殘垣斷壁自行想像。
還有澳土歸根碑和港土歸根碑。澳土歸根碑是於2000年為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而設立的,這兩塊隔海相望的碑都是採用涿鹿縣母親山上的巨大玄武巖製成的,象徵著澳門與祖國一直都是血肉相連的。「港土歸根碑」位於三祖堂的東,據說是1997年香港回歸的前夕,吉林省的三位青年,懷著滿腔愛國熱情,不遠千裡前往香港採集泥土,然後用他們從香港採回的泥土,在三祖堂的東栽植了三棵松樹,並命名「回歸松」。此外,他們還在回歸松前矗立起了一塊花崗石碑,後稱「港土歸根碑」。
黃帝城影視基地,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部落建築,專門用於拍攝黃帝、遠古時期的影城,內有山寨、閣樓、草房、祭祀臺等建築。我們參觀當天還有劇組在那邊拍戲,Angie視力不是很好,只能遠遠看到有人在騎著戰馬對打。想走近看,人家劇組在離影視基地比較遠的地方就已經立了寫有「禁止參觀」的牌子,蠻遺憾的。
一趟尋根問祖的黃帝城之行喚醒了一行人心中那份對中華文明的崇敬與自豪,五千年的風雨剝蝕,滄桑變化,黃帝城一種屹立不倒的姿勢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著實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