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長見識】什麼叫無為而治?

2021-02-13 普通話水平測試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幹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西漢初年,幾代統治者常常以秦亡為戒,認識到要取得一個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須努力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於是,來自於黃老思想的君道無為、刑德相輔、節慾崇儉、愛民養民的觀念就很快轉化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統治政策。劉邦去世後,孝惠、高后相繼當政。《漢書》說:「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繼統之後,也繼續將黃老之術作為治國方針。文帝以一藩王繼承大統,其時羽翼未豐,所以他特別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劉邦時代的功臣周勃、陳平、灌嬰、申屠嘉等人相繼被任命為相。這樣既融洽了新舊君臣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高層統治集團的團結一致。文帝還多次下昭「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使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進入統治集團,擴大了漢政權的統治基礎。班固曾高度評價說:「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寢息。」(《漢書·刑法志》)景帝長期生活在黃老之術氛圍中,其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在文景二帝統治時期,朝野內外,對黃老之術從之者甚眾,著名者除膠西蓋公、曹參之外,尚有陳平、陸賈、黃生、田叔等人。

漢初統治者鑑於秦亡的教訓及漢初社會經濟的殘敗,將黃老之術中的無為而治、節慾崇儉、與民休息的觀念轉化成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黃老之術反對窮奢極欲,提倡「卑宮室而高道德,惡衣服而勤仁義」,因而,漢初推崇黃老的幾位皇帝都十分儉樸。最具代表性的是漢文帝,他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文帝在營建自己的陵墓時,還明確告訴後人不許起墳,不得以金銀作裝飾,陪葬品都用瓦器。漢初諸帝為了達到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目的,對農業更是十分重視。劉邦在統一戰爭剛一結束時就宣布復員軍隊,釋放奴婢,要求因戰爭而流亡的人口返鄉歸農,復故爵田宅。文景二帝多次在詔書中強調:「農,天下之大本,務莫大焉。」他認為,道民之路,在於務本。他們還制定了許多具體的措施,如把務勸農桑、人口增加、土地開墾與否作為地方官吏考核的標準;設立「力田」官以勸農;將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以減輕農民負擔;實行貴粟政策以提高農產品價格;又允許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贖罪;將一年服一個月的徭役改為三年服一月,在募民徙塞下實行屯戍制度後,甚至一度取消了戍卒令。這些政策的實施,使漢初社會經濟迅速得到復甦與發展。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毫不掩飾地稱讚說:「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裡,可謂和樂者乎。」而到漢武帝即位之時,「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在傳統的農業結構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漢初社會經濟取得如此成就,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外,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黃老之術及其指導下所實行的各項政策的槓桿作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為而治」?
    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作為一種治國之術,對後世治國安邦影響很大。如唐初推行垂拱而治,出現「貞觀之治」;明初力推「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仁宣之治」......中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直接或間接在「無為而治」的理論指導下取得的。
  • 老子說,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樵風無為而治是道家所推崇的治國理念,而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幾乎每一個思想門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其實他們都說得不錯,可是很難落實,也就是說,他們的這些法子根本沒有多大作用,不過,當時道家的代表人物則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對於當時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什麼是無為而治?
  • 【成語學習】「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呢?許多朋友對此還不很了解,今日,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原指古代道家的政治主張,無所作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無為而治」,到底對不對?
    「無為而治」,到底對不對?這位老闆可謂是又一位深諳「無為而治」經營哲學的領導者。當我們試圖在市場經濟與企業經營的現實環境中,探討「無為而治」這一充滿道家理想主義色彩的話題時,首先應該對它的適用範疇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那就是:無為而治是一種領導哲學,絕非管理手段。
  • 無為而治做生態
    老子試圖利用這個無為思想治理國家,實現人類社會的無為而治。可是,在那個動亂年代,老子的無為思想並未被當局者重視。直到漢高祖劉邦因連年爭戰,國力衰弱,想起了老子的無為治國思想。劉邦及其子孫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創造了輝煌的「文景之治」。 後來唐太宗又採納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又神奇般的開創了空前的「貞觀盛世」。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心秘妙用:無為而治的內涵實質
    2.無為而治的內涵實質「無為而治」就是道心、真心、一心的自然自動的治理,也是沒有治理的自然治理。
  • 是什麼偷走了你對孩子的耐心?:教育的核心是「無為而治」
    還是發生了什麼狀況我們的耐心不見了呢?「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去年孩子學校組織秋遊,大部分人穿的都是長袖,頂多加一件秋季的長袖校服,只有悶悶不樂的小偉穿著一件短袖加薄款的羽絨服。等到了玩的地方,小偉穿的太厚一活動出了滿身汗,羽絨服一脫反而著了涼。其實如果小偉媽媽能耐心聽孩子說,完全沒必要兩個人都不痛快而孩子也不會因為太熱脫掉衣服感冒生病。
  • 男人處理婆媳關係,要學會「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無為」,即「無為」也是一種作為,只不過這種作為是「玄之又玄」的作為。所以要掌握、運用「無為而治」,關鍵是了解什麼是「無為」。下面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用一句話,來透視「無為」的內在本質。
  • 黛玉「無為而治」的人生觀,成全自己的初心,也守住瀟湘館的安寧
    賈府生活的小姐們基本都是寄居在這裡,邢岫煙和迎春最弱自然成為受欺負的人,寶釵費心經營才得到了賈府上下的認可,可是也沒有看到黛玉做什麼,可她卻成了賈府原生的小姐。除卻人事關係的煩難,抄檢大觀園的時候各個小院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只有瀟湘館依舊風平浪靜。賈府充斥著富貴和奢華之氣,可是黛玉的身上總有一種「雲淡風輕」的淡然。
  • 易中天:我的教育,就是無為而治
    我這麼說並不是想故弄玄虛,我所講的「不教育」,其實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無為而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一定要在家裡營造一個民主的環境,比如說可以什麼事都跟孩子商量著來;二是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有了這兩樣,便可以省去許多操勞,真正享受無為而治的快樂了。
  • 無微不至&無為而治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不為孩子做什麼的智慧,這是對為人父母的一種考驗。 譬如現在所推崇的六十分媽媽,那少了的四十分體現了一個媽媽對孩子的無為的智慧。代表了媽媽的情緒穩定,心理邊界清晰,自尊而愛人,是一個對孩子真正的有情的媽媽。 到底是無微不至還是無為而治,看你的選擇!沒有對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都做成了,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人是要吃飯要生存的,要生存必然就會去勞作,而勞作必然也會產生競爭、交換等一系列的行為。於是又有人說「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人為的用智方式,這就成了儒家思想了。
  • 讓「躺贏式父母」贏的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治
    但到底什麼是躺贏式的父母?但躺贏式父母的智慧不是不作為,而是無為而治的教育智慧。「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到家的治國理念。它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幹預,而是在遵循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這讓我想起黃磊對於女兒多多的「無為」教育。黃磊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允許女兒早戀。
  • 老子"無為而治"與"以人為本"思想
    「無為而治」的實質是避免反自然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並崇尚的治國安邦方針政策。「無為」本意是什麼呢?人們歷來就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為「無為」這個詞表面上太容易給人一種消極、無所作為的錯覺,從20世紀開始,它就常常受到誤解和批評。
  •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根本就不是老子提出的。目前主流認為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貨,使民不盜;不令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無為而治,就是懂得順其自然,也不會物極必反
    《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所闡述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他認為真正的無為而治是不幹預,不過多的幹涉。除了這個之外,無為而治所包含的一個道理,也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不要物物極必反。
  • 《道德經》為人在世怎麼做到無為而治?做到功傳萬年?
    其實說的白話一點,不管是「善」、「惡」、「美」、「醜」也都只是一個名,是我們定的一個名,就是我們說的名詞,這些名都要有相互對應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名就不成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聖人用無為而治的方法對待事情,不用任何言語就能教授內容,萬物興起而不加幹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誇耀,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沒
  • 《道德經》第三章 正本清源 無為而治
    ⑦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照無為而治的理念治理國家,就沒有國家治理不好的。第一個「為」,讀作「wèi」,指施行(某種治國方略);第二個「為」,名詞,讀作「wéi」,指作為。無為,是順任自然,不輕易作為,確屬必要時方有所作為,不亂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