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為而治,就是懂得順其自然,也不會物極必反

2020-12-16 今夜文學

《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所闡述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他認為真正的無為而治是不幹預,不過多的幹涉。除了這個之外,無為而治所包含的一個道理,也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不要物物極必反。

在之前我們所聊到的有這樣一個理念,老子認為很多人總是自以為是,這個是普遍人性的一個弱點。自以為是的人,大多也都是有勇無謀,做事的時候不善於思考。

在《道德經》中的第73章,天網恢恢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在這一章中,老子整篇的思想就是說勇敢而膽大妄為,就會遭到不測,勇敢不逞強就能保全性命。這句話就是剛才和我們所說的,不要有勇無謀,做事的時候善於思考,可以結合到一起。

這也是老子所闡述的,無為而治其中的思想,老子認為很多事情都有一個自然的法則,當你順應這些法則的時候,不發言也可以善於回應,不召喚也能自動到來。

老子所認為,自然法則就是不交戰可以善於勝利,不發言可以善於回應,不召喚一件事情而自動到來。看似是無為,看似是沒有作為,但是卻是善於計謀。主要的問題就是說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的,不爭不奪,也可以贏到萬物的一個歸順,和萬物的敬佩。

這個和兵法上面的一句話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有著一個相同的意思。

老子的思想可以涵蓋於軍事方面,老子在之前的幾個篇章中也提到和軍事方面的一些問題,而這一句話的理念,天知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坦然而善謀。這個似乎也和軍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把這些事情都用在一個為人處事的過程中,這樣理解的話就是一切順其自然。太過於爭取,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應該自己拼命去爭取的,這個果然是一個對的理念,但是在爭取拼搏的過程中,不要逆天而行,一切順其自然,不爭辯是最好的一種得到。

在這一個篇章中,老子用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八個字,作為一個總結。

這八個字的意思,總結出來就是說當一個人懂得順應自然法則的時候,不要違背那些自然規律,就是一個好的結果。如果說因為違背自然規律,出現一些壞的結果,誰也逃不掉這一個災禍的發生。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還在糾結於物極必反的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再來著重解釋一下,在《道德經》中含德之厚這一章中,老子有一句話對於物極必反,也做了一個詳細的解釋。

這句話就做: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事物過分強壯,就會走向一個衰老,這都算是違反了道德法則,不遵守道就會很快的消亡。

老子認為自然規律就是這樣發展的,也就是物極必反的一個道理。無論是什麼樣的事情,當發展到一個強壯的時候,它自然會走一個下坡路,我們就拿一個人的事業去舉例子,很多人對於平常身邊的人,或許是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多人都一定了解一些明星,了解他們的一些生活人生軌跡。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每一個歌星,每一個明星,他都有人生的一個鼎盛時期。

比如說他唱歌會有幾首歌,是作為鼎盛時期輝煌的時候的一些作品。但是當他到達那裡的高點的時候,很難就在跨越的一個高點了。這就是所說的一個物壯則老的道理,當他達到那一個高峰的時候,他後面的路幾乎都在走一個下坡路。不管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驕傲自滿,也或許是因為自己江郎才盡,更或許是因為自己不喜歡那種生活想要用一種安分的生活,平平凡凡的度過餘生。

不管是因為什麼樣的心態,總之他不管是20多歲,30多歲,當到達頂峰的時候,他的人生都在走下坡路。往後的人生基本上都是平平淡淡的,再也沒有出現過好的作品,這個也就是物極必反,物壯則老的一個道理。

而老子在這一章中是拿嬰兒舉例子,老子認為嬰兒是精力充沛的一個生物。當一個嬰兒慢慢逐漸長大之後,是無法扭轉的一個客觀規律,我們都改變不了。我們慢慢的成長,接觸各種各樣的事情,和很多人去打交道,發展到一個強壯的階段,並不能在遵守最剛開始的那種自然規律。

很多人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開始慢慢的衰亡。老子把人作為一個最有力的證據,他覺得在嬰兒時期無欲無求,真是無欲無求,所以有了一個很純粹的狀態,對於很多事物沒有造成傷害。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慢慢強大了,擁有了思想和意志,欲望也就大了起來。欲望越大的時候,壞的情緒也就來了,這個時候的壞情緒產生的時候就是一個人,開始衰亡的一個階段。

我們總結今天所闡述的幾個重點,就是說老子認為有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就是順其自然。不要超過一定的限度,無論是做什麼事,當你把握好那個限度的時候,它會走向一個正面。一旦超過這個限度,他就會走向一個反面。就好像事物強壯到一個極點,就會走向衰亡。這就告訴我們,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走向反面。

在今天的最後,我們再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最有智慧的一種人,是懂得在人生事業高峰的時候去收手。這個就是適可而止。

在商場上有幾個大佬都做到了這一點,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別人以為他可以大展身手,正是輝煌的時候,他卻選擇收手。選擇放棄最高峰的那個事情,其實這個是一個真正的智慧,防止自己物極必反,給自己留有一個很好的名聲和餘地。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一個人所謂的「完美」,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開始
    《道德經》:一個人所謂的「完美」,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開始。其實很多時候「趨利避害」反而會成為招致災禍的一個根源,難道看似完美的人生就只有幸福嗎?一味地趨利避害,蒙蔽和麻醉的只有自己而已,如果你的智慧跟不上你的完美,那便是災禍的開始。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但《道德經》第三章講「不尚賢」,第五十七章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可以看出老子是不主張用賞罰來治理國家的。另外,賞罰之權怎麼不可以示人呢,賞罰本來就是要讓臣下民眾知道,產生敬畏之心的。所以,這裡的「國之利器」,應當是指「道」,無為而治的道。「道」隱而不顯,故不可以示人。示人,告示於人。那麼道又為何不可以示人呢?因為《道德經》第1章講到「道可道,非常道。」
  •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順其自然」
    文/南山老子在《道德經》中勸告後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萬物,終究有發展規律,有些事強求的結果,不是改變了命運,而是難為了自己,所以順其自然,才是對自己的一種救贖。人生,就是一條路,今天你走的再多,走的再遠,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而你能做的,唯有順其自然。那些讓你不順眼的事,自己改變不了,越是看的久,越是心神不安,但真的看開了,反倒覺得不過爾爾。所以,快樂和不幸之間,差的是順其自然;成功和失敗之間,差的也是順其自然。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是懂得配合自然之道、把握自然規律、善於用人、品行符合道德準則的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才能免除禍患,找到人生的捷徑。白巖松老師也曾說過:「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勤快是一件好事,但過度的勤快卻會物極必反,現在的社會充滿著功利,人們有太多的不滿足可以醉秋節奏上的快,不但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還會讓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人們漸漸地失去了平常心,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比較。
  • 《道德經》第三章 正本清源 無為而治
    聖人參透自然和人心,治理天下時力求正本清源,杜絕爭名奪利,注重安定民心。在聖人治理下,民眾內心清淨,衣食足用,爭心不起,筋骨強壯,不思巧詐,不生貪慾,平靜地過著各自的生活。④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因此,有道德的聖人治理天下時,民眾私慾不生,三餐足食,爭心消散,體魄強壯。虛其心,指清除民眾內心的欲望,使其內心虛靜;實其腹,指民眾衣食足用,沒有生存的憂慮;弱其志,指民眾沒有爭心,安於現狀;強其骨,指民眾筋骨強壯,可以勞作。⑤常使民無知無欲:總是讓民眾沒有巧詐的偽智,沒有強烈的私慾。知,通「智」,智慧,這裡指巧詐的偽智。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道教認為《道德經》裡有修真得道的法門,《道德經》第一章是五千字的總論部分,這部經典的核心就在這第一章。在陰陽之變、有無相生的觀念下,老子告訴世人要學會站在不同的視角,去審視事情的正反兩面,這就是《道德經》一書的思辨性。可以說,在我國所有的經典中,《道德經》是最有思辨性的一本書,也因為這種思辨性,所以也被稱為東方人的百科全書,是對生命智慧的高度全面概括。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
  • 順其自然(深度好文)
    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因果面前,不是所有努力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定下婚約,在某年某月舉辦婚禮。書生為婚禮準備好了一切,沒想到在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備受打擊,一病不起。有一個遊方道士經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只見鏡中一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
    這孔老夫子口裡的「不惑」與「知天命」,是指人的40歲和50歲,這個年齡階段也剛好就是人生中的中年時期。所謂「不惑」,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會迷惑;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按說四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已經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
  • 道德經:人生所有的刻意追求,都只會讓我們物極必反,凡事要有度
    人生,都在講求一個度字,所有的刻意追求,都只會讓我們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凡事要有度,過猶而不及。白巖松老師說:「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其實這還要追溯到《道德經》上來。《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國際的影響也在日益擴大,有部門統計,《道德經》是出《聖經》以外,被已成國外字體髮型出售做多的書籍,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道德經》為人在世怎麼做到無為而治?做到功傳萬年?
    之前我一直納悶一個事,《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中國影響變得更久遠,更伸長,後來了解之後,發現其中真的是有一種魔力,其中透析了世界變化的規律,天地萬物的養成與凋謝,我認為它與《周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道德的「道與德」是兩個不同概念,人們卻常將其混淆為同一概念,所以要弄清道德,須首先弄清楚道,道的特性是「道法自然」,而「浮躁,道之失」,順應自然「善者,道之得」!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於「道」。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 《易經》和《道德經》的特殊關係
    導語:《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其實這兩部書的關係應該是「母子」,易經是母,道德經是子,除了道德經之外,像儒家的《論語》之類的,也是以易經為藍本所創作的。他們將給2.0版本增加了使用說明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再來說說《道德經》方面,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其實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實說的都是《易經》的卦。
  • 走出強迫症的牢籠之順其自然
    強迫症或神經症患者對自己的症狀需要順其自然,之所以患強迫症或神經症也是長期沒有順其自然的結果。 任何事物都由其發展的自然規律,《道德經》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孕育和養育了萬物也要受到自然法則的約束,我們人類也不例外。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當和事老,用調解的方法來對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決,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懂得寬恕之道,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 老子曾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可知其含義?
    經常被一知半解之人掛在嘴邊,用以表達天地的不仁,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說天地不會對世人進行耳提面命的規勸和指導,人的福禍都是自己造成的。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順其自然」,什麼叫順其自然,就是說要遵循天地自然萬物生存和發展的規律,不要隨便按照主觀意願去搞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