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巧合的是,《道德經》與《64卦》、《管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卦的排序、兩書各篇章的排列順序,皆表現為非常嚴謹的邏輯性,即每一卦或各篇章,既具有獨立性,又承上啟下,上下連貫,整體貫通,自然天成,不能不由衷地讚嘆先賢的智慧或天賦。
比如《道德經》排序如下:
《道德經》是老子「關於道(概論)」的哲學論著,是一部偉大的辯證法,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即「道之辯證性」,老子將這種偉大的辯證法首先運用於治國,故為「治國之道」,充分體現了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可概括為:「道之偉」、「道之仁」、「道之源」。而自然規律還展現出「大道無私」、「上善若水」至高而美妙的境界,同時也向世人揭示了「極端則害」的辯證道理,然而根治或摒棄極端之害的根本之策,還在於通過「修身養性」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層次,並切實明白「不可輕道」、「失衡失諧」的自然規律道理。
然而,作為國家治理的統治者或官員,遵從治國之道則必須樹立「無私奉獻」的精神,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要實現這一點,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對於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或認知,即切實達到「道之知」、「道之敬」、「道之明」,清楚「道之分」,避免「道之失」而「不失道」,並「恆守道」、「把握道」,要認識到道無偏私,無論是誰,「失道者失之」,「得道者得之」!
道德的「道與德」是兩個不同概念,人們卻常將其混淆為同一概念,所以要弄清道德,須首先弄清楚道,道的特性是「道法自然」,而「浮躁,道之失」,順應自然「善者,道之得」!中國老百姓最善良,具有「道之純真質樸」的優良品質或個性,深知「過則反」的辯證道理,故中道、樸實、崇尚自然,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重道輕兵」,「慎用兵」,不戰而屈人之兵,而行道者幾乎是「惟道是從」,並充分體現「道高一籌者勝」,然而真正的「偉大在于謙虛」!治理「天下在於道」,平天下更離不開「謀略之道」。
然而,無論是謀略之道還是治國之道,「守道須治貪」,貪婪是萬惡之源,是道之大敵,而道德則是貪婪的剋星,然而對道德也必須正確認識,德不能脫離道,「道之德」就是此意,這關乎國家的「興亡之道」。雖然世間誰都知道道之重要,然而仍然「行道難」!難就難在未真正認識到「世界的實質在於道」,既便認識到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然而也不清楚「道的實質在於平衡」,只有真正認識清楚了道的平衡原理,便可做到無為、「無為而治」了,就可做到「平衡身體與名利」了,就可領略到「平衡之妙」了,就可做到「知足有節」了,就可悟道而「道知天下事」了,就可嫻熟地運用駕馭道,從「大道至簡」到「大道為公」,再到「養生之道」而健康長壽了,還將「恆守道德」而「明『道』」。相反,再看中國數千年那些無道昏君的亡國蠢事,實在是「無道則愚」啊!解決的辦法還是要解決「道德不惑」啊!即提升個人的「道德涵養」、「道德境界」,切實認清道或自然規律「平衡和諧」的自然法則!凡事「適度勿過度」,並「依道修身」,進而實現「依道治國」、「依道平天下」、「依道善事」、「依道行事」、「依道謀事」、「依道政事」,最終明白「政成于謙」以及「何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人人講道德,「道德,真、善、美」,人人「遵從天道」!統治者懂得「用兵之道」、「制勝之道」,消除了「道之惑」!真正明白了「道貴謙」、「道貴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民意不可違」、「民心不可失」的深刻道理,困擾中國數千年的興亡周期律也得以破矣!
明白了這些道理,也就真正明白了「大道至柔」、「天道平衡」「大道若水」的深刻內涵,或偉大意義了,如此則真正悟道而「大道至善」天下善矣!
(註:該篇章排列順序,是依照梁海明先生譯註的《老子》版本,即以1973年12月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兩帛書《老子》寫本的篇章排序為準。)
另附:《道德經》目錄(新加)
目錄
第一章 關於道(概論)
第二章 道之辯證性
第三章 治國之道
第四章 道之偉
第五章 道之仁
第六章 道之源
第七章 大道無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極端則害
第十章 修身養性
第十一章 不可輕道
第十二章 失衡失諧
第十三章 無私奉獻
第十四章 道之知
第十五章 道之敬
第十六章 道之明
第十七章 道之分
第十八章 道之失
第十九章 不失道
第二十章 恆守道
第二十一章 把握道
第二十二章 失道者失之
第二十三章 得道者得之
第二十四章 道與德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浮躁,道之失
第二十七章 善者,道之得
第二十八章 道之純真質樸
第二十九章 過則反
第三十章 重道輕兵
第三十一章 慎用兵
第三十二章 惟道是從
第三十三章 道高一籌者勝
第三十四章 偉大在于謙虛
第三十五章 天下在於道
第三十六章 謀略之道
第三十七章 守道須治貪
第三十八章 道之德
第三十九章 興亡之道
第四十章 行道難
第四十一章 世界的實質在於道
第四十二章 道的實質在於平衡
第四十三章 無為而治
第四十四章 平衡身體與名利
第四十五章 平衡之妙
第四十六章 知足有節
第四十七章 道知天下事
第四十八章 大道至簡
第四十九章 大道為公
第五十章 養生之道
第五十一章 恆守道德
第五十二章 明「道」
第五十三章 無道則愚
第五十四章 道德不惑
第五十五章 道德涵養
第五十六章 道德境界
第五十七章 平衡和諧
第五十八章 適度勿過度
第五十九章 依道修身
第六十章 依道治國
第六十一章 依道平天下
第六十二章 依道善事
第六十三章 依道行事
第六十四章 依道謀事
第六十五章 依道政事
第六十六章 政成于謙
第六十七章 何為「和諧社會」
第六十八章 道德,真、善、美
第六十九章 遵從天道
第七十章 用兵之道
第七十一章 制勝之道
第七十二章 道之惑
第七十三章 道貴謙
第七十四章 道貴知
第七十五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六章 民意不可違
第七十七章 民心不可失
第七十八章 大道至柔
第七十九章 天道平衡
第八十章 大道若水
第八十一章 大道至善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繪製導圖版《道德經》即為此意。此圖內容共分為6大結構,22分支,包含81章節內容,章節順序依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兩帛書為參考,章節內容參考梁海明先生和陳大明先生的講解,中心圖參考經典的老子出關圖,在22個分支結構中,刻入了對應的視頻講解二維碼,在工作之餘或休息之餘,掃描對應二維碼即可觀看相應的章節視頻講解。
《道德經》思維導圖適合一切愛好國學經典、善於從傳統經典中汲取智慧的讀者。無論你身處職場、商場、官場或者是學生,它是洗滌心靈的一款淨化劑。漏風獨語,帶您領略聖人之智,月下泛舟,與您共賞大道無私。《道德經》導圖版讓聖賢智慧呈現於一圖之中,融縮於二維碼之間。古代與現代的結合,凸顯國學智慧的延續與應用。低調奢華有內涵,古為今用不賣老,需要哪裡掃哪裡,輕鬆學習《道德經》!
6大結構分為:
一、道法自然
二、遵道而修
三、以道行事
四、悟道為德
五、人道守中
六、治道而為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曾擔任東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傳,東周末年,老子歸隱,在途徑函谷關時,遇到了守關的長官尹喜。尹喜向老子問道。老子遂留下這五千餘字的《道德經》。該書原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道經》,後改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卻不妨礙《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
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於「道」。
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哲學影響匪淺。作品的偉大與否不在於字數的多少,甚至也不在於其是否為讀者留下指出了明確的生活方向,而在於他能給讀者帶來多少領悟和寶藏。《道德經》為讀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思考空間,數千年來,人們不斷從中得到新的體悟。無論是修身養性,還是寫詩作文、為人處世,甚至是治國理政,箇中智慧都被包容在這篇幅甚小的《道德經》中。
在修身養性方面,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要求人盡其所能的放寬心胸。同時老子又提醒人們不要沉溺於感官享受,「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就是說過度的歡愉會極大的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個極好的養生離職,傳說他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不論真假,在那個戰亂紛飛、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享晚年已實屬不易。這就是通過學習《道德經》可讓人們建立其健康的生活態度: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
《道德經》不只能養一己之身,還能治國安邦。在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統治者便會提倡「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或直接或間接的將老子的學說當作安邦定國的重要手段。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以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懼之」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給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們體恤民生,寬待百姓。
在為人處世方面,《道德經》的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個蘊含深意的處世金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道德經》,每個月悟出的道理都是不一樣的。譬如「物極必反」,有的人悟出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有人會覺得待人接物還可以從反面入手。而「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有人就會提醒自己不要為一時的好成績得意忘形,也有人告誡自己做事需考慮周全,以防範隱藏的風險,還有人會恍然大悟,可以用此法削弱敵人。
此外,《道德經》還是一部閃爍著「美」的智慧的古代經典。
在文藝美學上,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把自然之美當作藝術的極致。「有之以為利,物之以為用」,則告訴人們欣賞作品除了看它的有形有聲,還要聆聽它的言外之意。
在商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道德經》已經是很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寶典,裡邊暗藏了許許多多的「經商之道」。
《道德經》作為一部哲學經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深入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甚至成為東方智慧的代表走向世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德國哲學家尼採將《道德經》形容成一個「永不枯竭且滿載寶藏的井泉」,認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