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一直納悶一個事,《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中國影響變得更久遠,更伸長,後來了解之後,發現其中真的是有一種魔力,其中透析了世界變化的規律,天地萬物的養成與凋謝,我認為它與《周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
修大道者分為三個階段,修心、修身、悟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整個天下都知道美為什麼美,美在何處,於是也就知道,也就有了令人厭惡的醜,整個天下都知道了善為什麼善,善在何處,於是有了反面的不善,看到這裡,就知道了對應了《周易》的八卦,陰陽兩極,這像是在解道,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兩面,其中解析到為什麼有陰陽兩面,因為知道了美在哪裡,所以也知道了醜在哪裡,相互對應,相互對稱,其下說到,"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
其實說的白話一點,不管是「善」、「惡」、「美」、「醜」也都只是一個名,是我們定的一個名,就是我們說的名詞,這些名都要有相互對應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名就不成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聖人用無為而治的方法對待事情,不用任何言語就能教授內容,萬物興起而不加幹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誇耀,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沒,這是講的做人的智慧,無為而治的精髓所在。
聖人傳道,不以壓迫,修心自知
也可以這麼理解,美為什麼為美,因為有醜對應,就是這樣,天地萬物都是相互對應,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不用言傳身教,大家都知道,但是是怎麼知道的呢?是以悟為主的,無為自知,當成聖人傳道。
其中說到從商者、為官者、當道者在世應該是以不強求、不壓迫的方式,是以無為而治的方式來進行每一步,對待任何事情,太多幹預反而不是好事,順應天道規律,在做一件事情時,自己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剩下的讓他們自己發揮,衰敗時不要太過緊張,順應規律,興起時不加幹預,成事時不據為己有,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謙虛、低調,正是因為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才功傳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