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在世怎麼做到無為而治?做到功傳萬年?

2020-12-19 白樸說

之前我一直納悶一個事,《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中國影響變得更久遠,更伸長,後來了解之後,發現其中真的是有一種魔力,其中透析了世界變化的規律,天地萬物的養成與凋謝,我認為它與《周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

修大道者分為三個階段,修心、修身、悟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整個天下都知道美為什麼美,美在何處,於是也就知道,也就有了令人厭惡的醜,整個天下都知道了善為什麼善,善在何處,於是有了反面的不善,看到這裡,就知道了對應了《周易》的八卦,陰陽兩極,這像是在解道,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兩面,其中解析到為什麼有陰陽兩面,因為知道了美在哪裡,所以也知道了醜在哪裡,相互對應,相互對稱,其下說到,"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

其實說的白話一點,不管是「善」、「惡」、「美」、「醜」也都只是一個名,是我們定的一個名,就是我們說的名詞,這些名都要有相互對應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名就不成立,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聖人用無為而治的方法對待事情,不用任何言語就能教授內容,萬物興起而不加幹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誇耀,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沒,這是講的做人的智慧,無為而治的精髓所在。

聖人傳道,不以壓迫,修心自知

也可以這麼理解,美為什麼為美,因為有醜對應,就是這樣,天地萬物都是相互對應,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不用言傳身教,大家都知道,但是是怎麼知道的呢?是以悟為主的,無為自知,當成聖人傳道。

其中說到從商者、為官者、當道者在世應該是以不強求、不壓迫的方式,是以無為而治的方式來進行每一步,對待任何事情,太多幹預反而不是好事,順應天道規律,在做一件事情時,自己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剩下的讓他們自己發揮,衰敗時不要太過緊張,順應規律,興起時不加幹預,成事時不據為己有,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謙虛、低調,正是因為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才功傳萬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這次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無為而治」,這個詞在企業管理,國家治理中經常被提起,那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無為是不作為嗎?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道德經》:無為而治,就是懂得順其自然,也不會物極必反
    《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所闡述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他認為真正的無為而治是不幹預,不過多的幹涉。除了這個之外,無為而治所包含的一個道理,也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不要物物極必反。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第三章 正本清源 無為而治
    ④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因此,有道德的聖人治理天下時,民眾私慾不生,三餐足食,爭心消散,體魄強壯。虛其心,指清除民眾內心的欲望,使其內心虛靜;實其腹,指民眾衣食足用,沒有生存的憂慮;弱其志,指民眾沒有爭心,安於現狀;強其骨,指民眾筋骨強壯,可以勞作。⑤常使民無知無欲:總是讓民眾沒有巧詐的偽智,沒有強烈的私慾。知,通「智」,智慧,這裡指巧詐的偽智。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道教認為《道德經》裡有修真得道的法門,《道德經》第一章是五千字的總論部分,這部經典的核心就在這第一章。講起道家思想學說,我們知道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分別留下了一本經典著作,《道德經》和《莊子》。《道德經》是一本辯證哲學著作,強調的是「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的基本觀念,就是說萬事萬物有陰陽,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是相生相連的。
  • 《道德經》各篇章排列順序的邏輯性
    難就難在未真正認識到「世界的實質在於道」,既便認識到了道或自然規律的偉大意義,然而也不清楚「道的實質在於平衡」,只有真正認識清楚了道的平衡原理,便可做到無為、「無為而治」了,就可做到「平衡身體與名利」了,就可領略到「平衡之妙」了,就可做到「知足有節」了,就可悟道而「道知天下事」了,就可嫻熟地運用駕馭道,從「大道至簡」到「大道為公」,再到「養生之道」而健康長壽了,還將「恆守道德」而「明『道』」。
  • 【成語學習】「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幹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道德經》享譽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業領袖所崇拜,被奉為曠世奇書,萬經之王。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看到 「無為」就以為是無所作為,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道德經》的哲學存在消極避世的主張。 什麼是真正的「無為」呢?生命有其成長的規律,不要去過多的操心。《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而「無為」的前提就是把握規律。
  • 【道德經26】要求別人時,你做到了嗎
    四處宣揚要百姓以孔孟仁義行事,做到孝慈。首先自己就要做到仁義,百姓自然而然就會仁義起來,自主仁義可比強行教化下的仁義要誠心多了。要百姓淡薄名利不投機取巧,那首先自己就別撈取私利把物質看得太重,所獲利益都舍贈給百姓,他們自然而然奉公守法不行盜竊之事。
  • 《道德經》: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
    我解讀《道德經》和《莊子》,不少讀者問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方法多樣化,因人而異。我分享一個適用於任何人的根本方法。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靜。1、一切大智大慧,皆來自一個源頭:靜。
  • 《道德經》中的5個詞語,做到了人品和事業不會特別差勁
    我國有很多的古典書籍,這些書籍能夠經歷動亂的歷史長河流傳至今,可見它們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古代聖人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字數不長,但是它的字字都是經典,蘊含著很多的人生哲理,《道德經》有許多的詞語值得我們去學習,以下十個著名的詞語如果我們做到了,我們的事業和人品不會特別差勁
  • 【長長見識】什麼叫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是懂得配合自然之道、把握自然規律、善於用人、品行符合道德準則的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才能免除禍患,找到人生的捷徑。白巖松老師也曾說過:「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道德經》作為道學的本源,可稱中華文化寶典,是「千經之王」,是偉大的哲學名著。其涵蓋萬物之源、自然之律、為人之術、修身之道,是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所需要學習的一生智慧。
  • 《道德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一種圓滿,這才是曲則全
    《道德經》: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的去揣摩,在我們之前也聊到過在22章中,聖人抱一說到過這樣一個道理,曲則全,枉則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怎麼能是一句空話呢?對於辯證對立統一的規律,只能誠心誠意的去遵循,這就是很多人常說的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引用的一種話術的方式叫做辯證法。比如說,在這一次,他用的是古語:曲則全,枉則直。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