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2020-12-25 水往雲來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

也就是說,《道德經》中講述了許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其中最大的智慧,既不是上善若水,也不是知其雄守其雌。那麼,哪句話才是老子所要表達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呢?

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無為。當一個人達到無為狀態時,的確天下莫能與之爭,也能無堅不摧,無物不破。但是那種狀態,已經是「道」的境界了。同時,也因為無為,所以才什麼都能為。《道德經》中講的為人智慧,卻不是這句。因為無為的狀態,可以是什麼都知道,但是什麼又都不知道。

當你對任何事物都知道了,你再去無為,就說明你這個人有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當你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你就會去做,並且能做到;當你知道不該做什麼,你能克制自己,什麼都不去做。這樣你就會避免很多的災禍。

但是無為中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他也達到這一步。這並非是你的人生境界有多高,而是你的一種無為本性流露。所以,這種天性帶來的狀態,並不能稱之為智慧。

其實,《道德經》中所論述的人生最大的智慧,其實也是為人的最高境界,就在第十章中。我們一起來看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順天合道
    道法自然,天的陽氣和地的陰氣相互交感,世上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多元化的生命,陰陽二氣就是世上所有生命的本原和基因,這就是自然科學。天地最大的恩德就是孕育、生養了世間所有的生命,然而卻默默無言,不居功自偉、不圖任何回報……。天地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故能恆久遠。由此可見,世上最大的私是最大的公、最大的公就是最大、最長遠的私。陰陽永遠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3、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儼兮其若客)!《禮記·表記》:「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這是就起碼的人生態度,不是較真,而是通過思辨,看到真實!4、從容自信(渙兮其若凌釋)!悠閒獨處時,身心舒緩而不敢放縱,慎獨。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說話,{善言無瑕謫}善於說話的人,言辭不會有過失。此處的「言」,就是把話說得圓滿,不可攻訐。
  • 《道德經》處世哲學: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立刻反擊,你就輸了
    說起《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畢生的經典哲學之作。老子最為道家的始祖,為後世提倡了「道」的典範。對現如今來說,老子的「道」並不是道理那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道德經》的處世哲學中,老子說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被遇到被別人言語惹怒的情況。我們是立刻反擊?還是忍辱不辯?老子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士成綺在去拜訪老子的路上走了上白天,最終見到了老子。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鬼谷子:一個人,境界越高,越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的天機
    每個人,身處這個社會,都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為人處世境界高的人,人生順利,福報滿盈,受到大家的羨慕;為人處世境界低的人,一生坎坷,做事不順,屢受挫折。可是,沒有人願意,自己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苦楚。戰國時秦,著名思想家鬼谷子,在所著的《內揵》一篇中,提出三條為人處世的天機,助你提高自身境界,一生順遂:一、進退之間,適當取捨鬼谷子說,人要學會做選擇,在進與退之間,懂得做出取捨。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莎士比亞這段語錄,將酒的境界寫到了極致,為人處世,值得學習!
    說起我們喝的白酒,它能有什麼境界?這讓我們就想起了唐朝大詩人李白了,李白喝酒的境界,無人能比,他能鬥酒百篇。這種境界,那就不是酒自身的境界了,是靠李白才有的境界。要問酒的境界,讓我們來回答,還真不好回答。倘若回答不上來,我們不妨讀一下莎士比亞這段語錄,將酒的境界寫到了極致,為人處世,值得學習!
  • 跟《道德經》學生活,混的越好的人,越懂這3條處世天機
    在為人處世之道上, 「直而不肆」是一種對我們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的智慧,「直而不肆」意思便是直率而不放肆,有所成就但不炫耀,其側重點則是在於提醒我們要學會克制自己。直率本來是一種美德,直率的人往往說話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表現出一種坦誠、豁達的性格。因此,這種人往往受到人們的歡迎,人們也都願意和這樣的人相處,交友。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處世之方:層次低的人強勢,境界高的人隨和。《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從上善若水中,看為人處世的六條準則一、居善地什麼叫善地,也就是與自己性情相符合的地方。猴子喜歡居住在山林,如果用籠子把它關起來,它也就只能像小狗一樣蜷縮著了。所以下,對於水來說就是善地。《道德經》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對於聖人來說,下,同樣也是善地。可以聚萬民,可以攏人心,因此「大國者下流」。
  • 為人處世基本準則
    貧賤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迷濛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尊敬、謙遜、迴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奮鬥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無到有、修為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正直、勇敢、有良知,不偏不倚,不為五鬥米折腰;富貴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有、覺悟的時候,這個時候為人處世,我們必須學會淡泊、不顯、積善,臨危不懼,泰然處之。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
    我解讀《道德經》和《莊子》,不少讀者問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方法多樣化,因人而異。我分享一個適用於任何人的根本方法。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靜。1、一切大智大慧,皆來自一個源頭:靜。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不爭是一種境界,像楊絳這樣,天生不愛爭的人,本身就贏了。因為他們都懂得老子所要強調的,做人做事,都應當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並非是與別人的攀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不要認為無聊就是有趣,為人處世,十二星座的人必須懂得
    不要認為無聊就是有趣,為人處世,十二星座的人必須懂得儘管傻瓜和小傻瓜只是一字之差,但卻能帶來不同的感覺。人生中,許多時候,有些看似相似的舉動,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在這一期,我們要分享的就是,不要覺得無聊,為人處世,十二星座必須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