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2020-12-25 知子先生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

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全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釋義如下: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知子先生之釋義:端正身體不妄動,守神以靜入極致虛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在於對「營魄」和「一」的理解。營:此處應為人身的營衛之氣、或元氣,中醫名詞,《黃帝內經-素問-保命全形論》:「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魄:陰神也,陽言氣、陰言神者、陰中有陽也;魂魄不離形質而非形質;老子把「營」和「魄」兩字合用精確簡明:一、「營」和「魄」皆常人無法視之卻真實依附於人的軀體而存在,如以身載之,故曰載營魄;二、單用無法全面表達,且「魄」有被誤以為迷信之魂魄之嫌。尚不夠貼切就暫簡單理解為心神之意,因其皆依附於身形。「一」即始生天地之氣,為「有名」,第一章我們已經簡單提過。《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後渾+然忘我,唯留專一本然的呼吸以及全身形的骨弱筋柔般自然放鬆,你能做到像個嬰兒般的那種狀態嗎?知子先生之意會:載營魄抱一不離後,身正神靜入虛便能渾然忘我,唯留專致本然之呼吸,如此便能骨弱筋柔般全身心放鬆柔軟,此境界如剛出生的嬰兒之狀,老子問修身入道之人你能做到嗎?原文: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知子先生之釋義:如站在至高之處俯覽萬物,去除一切遮蔽,萬物就像洗掉一切汙垢、通透明亮般再現眼前,你能不留任何小小的瑕疵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滌:灑也,又洗器謂之滌;除:殿陛也,又因之凡去就更新皆曰除。去除一切物的遮蔽如站在至高之處通透明亮地俯觀萬物,毫無疵乎此種玄妙之狀,老子稱之為「玄覽」。此等境界為萬物通明、如透明狀存在不留任何小黑點,你能做到嗎?知子先生淺評:以上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義,層層遞進,直至入玄妙之道境。達此境界何為?難道就為了修仙煉道、長生不老嗎?非也!得道之最高境界只為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這才是《道德經》被喻為帝王學說的真正原因!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道!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知子先生之釋義:達此境界的聖人,以道治國化民,最終能做到清靜無為而天下大治嗎?知子先生之意會:上述三層境界層層遞進,達到之統治者必然會以大道治國,視天下之大身如己身,天下之萬民如親生子女一般。其愛民之情出乎本然而無半點刻意為之,如一慈母疼愛子女般出乎心發乎情不求回報,全無半點私心造作。若真有如此之聖人治國,與人道意義上儒、法之「聖人」相比,何如?……而愛民治國的最高境界便是無為而天下大治,老子問那些自稱得道的統治者、聖人,你能做到嗎?原文: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聖人無為而治,天下大治。百姓、萬物繁衍生息、一派盛景,聖人能否以大道之德性化長養天下萬物呢?知子先生之意會:「天門」此處意為天地化生萬物無形之門。莊子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雌,為大道之德性。此時天下大治,百姓、萬物自行其事,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如同天門開闔,一切清靜自然。聖人不但要有大道治國之能,還要以大道之德性長養天下萬民萬物。此為老子對得道統治者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何為大道之德性呢?接著往下。原文: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子先生之釋義:此等聖人通天徹地、滌除玄覽、無所不知,那能不能做到沒有任何人智之識呢?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是「無知」的理解,若按世俗之理解為愚蠢無知,那何來前面的明白四達呢?豈不前後矛盾。只要是人智之識必定有所不知,有所不明,如何能明白四達?此處「無知」為「有知」的最高境界,意為摒棄使之沒有一切人智之識。明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守道難。老子此處問聖人,你明道入道也行道了,那你能須臾不離大道,摒棄一切人智之識嗎?生而為人卻不能有半點人智之識,這難道不難嗎?為何需要如此之高的境界呢?因為身為統治者的聖人唯有如此,摒棄一切人智之識方能不得而復失大道,前功盡棄致使天下復歸無道。原文: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之釋義:大道生衍宇宙萬物,並化育它們。但生衍卻不佔有它們,施為化育卻不依賴它們,長養成功卻不主宰它們,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德性就叫玄德。知子先生之意會:為什麼叫玄德呢?老子對「玄」的定義是:常人無法理解或認為不可能的,但卻又真實存在的,或唯得道之人可感可見,對得道之人而言甚為美妙的,一切高深幽遠之事物。而非世俗之人所認為的,空無玄幻、不存在甚至虛妄的事物。人道的理解是:生下或製造它,或許就為利用、佔有它;養育或維護它,或許就是要依賴它;成功了或許就要主宰、影響或支配它,如若不然,吃飽撐著或難道是傻子不成?所以難以理解大道這種自然的德性,老子稱之為玄德。「知子先生」第十章淺評:本章是《道德經》最重要的章節之一,也是真正理解老子之道的關鍵章節!本章老子大道之真義昭然若揭:一、《道德經》的第一受眾讀者群為天子、帝王、君主、諸侯、人主等統治者或立志成為統治者的上士、君子等,因為老子言必稱聖人,或從「愛國治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侯王若能守」「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等等非常之多的詞句中也可見一斑。但其並非為統治階級代言、施行愚民政策等維護其統治之需,這個我們第七章已經簡單論述過。二、統治者成為得道聖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便是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萬物,實現天下至治之極的盛景,而非純粹追求自身肉體之身心健康、長壽不老和精神境界之逍遙自在、馳騁於世。這是老子與莊子最大的區別之一,以此角度應可以看出莊子似乎未盡得老子大道之真義。三、這種受眾人群與讀者身份的不對等是造成世俗之人讀《道德經》,雖覺得確實是千古好書,但縱然千般好萬般妙,可始終有種難以言說的似懂非懂,或難於理解,或無以為用,或覺得大而不實,虛而無用等奇妙之感,甚至有人覺得其虛妄離奇不可信並曲之賤之,最終導致道裂為百之小術盛行,甚至歪門邪道大行於世,而大道之治卻遭遇隱沒廢棄,使得天下失道愈久離道愈遠!

相關焦點

  • 數九讀經 ‖七九二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易視公眾號推送《道德經》兩個版本:河上公章句版本&任爺釋 王弼本。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雖然編排次序與通行本有所不同,但內容無太大差異;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本,雖有很高的考據價值,但因殘缺不全,遺失大半,不能涵蓋《道德經》全文。鑑此,本書仍以通行本為主,並將河上公、王弼等先賢之註解附於各章句釋義之後,供讀者鑑賞。
  • 英文《道德經》的獨特魅力|楊鵬老師領讀第十章
    編者按:2020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應部分購書學友的要求,楊鵬老師領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現把領讀音頻文字整理如下,供朋友們交流。以下為正文:大家好,我是楊鵬,今天我導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我們體會一下英文《道德經》的特別魅力。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幹,色厲內荏;儉樸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當和事老,用調解的方法來對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決,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懂得寬恕之道,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 《道德經》第十四章,永恆不變的道
    今天寫《道德經》第十四章,簡單了解了解道是什麼。它從古至今,一直未曾改變,它無形,無相,無聲,卻一直在我們身邊存在。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白話:看不見的東西,叫夷。理解:我們看不到道的存在,故道無相。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0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給出我的釋義。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一、上善若水 【釋義】指最好的德行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今日易視公眾號推送《道德經》兩個版本:河上公章句版本&任爺釋 王弼本。
  • 致良知四合院:關於《道德經》第45章的對話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四合院老師與達實智能董事長劉磅共同探討學習了《道德經》第45章的感悟。他們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實踐,或許會幫助我們更好體悟老子思想。為了體會老子在這章對後人的教誨,可以先回顧《道德經》第40章開篇——「反者道之動」。先來看「大直若屈」。這個比較容易理解:一個真正剛直而堅守原則的人,行事反而又有許多方便路徑,就像人們常說的「曲線救國」一樣。這個「若」字,意味著「相反」之意。反者道之動,聖賢和普通人的境界有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道德經第57章【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本章以「以正治國」開頭,「正」指的是清正無為,這也是老子的治國方略。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有機會接近最高統治者。所以,老子通過對統治者認真觀察,對他們的德行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以正道來治理國家的建議,這一建議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借鑑意義。「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意義。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