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
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全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釋義如下: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知子先生之釋義:端正身體不妄動,守神以靜入極致虛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在於對「營魄」和「一」的理解。營:此處應為人身的營衛之氣、或元氣,中醫名詞,《黃帝內經-素問-保命全形論》:「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魄:陰神也,陽言氣、陰言神者、陰中有陽也;魂魄不離形質而非形質;老子把「營」和「魄」兩字合用精確簡明:一、「營」和「魄」皆常人無法視之卻真實依附於人的軀體而存在,如以身載之,故曰載營魄;二、單用無法全面表達,且「魄」有被誤以為迷信之魂魄之嫌。尚不夠貼切就暫簡單理解為心神之意,因其皆依附於身形。「一」即始生天地之氣,為「有名」,第一章我們已經簡單提過。《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後渾+然忘我,唯留專一本然的呼吸以及全身形的骨弱筋柔般自然放鬆,你能做到像個嬰兒般的那種狀態嗎?知子先生之意會:載營魄抱一不離後,身正神靜入虛便能渾然忘我,唯留專致本然之呼吸,如此便能骨弱筋柔般全身心放鬆柔軟,此境界如剛出生的嬰兒之狀,老子問修身入道之人你能做到嗎?原文: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知子先生之釋義:如站在至高之處俯覽萬物,去除一切遮蔽,萬物就像洗掉一切汙垢、通透明亮般再現眼前,你能不留任何小小的瑕疵嗎?知子先生之意會:滌:灑也,又洗器謂之滌;除:殿陛也,又因之凡去就更新皆曰除。去除一切物的遮蔽如站在至高之處通透明亮地俯觀萬物,毫無疵乎此種玄妙之狀,老子稱之為「玄覽」。此等境界為萬物通明、如透明狀存在不留任何小黑點,你能做到嗎?知子先生淺評:以上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義,層層遞進,直至入玄妙之道境。達此境界何為?難道就為了修仙煉道、長生不老嗎?非也!得道之最高境界只為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這才是《道德經》被喻為帝王學說的真正原因!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道!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知子先生之釋義:達此境界的聖人,以道治國化民,最終能做到清靜無為而天下大治嗎?知子先生之意會:上述三層境界層層遞進,達到之統治者必然會以大道治國,視天下之大身如己身,天下之萬民如親生子女一般。其愛民之情出乎本然而無半點刻意為之,如一慈母疼愛子女般出乎心發乎情不求回報,全無半點私心造作。若真有如此之聖人治國,與人道意義上儒、法之「聖人」相比,何如?……而愛民治國的最高境界便是無為而天下大治,老子問那些自稱得道的統治者、聖人,你能做到嗎?原文: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知子先生之釋義:聖人無為而治,天下大治。百姓、萬物繁衍生息、一派盛景,聖人能否以大道之德性化長養天下萬物呢?知子先生之意會:「天門」此處意為天地化生萬物無形之門。莊子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雌,為大道之德性。此時天下大治,百姓、萬物自行其事,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如同天門開闔,一切清靜自然。聖人不但要有大道治國之能,還要以大道之德性長養天下萬民萬物。此為老子對得道統治者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何為大道之德性呢?接著往下。原文: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子先生之釋義:此等聖人通天徹地、滌除玄覽、無所不知,那能不能做到沒有任何人智之識呢?知子先生之意會:此句關鍵是「無知」的理解,若按世俗之理解為愚蠢無知,那何來前面的明白四達呢?豈不前後矛盾。只要是人智之識必定有所不知,有所不明,如何能明白四達?此處「無知」為「有知」的最高境界,意為摒棄使之沒有一切人智之識。明道容易,入道難;入道容易,行道難;行道容易,守道難。老子此處問聖人,你明道入道也行道了,那你能須臾不離大道,摒棄一切人智之識嗎?生而為人卻不能有半點人智之識,這難道不難嗎?為何需要如此之高的境界呢?因為身為統治者的聖人唯有如此,摒棄一切人智之識方能不得而復失大道,前功盡棄致使天下復歸無道。原文: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之釋義:大道生衍宇宙萬物,並化育它們。但生衍卻不佔有它們,施為化育卻不依賴它們,長養成功卻不主宰它們,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德性就叫玄德。知子先生之意會:為什麼叫玄德呢?老子對「玄」的定義是:常人無法理解或認為不可能的,但卻又真實存在的,或唯得道之人可感可見,對得道之人而言甚為美妙的,一切高深幽遠之事物。而非世俗之人所認為的,空無玄幻、不存在甚至虛妄的事物。人道的理解是:生下或製造它,或許就為利用、佔有它;養育或維護它,或許就是要依賴它;成功了或許就要主宰、影響或支配它,如若不然,吃飽撐著或難道是傻子不成?所以難以理解大道這種自然的德性,老子稱之為玄德。「知子先生」第十章淺評:本章是《道德經》最重要的章節之一,也是真正理解老子之道的關鍵章節!本章老子大道之真義昭然若揭:一、《道德經》的第一受眾讀者群為天子、帝王、君主、諸侯、人主等統治者或立志成為統治者的上士、君子等,因為老子言必稱聖人,或從「愛國治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侯王若能守」「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等等非常之多的詞句中也可見一斑。但其並非為統治階級代言、施行愚民政策等維護其統治之需,這個我們第七章已經簡單論述過。二、統治者成為得道聖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便是愛民治國,道濟天下,德沐萬民萬物,實現天下至治之極的盛景,而非純粹追求自身肉體之身心健康、長壽不老和精神境界之逍遙自在、馳騁於世。這是老子與莊子最大的區別之一,以此角度應可以看出莊子似乎未盡得老子大道之真義。三、這種受眾人群與讀者身份的不對等是造成世俗之人讀《道德經》,雖覺得確實是千古好書,但縱然千般好萬般妙,可始終有種難以言說的似懂非懂,或難於理解,或無以為用,或覺得大而不實,虛而無用等奇妙之感,甚至有人覺得其虛妄離奇不可信並曲之賤之,最終導致道裂為百之小術盛行,甚至歪門邪道大行於世,而大道之治卻遭遇隱沒廢棄,使得天下失道愈久離道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