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但能因此就覺得不交稅,百姓就能得更多利麼?
君王司法,法能生德也能止民之爭,百姓因此而受益。若是君王不能得到報酬,君王又哪有時間精力去司法?君王不能司法,民爭不能止,德不能生,利不能生。所以百姓的利益反會受損。
君王之位被稱為天下神器,對人而言,其與犁耙、獨輪車等人造之器沒有區別,人用器以生利。人們創造出君王之位來,是能夠以之得利的。
用犁耙耕地,得到地利的同時,卻不修補犁耙,還覺得省了維修費,以為自己能因此得了更多利,這種想法太可笑了吧?
所以認為民不予君利,民就可以得更多利的想法不是與其如出一轍麼?
故而老子用反問的語氣說出:「棄聖絕智,民利百倍?」
「聖」:聖人,制定規則者或者守於法者,亦或者代指首領,統帥眾人的人。
後文的「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也同樣是反問句。
人對你善,你就回報以善;人對你不善,你就回報以不善,一來一往,這就是世人的回報之心。你在前予利於人曰仁,人過後以利回報你曰義,故而仁義的本質是一來一往,是回報之心。
父善待子曰慈,子善待父曰孝。故而慈孝亦是生於回報之心。但是也有子待父不孝,或者父待子不慈的情況。子待父不孝,則父生怨,故無慈於子。父待子不慈,則子生怨,故無孝於父。故父不慈子不孝也應該說是生於人的回報之心。
子不孝、父不慈,雖是起於人的回報之心,但能因此把子不孝,父不慈歸咎於人的回報之心麼?然後認為應該絕棄世人的回報之心,如此就能父慈子孝了?這就是「棄仁絕義,以求慈孝」。難道不明白「父慈子孝」也是因人回報之心而生的麼?
所以從表面上看,百姓供奉財貨給君王,百姓以此利益受損。表面上看,不慈不孝是源自人的回報之心。表面上看,盜竊的行為因財貨而生。
但是若因此得出結論:不給君王財貨,百姓就能得更多利;摒棄人的回報之心,就可以杜絕不慈不孝;摒棄財貨流動,就可以杜絕盜賊。這不是看待問題太片面了麼?
想要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更是荒謬可笑的。
姦淫之徒貪求的還是女性的美貌呢?難道要婦女刮花自己的臉,來杜絕強姦犯罪?那是不是要說:「絕美棄容,姦淫無有」?
姦淫之罪因美貌而生,卻非美貌之過。財貨與盜賊也是同樣的道理。盜賊因財貨而生,卻非財貨之過。
所以認為絕聖棄智就能民利百倍;絕仁棄義,就能民復慈孝;絕巧棄利,就能盜賊無有的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太片面了,太流於表面了。故而老子言:「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看待事物不全面,叫做「為文不足」,宥於問題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是謂「令有所屬」,視野思維被束縛的意思。
看到民之予,看不到民因君之得;看到不慈不孝是因回報之心而生,卻沒看到慈孝也是起於回報之心。看到盜賊因財貨而生,卻看不到財貨流通對百姓的益處。見失不見得,見害不見利,這就是「為文不足」啊!
所以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先予而後能得,有予有得,其得長久;只得而不予,其得不能長久。既欲得又願意予,這就叫「少私寡慾」。
素為不可見,此處指道之不可見。樸意微小,代指根。所以見素抱樸是說看待事物要尋其根,明其道,明白事物是從何而來,因何而生,要深入全面地看待事物。
所以說處理事物,要看到推動事物產生的道,要守於根,從根本上著手去解決問題,這叫見素抱樸。素者不可見也,是謂道之不可見。明道曰見素,守根曰抱樸。
參考: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棄仁絕義」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絕聖棄智」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天下神器」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論法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