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2020-12-23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但能因此就覺得不交稅,百姓就能得更多利麼?

君王司法,法能生德也能止民之爭,百姓因此而受益。若是君王不能得到報酬,君王又哪有時間精力去司法?君王不能司法,民爭不能止,德不能生,利不能生。所以百姓的利益反會受損。

君王之位被稱為天下神器,對人而言,其與犁耙、獨輪車等人造之器沒有區別,人用器以生利。人們創造出君王之位來,是能夠以之得利的。

用犁耙耕地,得到地利的同時,卻不修補犁耙,還覺得省了維修費,以為自己能因此得了更多利,這種想法太可笑了吧?

所以認為民不予君利,民就可以得更多利的想法不是與其如出一轍麼?

故而老子用反問的語氣說出:「棄聖絕智,民利百倍?」

「聖」:聖人,制定規則者或者守於法者,亦或者代指首領,統帥眾人的人。

後文的「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也同樣是反問句。

人對你善,你就回報以善;人對你不善,你就回報以不善,一來一往,這就是世人的回報之心。你在前予利於人曰仁,人過後以利回報你曰義,故而仁義的本質是一來一往,是回報之心。

父善待子曰慈,子善待父曰孝。故而慈孝亦是生於回報之心。但是也有子待父不孝,或者父待子不慈的情況。子待父不孝,則父生怨,故無慈於子。父待子不慈,則子生怨,故無孝於父。故父不慈子不孝也應該說是生於人的回報之心。

子不孝、父不慈,雖是起於人的回報之心,但能因此把子不孝,父不慈歸咎於人的回報之心麼?然後認為應該絕棄世人的回報之心,如此就能父慈子孝了?這就是「棄仁絕義,以求慈孝」。難道不明白「父慈子孝」也是因人回報之心而生的麼?

所以從表面上看,百姓供奉財貨給君王,百姓以此利益受損。表面上看,不慈不孝是源自人的回報之心。表面上看,盜竊的行為因財貨而生。

但是若因此得出結論:不給君王財貨,百姓就能得更多利;摒棄人的回報之心,就可以杜絕不慈不孝;摒棄財貨流動,就可以杜絕盜賊。這不是看待問題太片面了麼?

想要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更是荒謬可笑的。

姦淫之徒貪求的還是女性的美貌呢?難道要婦女刮花自己的臉,來杜絕強姦犯罪?那是不是要說:「絕美棄容,姦淫無有」?

姦淫之罪因美貌而生,卻非美貌之過。財貨與盜賊也是同樣的道理。盜賊因財貨而生,卻非財貨之過。

所以認為絕聖棄智就能民利百倍;絕仁棄義,就能民復慈孝;絕巧棄利,就能盜賊無有的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太片面了,太流於表面了。故而老子言:「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看待事物不全面,叫做「為文不足」,宥於問題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是謂「令有所屬」,視野思維被束縛的意思。

看到民之予,看不到民因君之得;看到不慈不孝是因回報之心而生,卻沒看到慈孝也是起於回報之心。看到盜賊因財貨而生,卻看不到財貨流通對百姓的益處。見失不見得,見害不見利,這就是「為文不足」啊!

所以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先予而後能得,有予有得,其得長久;只得而不予,其得不能長久。既欲得又願意予,這就叫「少私寡慾」。

素為不可見,此處指道之不可見。樸意微小,代指根。所以見素抱樸是說看待事物要尋其根,明其道,明白事物是從何而來,因何而生,要深入全面地看待事物。

所以說處理事物,要看到推動事物產生的道,要守於根,從根本上著手去解決問題,這叫見素抱樸。素者不可見也,是謂道之不可見。明道曰見素,守根曰抱樸。

參考: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棄仁絕義」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絕聖棄智」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為道」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天下神器」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七章·太上(上)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論法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玄德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解讀道德經成語(絕聖棄智)
    學經先讀開經記: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導讀】老子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治世思想。認為「仁義、「聖智」等不足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只有歸於原始,保持事物的本性才能免除世間的憂患。【解析】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並針對社會病態,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誠全而歸之。「曲則全」利用「根」「果」的樹形結構來分析。「曲則全」可以轉換為:曲乃全之根,曲成就了全。舉個例子:人在沙漠中行走,由於沒有參照物,最終會返回原點。因為人左右腳長短不同,在行走時並不是絕對的直線,會有一個小小的曲率。
  • 「致良知四合院」大道至簡,回歸質樸|《道德經》十九章經典解讀
    以下內容來自談總與四合院老師一起學習《道德經》第十九章的對話。談總結合在武漢一線的「戰地日記」,暢談學習《道德經》的感悟。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 老子號召人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對不起,你可能是被古人欺騙了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很多人讀到這裡感覺十分費解:聖、智、仁、義都是很好的品德,老子為什麼要讓拋棄他們呢?比如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那麼老子怎麼會突然要求人「絕聖」呢?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變化的意義」
    老子的理念是從易見的自然現象中提取出道理,然後再將之應用於複雜晦澀的人事。但是自然事物憑什麼就能與人事等同,總結出的自然之理憑什麼就能映射入人事。自然之事物也好,人事也好,有生命的事物也好,無生命的事物也好,皆由變化而生,所以從變化的角度解構事物,就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共同點。要想提取自然之理用於人事,就要先將自然之事用變化四大要素解構,從中提出取四大要素間所體現出來的特性,然後再將這個特性應用入人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蹬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 寶寶名推薦:10個道德經才華橫溢的男孩名,福澤深厚
    天驕出自《老子·道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滿堂出自《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意思是金錢再多,也難以守住;富貴了就驕傲,會招致禍患。利民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道家三寶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道家三寶(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六十九章原文: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基本注釋:謂,說,這裡引申為「認為」。肖,相似。慈,仁慈、慈愛。第一句: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善若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惟靜惟柔,水能滋潤萬物,能曲能直。善若一名就是希望孩子擁有一顆善良之心。2. 有巧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男孩名字大全:道德經堂堂正正的男孩名,可鹽可甜,可奶可仙
    一、《道德經》中堂堂正正的男孩名1. 利民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教言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解釋:「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3.
  • 五十二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16、絕聖棄智【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道德經》裡多次用到「一」這個字,這是首次出現「抱一」,第二十二章將會再次出現,到時會作詳細解讀。「抱一」此處意指進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種鴻蒙虛寂之境」而不離。此境界為抱一不離,這是入道境的首要條件,也是眾妙之門。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起名全集:堂堂正正的男孩名字,愛了
    易勝出自《道德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易勝」在文中並不是容易戰勝之義,「易」在文中是不易,「勝」是勝過之義。2.興明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解釋: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