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2020-12-14 騰訊網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前。

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過關。來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係。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三、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佔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四、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五、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六、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七、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八、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九、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十、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複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十一、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十二、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十三、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十四、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十五、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十六、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十七、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十八、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十九、如登春臺

【解釋】:春臺: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裡。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二十、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二十一、餘食贅行

【解釋】: 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二十二、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二十三、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四、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二十五、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六、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二十七、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八、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二十九、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餚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三十一、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三十二、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三十三、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三十四、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三十五、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三十六、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三十七、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三十八、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三十九、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四十、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四十一、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四十二、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四十三、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四十四、千裡之行,始於足

【解釋】:謂走一千裡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四十五、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四十六、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四十七、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四十八、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四十九、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五十、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五十一、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五十二、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相關焦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42、以德報怨【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福禍相依: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古希臘人把它奉為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為智者。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道德經》中的十個「大」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另外,它也是除了《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出版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近日,小編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再次翻閱了《道德經》,也正是這一次偶然的翻閱,小編忽地發覺了一個較為有趣的地方,這就是《道德經》裡竟隱藏著十餘個皆以「大」字起頭、且深意相通的四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大智若愚智,智慧;愚,愚蠢。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裡。《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
  • 解讀道德經成語(絕聖棄智)
    學經先讀開經記: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六大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老子留下的智慧...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古希臘人把它奉為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
  • 如何理解老子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應用智慧
    那天小輝的客廳裡一直在放著      《道德經》,我還取笑他:怎麼還聽起這個了,是想靜靜心?     小輝笑笑說:「這你就是小瞧它了,《道德經》是「萬經之王」,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特別是裡面的一些生存智慧,非常值得參考。
  • 《道德經》:影響世界的中國智慧
    《道德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哺育和滋養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也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被翻譯、介紹、傳播到世界各地,歷久彌新。今天,《道德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特別是成為了鼓勵人們克服、消除恐怖主義所帶來負面情緒的東方智慧。
  • 《道德經》中最無價的六個字,被稱為修仙總綱,你知道嗎?
    (道是宇宙萬物、身心內外的實相)3、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一)了解《道德經》(道德經的論述非常多,我的觀點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而已,不一定完全正確,只是一種體悟而已)《道德經》闡述的是宇宙萬物,人身內外的真理及實相;讓人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真意並獲得智慧的一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