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2021-02-22 國學易經八字面相風水

昨日內容:不適合做生意的八字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欲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慾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範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鬥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

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這一章還很有意思,如果反過來呢?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裡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醜。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麼?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裡,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樸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樸」的心態,面對複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鬆。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

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勳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臥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

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鍊,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點擊閱讀以往內容 

婚姻宮坐傷官,感情難順

生肖不和,可以結婚嗎?

可以事業有成的八字

2020年有婚姻危機的八字

婚姻比較操心勞累的八字

劫財太旺,不利婚姻

你有女強人的命嗎?

父母不應過多幹預子女婚姻

你適合從事易學算命嗎?

你命中有婚姻嗎?

命運預測 · 婚姻 · 財運 · 名字 · 風水

微博:@南玄子命運預測

八字面相交流QQ群:344392863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十個「大」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另外,它也是除了《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出版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近日,小編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再次翻閱了《道德經》,也正是這一次偶然的翻閱,小編忽地發覺了一個較為有趣的地方,這就是《道德經》裡竟隱藏著十餘個皆以「大」字起頭、且深意相通的四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大智若愚智,智慧;愚,愚蠢。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莊子》4大成語:大境界,大智慧,自在逍遙!
    莊子一生追求「逍遙」的境界,他將自在逍遙的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作品,《莊子》運用大量奇幻的寓言故事,將微妙難懂的哲學道理說得引人入勝。今天為大家節選4大出自《莊子》的成語,品讀經典窺一斑可知全豹,一起領略莊子自在逍遙的人生觀。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今本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守中」也是「守虛」、致虛。「守靜」即保持閒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慾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這也是隨時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慾爭鬥等引起心思的波動。「觀復」,即善於體驗萬物都要回復到古樸的老根,回復到生命的起點、家鄉與故園的規律。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在我看來,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從中學習如何提高自己人生的領導力。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就會發現,其實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老子早就在裡面講到了,並且還為此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3、《道德經》與修持方法《道德經》裡有很多修持法與修持原則,非常重要,也是整個中華丹道裡的根本原則。我選取其中最重要的九條法則以講述。(1)動靜雙修。《道德經》第15章云:「孰能濁以止,靜之則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則徐生。」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於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等等境界。 在道德經裡面,有五大關鍵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每個字都是大智慧,句句精闢值得收藏
    相信大家對老子的《道德經》應該非常的熟悉,小編今天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看過《道德經》以後,讓小編瞬間有種家中藏書過萬,不及《道德經》一卷。雖然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的意思,不過要知道這本書在國外的發行量穩居第二,僅次於《聖經》。而最受歡迎的國家莫過於德國了,小編記得看過一組數據,說的是每四個德國人家裡都會有一本《道德經》,由此可見這本書在德國有多受歡迎。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
  • 解讀道德經成語(絕聖棄智)
    學經先讀開經記: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