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應用智慧

2021-02-19 小仙女生活美學

81個實操心法,1套用得上的生存手冊。你想知道的都能聽到,人生難題迎刃而解!

你有沒有發現:

30歲之後,真正活得舒心的,往往不是大富大貴之人,而是那些將日子過得「小而美」的人。

朋友小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小輝今年32歲了,不僅沒像我們一樣陷入「三十而立」的焦慮,反而還果斷辭了職。

我們這幾個兄弟都非常不解:「現在經濟不景氣,而且孩子上學、日常生活處處需要錢,這時候辭掉工作,真的好嗎?」

而且印象中小輝一直很謹小慎微,不像是會這樣衝動的人。

但小輝自己卻想得很明白:「我在家寫稿其實也能賺到等同工資的錢,雖然不會大富大貴,但生活肯定不愁,還能有時間陪孩子,這樣的日子也挺美呀~」      
雖然嘴上沒說,但我知道大家都很      欽佩小輝的豁達,也很好奇小輝的轉變。
那天小輝的客廳裡一直在放著      《道德經》,我還取笑他:怎麼還聽起這個了,是想靜靜心?     
小輝笑笑說:「這你就是小瞧它了,《道德經》是「萬經之王」,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特別是裡面的一些生存智慧,非常值得參考。」那時我還不太理解,甚至覺得小輝有點故弄玄虛,直到後來,偶然聽到一位讀書很厲害的朋友說:     
無論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      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其實都能從《道德經》中找到解法;  因為它雖然只有短短5126個字,卻講透了在中國社會受用一輩子的生存智慧:

30歲被公司裁員,它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培養自己獨有優勢,學點副業,現在的不順可能就是未來的機遇;

35歲想理財,它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投資上,雞蛋要放在多個籃子裡,遇到風險時,才能避免一無所有;

40歲被人際關系所困擾,它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際交往上,要善用柔軟的態度,多結交高質量的人脈,遠離爛人。

一生須臾百年,有人困於錢財失了本心,有人庸庸碌碌枉費光陰,有人卻能活得簡單舒心,      這看似是選擇,其實暗藏的是個人的生存智慧。他很聰明,在30歲前,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聽說過我,因為我的一些身份:     優酷明星說書人,羅輯思維早期策劃人……我在網上解讀的《易經》、《道德經》等國學名著,也已經有      近百萬人觀看了。網友們都親切地稱我為國學怪才、說書大咖,因為我講書的風格妙趣橫生,卻常常讓人醍醐灌頂。不過,在成為「怪才」之前,我也只是小城裡,一個書痴罷了。     
出身於普通家庭的我從小就熱愛國學歷史,到了高中那會,《百家講壇》、《明朝那些事兒》又風靡全國,      讓我覺得學歷史一定未來有期。可靠滿分作文考進北師大歷史系後,我才發現,這條路並不好走。自詡的才氣逼人的我,頂著毒太陽連跑2個月,都沒找到工作,      迫於無奈之下,只得聽從家裡的安排,在老家做了一個小會計。那時候,我的高中同學們,早已在網際網路公司混得風生水起,有些甚至還自己當起了老闆。     
而我卻只能日日夜夜做著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在苦悶中消磨生命.可在那個年代,捨棄會計這個體面的工作,走學者這種沒有前途而言的路,無疑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後來,我偶然看到《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流水不爭先,無為而無不為。」大意就是: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在心態上保持不爭,就會有好結果。摒棄一切雜念後,不到半年時間,我就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而我發表的文章,無意中被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老師看到後,他立即親自邀請我擔當「知識策劃人」。更沒想到,多年的史學積累,很快在新領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我策劃的《成大事者不糾結》《讀書人的新活法》等節目一推出就      火遍網絡,      甚至被優酷、好未來等高管列為員工必聽內容。更受到了      羅振宇、今何在、李響等大咖聯名點讚。     
後來,憑著《道德經》中的生存智慧,我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做出了正確的人生選擇,成為了85後中      「備受追捧的說書人」,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特別是當我們有了自己的閱歷,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尤為重要。

夫妻關係緊張怎麼辦?它說「以天下之至柔,騁天下之至堅」:小事示弱,大事商量,相處起來會融洽得多;

如何養出優秀的孩子?它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與其一味給孩子定規矩,不如言傳身授;

如何保持心情平穩?它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世事浮躁,學會抽身而出,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

歸根結底,道德經本身就是      一本方法書、智慧書,它從不說教,只實實在在告訴你,人生該往哪裡走。但說實話,這本國學經典對普通人來說,要麼過於複雜難懂,要麼尋不到學術正統的解說,要麼聽了用不上。     
所以,我將道德經,以      「故事+智慧」的形式,解構成適合現代人的生存策略,帶給你這堂《人人用得上的81個道德經智慧》,      有希望讓你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道德經》原文,晦澀難懂,沒有學術研究基礎,導致市面上百家的解讀漏洞百出。李源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有8年的研究功底,而在課程中,他還會採用      「故事+案例」的形式解讀,手把手教你如何將《道德經》中的智慧      運用到實際生活

讀第三章,為你揭秘股神巴菲特的訣竅:怎麼讓自己一直站在贏的那一方?

讀第七章,借美國捕鯨業發展史教你如何實現收入爆發式增長?

2.一整套用得上的「小而美」生存指南,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你是      職場上遇到瓶頸,還是婚姻中吃力不討好,還是人際交往有困擾,都能從課程中尋到可實操可落地的解決之道。

每節課只需20分鐘左右,      上下班、做家務、吃飯、臨睡前,只需抽出一點點時間,跟著李源老師,走進《道德經》,你的生活會順利得多、通達得多。4.附帶文字講義,方便理解消化:每一節課程下,都附有文字講義,便於你更好理解消化,隨時翻看。輕鬆      過上      簡單,精緻的幸      福生活

相關焦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老子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句這麼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於言辭一樣。但從本質上他卻深藏智慧,所謂的大智若愚就是這樣一種人。不逞能顯露自己,不自認為聰明,不是故意裝傻,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小事迷糊大事清晰。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想要傳遞何種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的題目叫做:上善若水,不爭無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是一種至善的物質,它因為不與其他物質爭搶,所以才沒有任何憂患。在《道德經》思想體系中,水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子認為水是世界上最接近道的物質。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美學觀點。「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境界、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技巧一個至簡的大道理。《道德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可以說學會《道德經》就學會了為人處世,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擴大認知格局。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道德經》處世哲學: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立刻反擊,你就輸了
    說起《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畢生的經典哲學之作。老子最為道家的始祖,為後世提倡了「道」的典範。對現如今來說,老子的「道」並不是道理那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道德經》的處世哲學中,老子說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被遇到被別人言語惹怒的情況。我們是立刻反擊?還是忍辱不辯?老子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士成綺在去拜訪老子的路上走了上白天,最終見到了老子。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民生周刊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成像第六)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很多人越是讀得認真,越是糾結這個問題。老子看似興之所至,信馬由韁的隨筆寫來,給我們打開了一扇一扇神奇的思維之門。我們之前說過,同樣的道德經,不同的人會解讀成不同的內容。下面這一章,各種講解版本也讓人紛亂。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在老子說過了天地不仁之後,又給我們分享了怎樣的智慧。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於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等等境界。 在道德經裡面,有五大關鍵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