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
《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
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
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爭奪名利地位的心理過於強烈,對利益過於貪心,容易導致事業失敗。少爭奪名利地位或不爭奪的,才能成功。不爭奪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經》講:「聖人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為大智者(聖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沒有什麼作為,這就是「無為」。因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師的地位,所以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這就是「不言之教」。
沒什麼作為和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都表現出大智慧者(聖人)的「不爭」思想
三,《道德經》講:「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說,上等的領導因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沒什麼作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這個人存在,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
但沒有作為的領導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為他給下屬以高度的信任,不幹預下屬的工作,讓下屬自主決定怎麼幹。下屬感覺能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整個單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為上等的領導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這個單位的工作才達到最好。由此看出「不爭」的好處。
四,《道德經》講:「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樣。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居於低洼之地。居於低洼之地反映了水「不爭」的思想。不爭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願意處於低洼之地。願意處於低洼之地的就是不爭之人,不爭之人有大智慧。莊子就是這樣,他一生都過著貧窮的生活,國君請他去做相國,他卻不去。他就是不爭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
五,《道德經》講:「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就是說,國君治國的智巧過多或者狡詐會使國家陷入災難。國君沒有技巧,只用簡單樸素的方法治國,國家才真正發展得好。
例如,在清朝末年,國家上層出現了攝政王載灃、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多個權力集團互相爭權,立憲派、革命派等各派明爭暗鬥,造成了國家的混亂和嚴重衰落。這是以智巧爭權奪利造成國家混亂的典型例子。
漢朝初期的漢文帝劉恆,治國方法樸素又簡單。他每天上朝都穿著黑色粗絲綢做的龍袍,穿久破洞以後打上補丁繼續穿著上朝。每年春耕時,他都帶領文武大臣到田裡幹七天農活。他的皇后在後宮也帶頭節儉。皇后為了節約布從來不穿拖地長裙。後宮中的窗簾帷帳全都不繡花,以節約成本。
在漢文帝樸素方法的治理下,國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他在任的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三大時期之一。這正是不以智巧治國,以簡單樸素的方法治國,使國家興盛起來的典型例子。
用簡單樸素方法治理組織,在現代和將來也仍然是實用的。前臺灣首富王永慶生活非常簡樸,家裡的一條毛巾用了接近20年。到外地視察公司時,每次都是住在公司的招待所。李嘉誠到90多歲時仍然住在年輕時買的別墅裡,沒有買過別的房子。美國股神巴菲特成為富豪後仍然習慣於平時收集優惠券,就餐付款時使用。
老子的簡單樸素之人能成大業這個規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適用的。
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標都實現了。對生活滿足了,才能不再追求名利地位,達到老子講的「不爭」的境界。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