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2020-12-09 今說老子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

《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

老子

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

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爭奪名利地位的心理過於強烈,對利益過於貪心,容易導致事業失敗。少爭奪名利地位或不爭奪的,才能成功。不爭奪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經》講:「聖人行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為大智者(聖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沒有什麼作為,這就是「無為」。因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師的地位,所以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這就是「不言之教」。

沒什麼作為和不用語言去教導別人都表現出大智慧者(聖人)的「不爭」思想

三,《道德經》講:「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說,上等的領導因為不爭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沒什麼作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這個人存在,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

但沒有作為的領導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為他給下屬以高度的信任,不幹預下屬的工作,讓下屬自主決定怎麼幹。下屬感覺能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整個單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為上等的領導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這個單位的工作才達到最好。由此看出「不爭」的好處。

四,《道德經》講:「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樣。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居於低洼之地。居於低洼之地反映了水「不爭」的思想。不爭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願意處於低洼之地。願意處於低洼之地的就是不爭之人,不爭之人有大智慧。莊子就是這樣,他一生都過著貧窮的生活,國君請他去做相國,他卻不去。他就是不爭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

五,《道德經》講:「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就是說,國君治國的智巧過多或者狡詐會使國家陷入災難。國君沒有技巧,只用簡單樸素的方法治國,國家才真正發展得好。

例如,在清朝末年,國家上層出現了攝政王載灃、北洋大臣袁世凱等多個權力集團互相爭權,立憲派、革命派等各派明爭暗鬥,造成了國家的混亂和嚴重衰落。這是以智巧爭權奪利造成國家混亂的典型例子。

漢朝初期的漢文帝劉恆,治國方法樸素又簡單。他每天上朝都穿著黑色粗絲綢做的龍袍,穿久破洞以後打上補丁繼續穿著上朝。每年春耕時,他都帶領文武大臣到田裡幹七天農活。他的皇后在後宮也帶頭節儉。皇后為了節約布從來不穿拖地長裙。後宮中的窗簾帷帳全都不繡花,以節約成本。

漢文帝劉恆

在漢文帝樸素方法的治理下,國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他在任的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三大時期之一。這正是不以智巧治國,以簡單樸素的方法治國,使國家興盛起來的典型例子。

用簡單樸素方法治理組織,在現代和將來也仍然是實用的。前臺灣首富王永慶生活非常簡樸,家裡的一條毛巾用了接近20年。到外地視察公司時,每次都是住在公司的招待所。李嘉誠到90多歲時仍然住在年輕時買的別墅裡,沒有買過別的房子。美國股神巴菲特成為富豪後仍然習慣於平時收集優惠券,就餐付款時使用。

老子的簡單樸素之人能成大業這個規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適用的。

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標都實現了。對生活滿足了,才能不再追求名利地位,達到老子講的「不爭」的境界。

#國學#

相關焦點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我們的社會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到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名言名句,共同學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道德經這種「玄之又玄」的魅力,恰如它開篇所講那樣,當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令人不由自主為之嚮往、折服。西方有句諺語,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道德經,如今的主流說法是書中的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把經融在道、德之中,然而老子的本意果真如此嗎?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爭不是無為也不是不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屬於焦慮,知與行,智與慧的不相適應,你在乎的只是一個結果。學習的結果是學歷,還是通過考試,可惜你會錯意,以為學《老子》可以解脫。可以通過掌握客觀規律更好的學習。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朋友說你這篇兒好像沒有老子道德經它蘊含,天地。包容宇宙。那么正好回顧一下,我上一篇兒說的是,依據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建立起來的數字模型,我們闡述了逢三則止部分。要用道德經中的無為來守道。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講過,《道德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道和德這個中心的。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
  • 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裡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是誰?老子就是太上老君,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都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所以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道德經》是什麼?《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是老子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的作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幾句是出自《道德經》第三章,要想弄明白真正的含義,需要結合上下文來解讀。這句話前面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 《道德經》八大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道德經》又名《道德真經》、《老子》,為春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學派的經典,也是道教所尊奉的聖典。內容雖然僅有五千字,卻字字珠璣,充滿智慧和玄妙,是我們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分享其中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學習: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點評:這句話常讀常新,每次都會有新的感覺。「道」是這部經典的核心,是個永恆的存在,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但為了向大家揭示「道」的真諦,又不得不藉助於語言。勉強用文字表述,給它起個名字,但又已經脫離了「道」的本質。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它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道德經》中名言名句,你了解多少?
    《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都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國人。書中的許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課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過,快來看看哪些你見過吧。 一、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 道德經裡經典的三句名言,記住並理解,對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悠久文化之一,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古人除了寫過很多大有裨益的書籍之外,還流傳下來不少名言。雖然到了今天,這些名言距離我們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古人憑藉著人生閱歷和智慧總結出來的名言,對我們依然有用處。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這些流派中,每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獨到的觀點,都說自家的學術正統是大道,互不相讓,都想爭個第一,唯獨老子不出聲,因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各家學術擺在了世人面前,那些爭強好勝又讓統治者厭煩的門派逐漸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