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2020-12-12 不屈的人生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二、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四、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道德經》中名言名句,你了解多少?
    《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都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國人。書中的許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課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過,快來看看哪些你見過吧。 一、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炎熱的夏天,人的心情也很容易浮躁,趁此機會,我們再學習一下《道德經》裡的名言,讓我們心也跟著清淨一下,心靜自然涼嘛。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幹,色厲內荏;儉樸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道德經裡經典的三句名言,記住並理解,對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悠久文化之一,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古人除了寫過很多大有裨益的書籍之外,還流傳下來不少名言。雖然到了今天,這些名言距離我們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古人憑藉著人生閱歷和智慧總結出來的名言,對我們依然有用處。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洼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韓愈10大經典名言,道盡人生大智慧,讓你受益一生
    韓愈10大經典名言,道盡人生大智慧,讓你受益一生。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語出唐韓愈《原道》。原本是指如果不能夠堵塞佛、老之道,就不能夠使得儒學同行。2. 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並為一談。語出唐·韓愈《昌黎先生集·平淮西碑》。「混為一談」是指將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談論,將其當做同樣的事物一同談論。3.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八大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道德經》又名《道德真經》、《老子》,為春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學派的經典,也是道教所尊奉的聖典。內容雖然僅有五千字,卻字字珠璣,充滿智慧和玄妙,是我們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分享其中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學習: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點評:這句話常讀常新,每次都會有新的感覺。「道」是這部經典的核心,是個永恆的存在,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但為了向大家揭示「道」的真諦,又不得不藉助於語言。勉強用文字表述,給它起個名字,但又已經脫離了「道」的本質。
  • 【聖安宮】《道德經》第一章
    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2、用「道」做名字,這個名字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名字「我講的這個東西」應該是有名字的,但是用「道」這個名字又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名字。平常意義上的名字是特指具體物或人,但是「道」這個名字表述的不只是物或人,還有規律、原則、方法、作用等等;所以道德經中的「道」有多個意思,這個從道德經中可以得到印證。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講起道家思想學說,我們知道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分別留下了一本經典著作,《道德經》和《莊子》。《道德經》是一本辯證哲學著作,強調的是「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的基本觀念,就是說萬事萬物有陰陽,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是相生相連的。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也是今天講課中「《道德經》與修身養性」的本源。這次提到的「修身的黃金法則」,也是當年那本書稿的主要內容。這次講課,我沒有看過去的資料,只是憑自己對《道德經》的認識,重新寫。我特別喜歡讀古代格言,讀過數以萬計的古代名言,發現很多名言的源頭與《道德經》思想有關,或者某些格言的思想與《道德經》歸同。
  •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泛指哪些方面的內容?
    金粉小楷長卷《道德經》〈局部〉先秦時期的屈原還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感言。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句就闡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宏觀意向,這是一種統一的思想境界,但沒有分裂之憂。它告誡我們,道是人走出來的,名是人闖出來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開創出「非常道」的策略與方式,所以秦始皇也非常崇尚此點,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朝。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微信公眾號 分享乾易國學文化  共同探討智慧人生閱讀是一種智慧  分享是一種美德《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