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為什麼會老子認為,事物發展到一定極端,就會向反方向轉變呢?其實也是源於對自然的觀察,一年四季,冬去春來。《易經》中說:「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顯然也是受到了日月運行和四時相繼的啟發。
另外,「反者道之動」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行為規律也具有巨大的啟發,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再到顛覆時期的青壯年,然後不斷走向衰老和死亡,也是一個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一件事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會向另外一個極端轉變,我們常說「三十幾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充滿了這種循環往復的思維,另外我們的成語典故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比如:絕處逢生、比極泰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居安思危等等。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於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成功地克服所遭遇的很多困難,貢獻很大。由於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是一種心理武器,讓我們可以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也是讓我們中華民族如此頑強的一種精神動力。
其次,「弱者道之用」,大概意思是說,弱的一面才是真正發揮道的作用的地方,換句話說,世間萬物的變化,一方面遵循道的原則,同時是從弱開始的,就像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樣,「弱」和「無」在這裡其實類比的意思,無是天地萬物的初始,天下萬物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
而這裡,其實我們要重點說一下這個「用」字,這裡的「用」其實是中國哲學裡面的重要概念。體和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特有的概念。體表示本體,而用表示功用,作用。一般來說,體是一個事物最根本、內在的屬性;而用是一個事物外在的能力和功用。中國哲學的這種思想和西方思想其實不太一樣,中國哲學比較關注事物的功能和作用,而西方哲學比較關注事物的構成,結構和邏輯。比如中醫中不會去分析中藥的成分和構成,而只會關注藥物的作用和療效;而西醫就一定會去分析藥物的成分,研究哪一種成分起什麼作用等等。之前分享過,中國哲學比較偏經驗和直覺,而西方哲學偏理性和邏輯。
說到邏輯,這個西方的詞其實源自古希臘的哲學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他說:萬物皆有邏各斯,但它喜歡隱藏。邏各斯在古希臘中是「話語」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規律、尺度、法則或者說理性。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而且還提出了「火是萬物之原」的學說。赫拉克利特意思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變換的,就像流動的水一樣,但是這種變化背後有一種不變的「邏各斯」,並且這種規律包含了對立面的相互作用。
他說:這種秩序對於宇宙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所以,他的意思是用火來代表創造萬物,也毀滅萬物的東西。而且火與萬物都可以相互轉化,那是火和世間萬物是如何轉化的呢?就是「邏各斯」,邏各斯就是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在東方思想中,道家思想中「道」也隱喻了萬物運動變化背後的法則和規律,而在西方思想中,邏各斯其實也有類似的意思,是萬事萬物背後隱藏的那個最本質、最普遍的規律和法則。東西方思想其實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是他們內在是相通的,都是對宇宙本質規律的一種探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是矛盾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而且這種運動變化背後是有本質規律的,這個本質規律是簡單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