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021-02-08 小播讀書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為什麼會老子認為,事物發展到一定極端,就會向反方向轉變呢?其實也是源於對自然的觀察,一年四季,冬去春來。《易經》中說:「寒往則署來,暑往則寒來」,顯然也是受到了日月運行和四時相繼的啟發。


另外,「反者道之動」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行為規律也具有巨大的啟發,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再到顛覆時期的青壯年,然後不斷走向衰老和死亡,也是一個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一件事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會向另外一個極端轉變,我們常說「三十幾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充滿了這種循環往復的思維,另外我們的成語典故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比如:絕處逢生、比極泰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居安思危等等。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於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成功地克服所遭遇的很多困難,貢獻很大。由於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是一種心理武器,讓我們可以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也是讓我們中華民族如此頑強的一種精神動力。


其次,「弱者道之用」,大概意思是說,弱的一面才是真正發揮道的作用的地方,換句話說,世間萬物的變化,一方面遵循道的原則,同時是從弱開始的,就像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樣,「弱」和「無」在這裡其實類比的意思,無是天地萬物的初始,天下萬物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弱到強的過程。


而這裡,其實我們要重點說一下這個「用」字,這裡的「用」其實是中國哲學裡面的重要概念。體和用,是中國古典哲學特有的概念。體表示本體,而用表示功用,作用。一般來說,體是一個事物最根本、內在的屬性;而用是一個事物外在的能力和功用。中國哲學的這種思想和西方思想其實不太一樣,中國哲學比較關注事物的功能和作用,而西方哲學比較關注事物的構成,結構和邏輯。比如中醫中不會去分析中藥的成分和構成,而只會關注藥物的作用和療效;而西醫就一定會去分析藥物的成分,研究哪一種成分起什麼作用等等。之前分享過,中國哲學比較偏經驗和直覺,而西方哲學偏理性和邏輯。

說到邏輯,這個西方的詞其實源自古希臘的哲學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他說:萬物皆有邏各斯,但它喜歡隱藏。邏各斯在古希臘中是「話語」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規律、尺度、法則或者說理性。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而且還提出了「火是萬物之原」的學說。赫拉克利特意思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變換的,就像流動的水一樣,但是這種變化背後有一種不變的「邏各斯」,並且這種規律包含了對立面的相互作用。


他說:這種秩序對於宇宙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所以,他的意思是用火來代表創造萬物,也毀滅萬物的東西。而且火與萬物都可以相互轉化,那是火和世間萬物是如何轉化的呢?就是「邏各斯」,邏各斯就是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在東方思想中,道家思想中「道」也隱喻了萬物運動變化背後的法則和規律,而在西方思想中,邏各斯其實也有類似的意思,是萬事萬物背後隱藏的那個最本質、最普遍的規律和法則。東西方思想其實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是他們內在是相通的,都是對宇宙本質規律的一種探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是矛盾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而且這種運動變化背後是有本質規律的,這個本質規律是簡單統一的。

相關焦點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哈嘍親愛的朋友,有沒有在線的在線的打個招呼麼麼噠?這就是時候說哎,這就是弱者道之用。我們快樂的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一下子就上來了,給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煩著什麼叫反者道之動。我們要好好的琢磨一下這個煩。當然,有的版本是反也者道凍液版本不重要,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反者道之動的這個粉。首先,我們想到反的時候,我們我們內心想小的想法就是相反的一個事情啊。一個是我朝著自己隊裡面的那個方向去轉化,這叫什麼,這叫飯。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與人們普遍意識中常識性的認知相反,走與眾人價值取向相反的道路,這就是反的意義。經文第四十八章中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道日損」即是反,眾人為學但求日日益,害怕日日減損,只有為道者,以日日減損為尚,還要至於無為。君主們治理天下多,以有為多事之制。
  • 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於《老子》一書中,可謂是道家的經典語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句話呢?先來看看譯文: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 反者道之動的思考
    文/曉錦源「反者道之動」,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第二種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一個根本特性。     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
  • 逝者如斯夫,反者道之動
    可這家門店的周邊,全是賣同類產品的同行。大家爭搶一口飯,最後誰也沒得吃。 活不下去了,關門分分鐘。 絕望之下,老闆狂飲威士忌。然後拿槍逼著老婆,把塊牌子掛到門外: ——凡是本店售出的山地車,提供終身免費維修和保養,維修所需附件零件,統統免費。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虆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反者道之動」 一一《道德經》系列金句品讀
    這句話簡單譯成白話,意思是說:「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永久恆常的道;萬物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恆常不變的名相。」開宗明義,老子(以下尊稱「李老師」)在全書開篇,提出《老子》哲學體系的基本概念:「道」。OK,智慧滿滿的李老師把前賢幾千年的觀察、體悟進行了總結,將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建立了李氏哲學思想,他把宇宙萬物不斷運動所遵循的規律,命名叫作「道」。「道」是個什麼東東呢?大咖講話,絕非等閒,「道」是一個非常「玄妙」的概念。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王夫之說蘇軾自比於賈誼,然習的又是雕蟲小技,揣摩之術,情奪其性也久矣,安能託天下,為王介甫似之而已。 智慧出,有大偽。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出自《道德經》第77章,許多人理解為:自然之道,就是減少多餘的一補充不足的,就像大海一樣,低洼的地方,自己會被填充一樣,自然而然;人為的手段,則不一樣,因為有私心,就像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一樣,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拼命的壓榨勞動者,窮苦大眾來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所謂馬太效應如是說。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但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語言是人表達的,文字是固定的,而道是變化的,語言是大腦思維意識的產物,思維意識是主觀認知,而道是客觀存在,這兩者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不能等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道德經》開篇有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言歸正傳,在道德經接近一半的篇幅時,老子在第40章對前面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我們看一下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分量卻很重,如果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書的序言和總綱,那本章就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總結和概括。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