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 一一《道德經》系列金句品讀

2021-02-08 自在印象

這句話簡單譯成白話,意思是說:「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永久恆常的道;萬物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恆常不變的名相。」


開宗明義,老子(以下尊稱「李老師」)在全書開篇,提出《老子》哲學體系的基本概念:「道」。在李老師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古人前賢歷經幾千年的實踐觀察,就已經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宇宙萬象是持續運動、不斷變化的;同時,這種持續運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OK,智慧滿滿的李老師把前賢幾千年的觀察、體悟進行了總結,將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建立了李氏哲學思想,他把宇宙萬物不斷運動所遵循的規律,命名叫作「道」。


「道」是個什麼東東呢?


大咖講話,絕非等閒,「道」是一個非常「玄妙」的概念。


首先,李老師說它沒有形狀、沒有具象,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第14章);


其次,這個「道」蘊涵了萬事萬物的信息並且生發了萬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就是這個「道」,孕育生發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第三,萬物的運行都遵循著「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為什麼李老師要把「道」設定為無形的呢?


因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它就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具體事物,具體事物,就會生滅變化。李老師告訴我們:道,一般是可以言說的,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永久恆常的「道」,而李老師所說的「道」,卻是永久恆常存在的,是無形無狀、不可言說的。太史公說李老師的道「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也是這個意思,萬事萬物一般是可以給它命名的,不過,即便起個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管子說「物故有形,形故有名」,名是隨著形而來的,「道」既然是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的,當然就沒辦法給它起名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老師要教化世人,不起個名字也沒法開講啊?好吧,姑且勉強用「道」來稱呼它,「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25章)。先安立一個名相,不過是為了方便說法——您品品,這感受和佛陀釋迦牟尼是多麼的相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
  • 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們快樂的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一下子就上來了,給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煩著什麼叫反者道之動。我們要好好的琢磨一下這個煩。當然,有的版本是反也者道凍液版本不重要,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反者道之動的這個粉。首先,我們想到反的時候,我們我們內心想小的想法就是相反的一個事情啊。一個是我朝著自己隊裡面的那個方向去轉化,這叫什麼,這叫飯。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反者道之動的思考
    文/曉錦源「反者道之動」,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第二種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一個根本特性。     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橐籥
    有名,萬物之母橐籥:竹簡本同,帛本作"橐鑰"。帛本好像文理不通,但無一例外出現"籥"與"鑰"音近和形近的情況。"據說龠這種樂器是由吹火管而發明創造的,而多數人認為"橐籥"是指冶煉用的風箱,風箱的作用跟吹火管相同,可能受這點啟發才有"風箱"之說。第一,"橐"字解釋風箱很勉強;第二,風箱之說對後文的"虛而不屈,動之愈出"更說不通。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修觀 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善建者不拔,〔輟,絕也〕。
  • 道德經奧秘:醍醐灌頂的人生金句,提神醒腦
    這種觀念其實由來已久,在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中,早就有過醍醐灌頂的人生金句,讀來讓人提神醒腦。道德經原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青草生氣盎然之時都是柔軟的,當草被割下來時就變成枯萎幹硬的乾草。
  • 朗讀者系列|《道德經》全文-粵語版
    《道德經》全文:粵語朗誦版32:22來自範叔說詠春與洪拳今日溫故而知新,通篇讀一遍《道德經》,從經典之中汲取智慧。古文,用普通話的四聲音調來讀,頗有抑揚頓挫的古之意蘊。用粵語的九聲音調來念,釋放字裡行間若有若無的樂之悠揚。自己最喜歡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讀《道德經》之感:返璞歸真,善良純真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譯文: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道德經: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譯文: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動畫領讀版為什麼要誦讀《帛書老子·德道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 逝者如斯夫,反者道之動
    可這家門店的周邊,全是賣同類產品的同行。大家爭搶一口飯,最後誰也沒得吃。 活不下去了,關門分分鐘。 絕望之下,老闆狂飲威士忌。然後拿槍逼著老婆,把塊牌子掛到門外: ——凡是本店售出的山地車,提供終身免費維修和保養,維修所需附件零件,統統免費。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虆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道德經》: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是恍恍惚惚的,也是永恆圓通的,學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行道,行道之人因為信心、恆心等緣故,為道的表現也有不同,《道德經》向我們分享「善為道者」的狀態,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同時也能有助於大家的「修道」。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間萬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規律,弱會變強,強會變弱,月盈則虧就是這種表象。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認為柔弱勝剛強。一切剛強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毀,而柔弱如果能充分運用道的規律,終將戰勝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