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簡單譯成白話,意思是說:「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永久恆常的道;萬物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恆常不變的名相。」
開宗明義,老子(以下尊稱「李老師」)在全書開篇,提出《老子》哲學體系的基本概念:「道」。在李老師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古人前賢歷經幾千年的實踐觀察,就已經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宇宙萬象是持續運動、不斷變化的;同時,這種持續運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OK,智慧滿滿的李老師把前賢幾千年的觀察、體悟進行了總結,將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建立了李氏哲學思想,他把宇宙萬物不斷運動所遵循的規律,命名叫作「道」。
「道」是個什麼東東呢?
大咖講話,絕非等閒,「道」是一個非常「玄妙」的概念。
首先,李老師說它沒有形狀、沒有具象,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第14章);
其次,這個「道」蘊涵了萬事萬物的信息並且生發了萬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就是這個「道」,孕育生發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第三,萬物的運行都遵循著「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為什麼李老師要把「道」設定為無形的呢?
因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它就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具體事物,具體事物,就會生滅變化。李老師告訴我們:道,一般是可以言說的,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永久恆常的「道」,而李老師所說的「道」,卻是永久恆常存在的,是無形無狀、不可言說的。太史公說李老師的道「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也是這個意思,萬事萬物一般是可以給它命名的,不過,即便起個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管子說「物故有形,形故有名」,名是隨著形而來的,「道」既然是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的,當然就沒辦法給它起名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老師要教化世人,不起個名字也沒法開講啊?好吧,姑且勉強用「道」來稱呼它,「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25章)。先安立一個名相,不過是為了方便說法——您品品,這感受和佛陀釋迦牟尼是多麼的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