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出版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
本書自付梓以來,即受到廣泛的關注,當代道學家蕭天石稱此書"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揭世法,次述丹法」,「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不朽名著」。
當然,這並不是我認同此書的唯一原因,之所以認同,重要的還是書的內容。
黃元吉對《道德經》的解讀,每每說中自己有所感卻永遠詞不達意之處。這就應了李白對讀書的妙論——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
越用心去感受黃元吉對《道德經》的品悟,越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通透舒爽。有時候難免產生「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的感慨。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飄」。
在告誡自己安靜讀書少發一孔之見的同時,多少也對《道德經》有了更深一點的認識。儘管這種認識依然難以突破他人所見。很多時候,這種糾結如影隨形。
退而求其次,就讓內心因為品味《道德經》而來的難脫前人窠臼的小小感悟或者心得,盡力填補自己的淺薄,修正自己的偏頗。因讀書而讓自己更加客觀理性一點,終歸不是壞事。
每每翻閱,時常感嘆作者原書自序中真知灼見和深刻洞察:
無如世風日下,民俗益偷,大道雖屬平常,而人多以詭怪離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釋益非釋,而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竅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壞而難治,勢必至與鳥獸草木同群,而聖賢直等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虛懸天壤,無人能任斯文之責矣。
對照現實,就覺得有作者「憂天下」胸懷的人越發少見,卻多的是欺世盜名濫竽充數之徒。在這種烏七八糟的環境下,讀一讀《道德經講義》,或許就有了淨化心靈和空氣的功效。
所以,之後閱讀《道德經》,以此版本為準,不再糾纏於各版本之間原文字眼與斷句的對照。
忍不住畫蛇添足:
松花粉,恰如《道德經》,市場品牌雜亂,有如《道德經》版本繁多,擇其「經典」,才不至於無謂消耗精力和時間。
就像我選擇黃元吉《道德經講義》一樣,松花粉我自然選擇專注油松花粉的塞上松品牌。
2020年9月17日
雨中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