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原著,不讀譯本,不要聽有些所謂學者長篇大論,瞎咧咧。
這三套書沒有多少字,非常好,有些學者們把其譯成上幾百萬字,解讀過度,反而掩蓋了本義。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
道德經,就是老子這本書,是陰易經,從事物的反面解釋易經的。
而論語(大學與中庸),大學與中庸是孔子的後代弟子讀論語的心得,這個體系是陽易經,是從事物的正面解讀易經。
這三本先秦經典是中華文明的軸心,非常有智慧,我幾乎隔幾天就讀一遍,收穫匪淺,但一定是讀原著,帶點注音與解釋的才有收穫,讀譯本就廢了。讀原著,少說要讀百遍以上,才有所感悟與領會,而譯本不可能讀上百遍,譯本很多內容是瞎扯的。
大部分讀者可能讀得是後人的譯本,他可能沒有讀原著,不看任何譯本的思維習慣。如果真是高手,開始讀原著時會感覺到不適,逐漸會愛上這套書的。
我在南方時曾把這套書送給了一些企業主,有些前兩年發財,今年外部形勢變化就非常困難,如果能讀《道德經》,對大道有感悟,企業垮不了,但如果企業主的眼中只有社會關係,而無知識,尤其是高維度思維的知識,往後去就非常危險。
南宋辛棄疾詞人,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寫道: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