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2021-02-19 魏青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於《老子》一書中,可謂是道家的經典語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句話呢?

先來看看譯文: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這句話看似矛盾,又充滿哲學,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系統,比如太陽今天傍晚落山了,第二天早上又會從東方升起,長此以往,循環不斷。

再比如說,海水受熱蒸發成雲,雲會往高原地區飄去(熱脹冷縮原理),然後匯聚成雨雪,下在高原上成冰雪,再慢慢的融化,經過小溪、湖泊、江河等流到海裡,這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這種運動可以成為道的運動,而道在此間扮演的角色又是微妙的,比如雲朵可能沒飛到高原,就成雨水降下來了,那些水可能還沒流到海洋,就已經蒸發了。

但是道在這裡面是一個比較統籌的角色,它代表著一個規律,儘管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但事物的運動還是按照這個規律走的。

道在宇宙中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事物的發展它可能產生於某種條件,也可能產生於某個想法。

就像我們做某件事情,我們可以依據現有的裝備(條件)去決定做什麼樣的事情,也可以想著要做什麼樣的事情,再去湊足這個條件。

打個簡單的比方,周末我們本來沒有什麼事情,突然瞥見了前段時間某個朋友送的話劇演出票,於是決定去看話劇,這個就叫先有條件再定想法。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近段時間很想看某場電影,於是去買電影票,去看電影。這個就叫先定想法再湊條件。所以這兩句雖然很矛盾的話,放到現實裡,還真的很適應。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戲曲說(ID:xiqushuo1995)

(您的每一次點讚轉發,都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哈嘍親愛的朋友,有沒有在線的在線的打個招呼麼麼噠?這就是時候說哎,這就是弱者道之用。哎,我發現人家覺得這個特別的完美,特別的什麼,特別的好啊。恩這個道長是個什麼?很不正經的道長啊,是不是還說了一句麼麼?噠好,大家晚上好,今天的是六一兒童節,我們這些大兒童笑了笑,兒童大朋友小朋友今天都很快樂,快樂的一天也快要過去了,就讓我們趁著這個快樂的魚尾。我們快樂的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所以,向著與傳統或當下的價值觀念、志向、作為相反的方向變化和發展,是為道者的基本方向。這就是老子所謂「反」。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若能醒悟,都向著相反的方向上走,天下便不治而得治了。所以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總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反者道之動的思考
    文/曉錦源「反者道之動」,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第二種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一個根本特性。     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皆是因大道而生成,道,首先是混成之物,也就是物質,或者說能量體,大道通過狀態的更改,呈現千變萬化的外在狀態,大千世界因此得來。
  • 老子所言不「虛」——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但是自從我開始研讀高明老師的《帛書老子校注》以後,便再也沒有這般苦惱了。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個寂然虛邈 又似乎是一種唾手可及的存在。道深藏在宇宙萬物的後面,也隱藏在我們周圍,同時也是心靈的境界。在這浩瀚無際的道境之中,蘊含著天地萬物的本源,而我們人類的內心 又怎能不取法於道呢,這就是老子的邏輯。由於這個道極其難以描述,老子不得已用了一些比喻,所以這些比喻也就成了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所在。
  • 逝者如斯夫,反者道之動
    尤其最近天又冷了,這些個拒絕出操的孩子,躺在溫暖舒適的被窩裡,對其它學生構成強力傷害。 不給這些拒不出操的孩子們一個教訓,其它學生都會有樣學樣,拒絕晨操。再發展下去,校方所謂的管理,就蕩然無存了。 於是校方頭頭腦腦,湊一起秘密商量了很久,商量出一個狠招。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段話說明,「無為」絕對不是有人所說的「不作為」的意思。以「無為」就是「不作為」的誤解作為論據,來批評老子思想消極,是站不住腳的。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老子所說的德,是對於人和人所處的這個社會而,屬於人之道, 即人世間的禍福興衰,成敗相互變化的規律。 如果說《道經》一書 是老子對於的天道自然的哲學思考和方法論,那麼《德經》就是老子的對於歷史高度的總結並賦予其政治指導的理論。這就可以解釋《老子》一書所其實是兩本書的問題,即《道經》與 《德經》。
  • 君子之道的「道」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去「得」?
    其實,從古至今很多儒者都將「道」推得太過高深玄妙了,甚至一提起「道」就認為那是一個籠罩在天地萬物之上的至高真理。在此設定之下,「求道」這個事業便看似偉大和神聖了很多,但如此一來,「道」本身亦已成為了超越形而上的一種根本無法求得的狀態了。簡而言之「道」被虛無化了,都知道有個「道」,但沒有人真正知道到底什麼是「道」了。
  • 交友之「道」!
    先賢老子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語。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靜下心來,守住寧靜,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萬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遠。08.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翻譯講解】:保持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慾。老子提出素樸、寡慾的主張。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