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2-08 道教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雖然《道德經》版本較多,但是不管哪個版本,裡面皆有「無為」一詞,前後都有出現,而且頻率較高,由此可見「無為」思想是貫穿於整部《道德經》的,也可見它在老子整體思想中的重要性。

另外,《莊子》、《列子》、《亢桑子》、《尹文子》等著作皆有關於「無為」的語句,但是其中也沒有非常明確的關於「無為」的定義或論述。要理解「無為」的真正意思,必須認真研究《文子》中的這幾段話。

首先,從反面加以澄清,來說明「無為」不是什麼。

「自天子至於庶人,四體不勤,思慮不困,於事求贍者,未之有聞也。」老子說,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備勤勞的美德,如果四體不勤,思慮不疲,卻想求得事情的圓滿成功,這種事從未聽過。並且列舉了神農、堯、舜、禹等許多古代聖人是如何操勞奔波一心為民的例子。這都表明,一切成功與福利,皆來自勤勞所得,「無為」是離不開勤勞的。

這段話說明,「無為」絕對不是有人所說的「不作為」的意思。以「無為」就是「不作為」的誤解作為論據,來批評老子思想消極,是站不住腳的。

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老子說,所謂無為者,不是說,引導而不來,推之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可使之流動,卷握起來之後就不可散開,似乎人對客觀無能為力。

由此可見,「無為」絕對不是有人所說的「無能為力」的意思。把「無為」理解成「無能為力」來解釋老子對待客觀存在的態度,對此,老子直接批駁了這個觀點。而且,後文有不少關於人使用各種工具的表述,也證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如果人覺得對客觀環境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話,怎麼可能發明、使用這些工具呢?

其次,從正面加以闡述,來表明「無為」是什麼。

「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非吾所為也。」

「聖人不恥身之賤,惡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也,故常虛而無為,見素抱樸,不與物雜。」

老子說,所謂無為,是說在辦公事時,個人的私志不可摻入公道,個人的嗜欲不可掛上正當手段,循道依法而舉事,借用社會各種資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順著自然之勢,不容許依主觀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辦成了不自誇,立了功不留個人的名。

所謂推自然之勢,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走,遇泥濘用輴過,遇山用樏等,夏季多雨則開渠防水,冬季水枯則鑄坡護堤,因地勢高聳而為善,因地勢地下而為池,這一切皆是得益自然之利,各得其便,非吾個人所為也。

聖人不恥於出身的下賤,只怕道得不到推行;不擔憂生命短暫,只擔憂百姓受窮,為此,故聖人經常保持清虛的境界,遵循自然規律而為,堅持純潔,顯現現實,不與物慾相混雜。

這些話有這麼幾層意思。

第一,在辦公事時,個人的私志不可摻入公道,個人的嗜欲不可掛上正當手段,這是讓人不要做因公行私、假公濟私的事,不要違反社會法則。

第二、循道依法而舉事,借用社會各種資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順著自然之勢,不容許依主觀意志而扭曲自然,這是讓人要依據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來行事,並列舉了遇水用舟行等例子來說明,人為之事應該順應自然、效法自然。

第三、聖人不恥於出身的下賤,只怕道得不到推行;不擔憂生命短暫,只擔憂百姓受窮。這是說聖人的宗旨是要做有利於眾生福祉的事情,並且指出了具體是如何做的,經常保持清虛的境界,遵循自然規律而為,身體力行。

由此,得出的老子「無為」的定義是:按照或者說符合自然規律、社會法則、民眾福祉來做事,不妄為,不亂為。將此意帶入出現「無為」字樣的《道德經》各章句,皆無違和感,且能貫穿全文。

作者:道誠  騰訊道學

❶ 玄學課堂,八字命理預測術網絡授課班招生啟告!

❷ 結緣《道德真經》繁楷抄經本,道教至上寶典、修行必學典籍!

❸ 中國預言奇書,《推背圖》第四十四象,將在不久後應驗!

❹ 第一屆「大道•光影」全國道教文化攝影大賽截稿及頒獎通知!

❺ 欲知下山路,需問過來人:向道者應知的學修十事!

❻ 丹道修煉的五個關鍵點,做對了就能道有所成!

❼ 中藥進補不能亂來!三種中藥多吃傷肝,你可能犯過錯!

❽ 道教的換魂術,是否真實存在?道長施術,果真讓人大開眼界!

❾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道 教"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號:daoismm(青陽道人)


騰訊QQ號:10916989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於是,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賦予道以「無為」與「無不為」兩種看似矛盾的特徵。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道是「無為」的發動者,道是「無為」的主體。關於道之「無為」的具體涵義,老子有明確的交待: 「(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10章》、《老子·51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老子·34章》)。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提到「無為」,大部分人會想到道家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在道家經典《道德經》中,更是多次談到「無為」的意義。但是,即便道家反覆談到了「無」,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無」,這才有了「掉在坑裡,怎麼辦」的問題。可以說,人在危機時的「知」和「行」是同步的,是一個念頭。沒有人會在知道自己掉坑裡後,還要想一想,我是要爬上去,還是不爬上去呢?思考要爬和不爬的這個過程,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它的存在是無須什麼理由的。由此可知,「自然」原指一種與人無涉的客觀的事實的存在,並不具有價值的意義。但它一經與主體即人發生關係,就具有了價值的意蘊。老子之所以關注「自然」,並不是為了研究客觀自然界,揭示其物理之謎,而是因為「自然」與他整個思想的核心範疇「無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老子那裡,「自然」正構成了「無為」的內在要素和實質內涵。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一處是第48章,竹簡本作「無為而無不為」,帛書本缺損,世傳本作「無為而無不為」。世傳本成書的時間似不可考。帛書本抄寫時間在漢初。竹簡本抄寫時間不遲於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帛書本的抄寫時間早了大約一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各本抄寫時間的早晚與它們所依據的祖本成書時間的早晚又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無法根據這三種版本《老子》中是否有某句話,就能推斷出老子以及學派的思想變化來。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有人說,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們看是不是這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
  •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麼意思?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全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關係?「道可道非常道」一詞共有三個「道」字,它們有相同的含義嗎?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語境、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意義相反。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其實這裡的"利"應該取它最本源的含義,"利",是會意字,從刀從禾,最本源的意思是,用刀切削植物的意思。這裡解釋為:磨削。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一流領導的目標是最小的,因為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知足。他認為國家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時好有時壞,好結果和壞結果他都能接受。所以,他很少幹預或者不幹預下屬的工作,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但他的工作效果是四種領導中最好的。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我個人練武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剛開始時練所謂的少林拳,後來覺得此路不通,轉向練內家拳,所以對「無招」有一點理解:很像老子所說的「無為」的境界。「無招」不是「沒有招」,而是保留無窮種攻擊和防守的可能性。一般人的進攻和防守,基本上只有一種方向性。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為什麼老子會提出「無知」和「無為」的主張?有人認為「弱其志」,是道家消極處世的人生態度,也有人說「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那麼,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嗎?這幾句話到底應該怎樣理解?而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又是什麼樣的呢?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面,提出了「四大社會亂源」,分別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 老子說,無為而治,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樵風無為而治是道家所推崇的治國理念,而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當時有很多思想家創立門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儒、墨、道、法、兵等形成了百家爭鳴的一個情況,這些思想家對於亂成一鍋粥的天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針,有主張福導禮治的名家,意思就是說,百姓想要幸福,就必須講究禮儀制度。
  • 是老子提出的「無為」,確切地說是怎麼做?他包含大學問
    老子在《道德經》(《老子》)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無為」,這裡的「無為」不是簡單的「無所作為」,也不是沒有規則的「為」,他是一種「無為」,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老子深刻地告訴人們如何去「無為」,使人與世界更加和諧,不斷發展。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