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2020-12-23 顏小二述哲文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1、自然層面上的「無為」:大自然不偏私,反而能成就萬物,任其自然生長

如果從自然層面上來分析「無為」的話,我們能深刻體會老子的「大智慧」。大自然的特性,就是沒有人刻意去作為,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因為沒有人的刻意作為,所以大自然是沒有偏向,沒有「私慾」的。

太陽東升西落,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萬物按照自己生長規律生長,大自然並沒有去刻意做什麼,反而就是因為這個「不刻意」之順其自然,萬物才得以「生老病死」,繁衍不息,這就是「大自然」之「無為」魅力。或者這樣說,

正是因為「大自然」對萬物之不加幹涉,才成就了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

2、人生層面上的「無為」:切勿因一己私利去過度有為,無為可無不為,強為則失

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夠做到「無為」,不去因為自身的欲望去胡作非為,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成。

這句話的邏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強求,源於自身的私慾,但是強求往往並非都能獲得好結果,甚至會因為強求而失去更多,所以「強求」所對應的結果往往是「大失」。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身多餘的「私慾」,不屬於自己的不去強求,這時,我們所為的,都是我們應該做而且可以做的,我們壓根就沒有去強求什麼東西,即我們因不貪求,不會因求而不得煩惱,於是,我們往往是被滿足的。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眼光根本就沒有盯著略顯多餘之物慾等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上,自己對那些多餘之物慾沒有需求,既然沒有需求,得不到那些名利的結果,對自己來說,就不是所謂「失」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無為無不為」理解為是一種「知足」的心態。

所以,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從人生層面來看,實則是告訴人們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己的私慾,與自己「和解」。

3、「無為而無不為」一方面表明了自然「不偏私」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總結:

首先「無為而無不為」表現了大自然之「不偏私」的特性,因為「不偏私」,所以「無為」;亦是因為「無為」,不去幹涉萬物,反而讓萬物得以自然生長,繁衍不息。

其次,「無為而無不為」亦是一種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因為懂得知足,所以才不會因為貪慾而去「有為」,於是人是「無為」的,人不會因為名利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於是,因為懂得知足,懂得適度,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時,人往往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注意,此處「無為」並非指什麼都不錯,而是針對「過度妄為」提出的。

本文有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
  • 無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論在佛家還是道家都追求一種無為的境界,《金剛經》說:「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所不同」。那麼到底什麼是無為呢?無為其實包括兩層含義。第一,順自然而為。孔子曾感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不能有功於天下。老子回答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道家強調「道法自然」、「順天之道」。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出現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得遵自然而行,不可將人為的主觀意識強加於客觀的自然法則之上。萬物皆在大道的自然法則中自化,此時此刻此處已是最完美的呈現。一切人為(有為)的方法都是自我思想不甘寂寞的造作,是多餘的,非自然的。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提到「無為」,大部分人會想到道家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在道家經典《道德經》中,更是多次談到「無為」的意義。但是,即便道家反覆談到了「無」,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無」,這才有了「掉在坑裡,怎麼辦」的問題。沒有人會在知道自己掉坑裡後,還要想一想,我是要爬上去,還是不爬上去呢?思考要爬和不爬的這個過程,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知而不想稱之「無為」,立刻就做,是「而為」,也就是知行合一。
  • 道家的處世智慧:光而不耀!
    作者:葛榮晉 「光而不耀」是道家「中和之道」的一個重要辯證法命題。這一命題是老子依據「道法自然」原則,從太陽光的強弱給人的感受中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在老子看來, 無光或過度弱光不利於人生,過度強光也不利於人生,只有「中和之光」才有利於人生。他以暗淡無光比喻人的逆境,以光彩照人比喻人的順境。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德國哲學家 尼採老子原名李耳,字聃,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最精髓五句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體悟道家大智慧
    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於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等等境界。 在道德經裡面,有五大關鍵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道家【無為】真正含義是這樣的——
    「無為」是道家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在道教哲學中,「無為」與「自然」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二者構成道的本質屬性。只有「無為」才能「自然」,只有「自然」才能「無為」。人類「無為」,萬物才能「自然」。「無為」意味著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萬物,根據事物的本性與發展趨勢「輔助」萬物達到「自然」。從這個角度說,「無為」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不為」,二是「順自然而為」。    「不為」主要體現為讓萬物自我化育、自我生成、自我轉化。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別拿道家的無為當藉口,無為真正含義是這樣!
    「無為」是道家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 道家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老子是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人類社會的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得幸福安寧。他的主要思想:1、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謂「無為」就是要順其自然,不強作妄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無為」乃是一種處事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乃是指「無為」(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2、不爭:不要有侵佔的意欲。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無為」也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保留了所有可能的手段。道家只在最需要的時候才「為」一下,隨後馬上又回到「無為」中。練武的人都知道:與道家哲學有很深源緣的武當派內家拳,練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這與外家拳重視「招式套路」的思路完全不一樣。我個人練武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剛開始時練所謂的少林拳,後來覺得此路不通,轉向練內家拳,所以對「無招」有一點理解:很像老子所說的「無為」的境界。
  • 自知之明的真正意思你懂嗎?其實它包含了道家大智慧、大格局
    但奮鬥路上難免碰壁,此時往往會有人勸你有點自知之明吧!這裡的自知之明明顯帶有貶低的成分,閱讀完本文後,如果再有人如此認為並對你說的話,你可以大聲告訴他,自知之明真正意思他理解錯了!其實,這句話大有來頭,它出自道德經,作者為春秋時期道家思想開創人老子,只有了解其前後語句,才會發現它包含道家的大智慧、大格局!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