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1、自然層面上的「無為」:大自然不偏私,反而能成就萬物,任其自然生長
如果從自然層面上來分析「無為」的話,我們能深刻體會老子的「大智慧」。大自然的特性,就是沒有人刻意去作為,大自然就是大自然,因為沒有人的刻意作為,所以大自然是沒有偏向,沒有「私慾」的。
太陽東升西落,該下雨的時候下雨,該出太陽的時候出太陽,萬物按照自己生長規律生長,大自然並沒有去刻意做什麼,反而就是因為這個「不刻意」之順其自然,萬物才得以「生老病死」,繁衍不息,這就是「大自然」之「無為」魅力。或者這樣說,
正是因為「大自然」對萬物之不加幹涉,才成就了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
2、人生層面上的「無為」:切勿因一己私利去過度有為,無為可無不為,強為則失
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夠做到「無為」,不去因為自身的欲望去胡作非為,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成。
這句話的邏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強求,源於自身的私慾,但是強求往往並非都能獲得好結果,甚至會因為強求而失去更多,所以「強求」所對應的結果往往是「大失」。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身多餘的「私慾」,不屬於自己的不去強求,這時,我們所為的,都是我們應該做而且可以做的,我們壓根就沒有去強求什麼東西,即我們因不貪求,不會因求而不得煩惱,於是,我們往往是被滿足的。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眼光根本就沒有盯著略顯多餘之物慾等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上,自己對那些多餘之物慾沒有需求,既然沒有需求,得不到那些名利的結果,對自己來說,就不是所謂「失」了。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無為無不為」理解為是一種「知足」的心態。
所以,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從人生層面來看,實則是告訴人們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己的私慾,與自己「和解」。
3、「無為而無不為」一方面表明了自然「不偏私」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總結:
首先「無為而無不為」表現了大自然之「不偏私」的特性,因為「不偏私」,所以「無為」;亦是因為「無為」,不去幹涉萬物,反而讓萬物得以自然生長,繁衍不息。
其次,「無為而無不為」亦是一種懂得「知足」的處世智慧,因為懂得知足,所以才不會因為貪慾而去「有為」,於是人是「無為」的,人不會因為名利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於是,因為懂得知足,懂得適度,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時,人往往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注意,此處「無為」並非指什麼都不錯,而是針對「過度妄為」提出的。
本文有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