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2020-12-22 今說老子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

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列子《衝虛經》

這三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無為」的基本思想。

1 ,不為而成

有些人把「無為」理解為按自然規律做事、不妄為。這可以稱為中等程度的理解。按照規律做事還是有為,怎麼能稱為「無為」呢!只有沒有作為,才能稱為「無為」。

對「無為」深層次的理解是,別人看不到他的作為,也就是別人認為他沒有作為,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別人。這才是「無為」。

我們先看一看,「道」是怎樣「無為而無不為」的。由此可以比出,「無為」之人是怎麼做的。

孔子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它毫不顯露自己,飄飄渺渺,人的肉眼看不到。但卻存在於整個宇宙中。「道」後來開始演化出實在可見的物質,後來一步一步地演化出紛繁複雜的宇宙萬物。

「道」從宇宙開始到現在一直存在於宇宙之中,也一直在滋養著宇宙萬物的生長。但它演化出宇宙萬物的過程中做了哪些行動,人根本看不到,也就是不知道它有什麼作為,所以就說「道」是「無為」的。但是「道」的「無為」卻演化出了宇宙萬物,實現了「無不為」。這就是「道」「無為」,卻「無不為」。

中醫理論和老子理論都來源於伏羲和炎黃時期的遠古文化,所以基本理論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醫認為人體內有肉眼看不到的真氣,沿著經絡不斷地運行。人的生命都依賴於真氣的運行。老子說的「道」和中醫的真氣是相似的。

人不知道「道」有什麼作為,但是它卻演化出了宇宙萬物。所以,看不到的作為,才是最大的作為。

無為」之人跟「道」一樣,毫不顯露自己,被別人說成毫無作為。他只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別人,但他跟「道」一樣,也是很善於成就事業的。

這就是「無為」之人,不為而成。

2,不言語而有信

有些人信誓旦旦地宣揚自己是守信用的人,但這樣的語言往往包含著虛假。他的信用反而少。

往往說話很少或者根本不說的人,才是最實在的,最有信用的。

無為」之人毫不顯露自己,根本不誇耀自己是有信用的人,但他才是最有信用的。

所以,無為之人「不言語而有信」。

老子

3,不管理而自運行

老子《道德經》講:「上者,下知有之」。意思是說,無為的領導毫不顯露自己,沒有什麼作為,不管理指揮下屬,所以下邊人只知道他的存在,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

他只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屬,但這無聲的影響卻是最好的影響。

就像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道」那樣。「道」毫不顯露自己,默默無言地工作,以至於幾乎沒人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卻演化出了宇宙萬物,做到了「無不為」。

人也是一樣。「無為」的領導象「道」那樣毫不顯露自己,不管理指揮下屬,也將會使組織無所不為,繁榮興盛。

什麼樣的人,就能理解什麼樣的道理。

愛誇耀自己的人,能理解誇耀自己的好處。

不顯露自己的人,才能理解「無為」的好處。

#國學#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老子是中國哲學家中最具智慧的人,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都千裡迢迢地帶著大雁作為禮物,向老子學禮。老子倒是很看重這個好學的年輕人,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孔子系統掌握了老子傳授的周禮,最終也成為周禮的的大師。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但道的特徵可以幫助你去理解「道」。對道來說。是不是一定會有一些特徵會比其它特徵更重要呢,如果有的話,個人認為是「反者之動」,反者之動這個特徵就比其實特徵更重要。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幫誰 網友:考驗臨場應變能力(圖)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會幫助誰?」據報載,此題一出,很多考生立刻就暈了。幫助老子打孔子?不對。幫助孔子打老子?也不對。總之,讓人左右為難,一頭霧水。  這道題出得確實有點「雷」。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先哲。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作者:餘雲開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世界誕生了五位重要的哲學家,分別是代表中華文明的老子、孔子與代表古希臘文明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些哲學先驅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為人類找到合理的、適宜的生存意義和法則。
  • 歷史上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令孔子羞愧不已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小編覺得,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看到【老子】的解讀,前後僅僅一句話,就自相矛盾,非常不可思議。可是,三位專家都沒有解釋為什麼。或者他們認為老子的語言就是有點「不著調」?同樣,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無為」、「無言」,他們也沒有解釋。也不懂得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這樣就不會時刻被「無為」綁住了,掉坑裡也不會成為等死的傻子。不過,我們就會錯過「無為」的偉大思想。執著於概念中,容易掉入「對與錯」的漩渦「無為」思想的偉大在於,其描述了人的內心,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狀態。老子還揭示了一個真理:即人與外界相應的行為,是來源於真知,而不是左思右想,反覆地斟酌和顧慮。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雖然只有洋洋灑灑五千言,卻包羅萬象,氣吞華宇。就連學生三千、信徒無數的孔夫子都去拜見他,向他請教道德和仁義之說。老子給他的答案是,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孔子思考良久,之後就默默無言回到家鄉,三天沒有授課。
  •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一個民族得以長足的發展和繁衍,與其優秀的文化及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聯繫。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永不斷。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億萬華夏人民生生不息,優秀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 中國哲學簡史概要之孔子和老子!
    2,老子其事孔子問禮——現存共有5種不同的文獻記載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時間、地點和內容卻引發了學界很大的爭論。4,老子與道對」道」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忽。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這個人就是老子。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