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2021-02-19 軟街聊歷史

#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就是說,一流的管理者認為應該對下屬充分地放權,讓下屬有充分的自主權決定應該怎麼幹。所以,他很少幹預下屬的事情,很少做工作,很少作為。雖然他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但下面人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只知道有他這個人。二流的領導願意親近百姓,注意用受歡迎的方式工作,所以很多人都讚譽他,願意親近他。三流的領導認為必須有威嚴別人才能聽從他的命令,所以下面人很畏懼他。四流的領導認為必須用殘酷的手段進行統治,國家才能昌盛起來,所以下面人憎恨他。

使用殘酷手段的統治者往往出現在戰亂時期。他們有極大的雄心抱負,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裡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等,他們妄想著統治歐洲甚至統治世界。他們為了實現巨大的目標實行殘暴的統治,結果在人民中激起強烈的反抗,掀起了工人運動、民主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爭取人民大眾的權益。統治者對人民運動進行殘酷鎮壓,結果受到人民的極大憎恨。殘暴的統治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滅亡。

有威嚴的領導往往也有相當大的目標。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所以想讓組織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發展。當別人有不同意見時強行讓別人聽從自己。這時就激起很多矛盾,使領導工作越來越困難。

二流領導的目標比有權威的領導更小一些。他們為了獲得成績,注意採用受人歡迎的方式。他們工作積極肯幹,注意關心下屬和人民,這樣就受到了很多稱讚。

一流領導的目標是最小的,因為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知足。他認為國家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時好有時壞,好結果和壞結果他都能接受。所以,他很少幹預或者不幹預下屬的工作,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但他的工作效果是四種領導中最好的。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

少作為的統治者往往在社會大動亂結束之後出現。因為這時候人們看到,殘酷的統治是造成社會大亂的直接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出現大亂以後,都是道家人物站出來,用「無為」的方法治理國家。他們對國家事務很少幹預、很少作為,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國家就逐漸復興了起來。

國家復興之後往往又轉為儒家思想治國,國家中流行著仁義、禮貌的思想。在國家大亂時往往是法家思想治國,統治者手段殘酷,社會上仁義、禮貌的思想已經很少,普遍流行的是強硬的思想。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產生很大的矛盾衝突,造成社會大亂。動亂結束之後,又開始用「無為」的思想治國。中國歷史就是在這三種思想之間不斷地循環向前發展的。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基本也是這個規律。

一流的領導因為很少作為,所以工作是最輕鬆的,但工作效果最好。四流的領導治理國家非常艱難,而且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結果是國家大亂。可以說,領導者幹得越輕鬆,結果越好,越費力結果越差。

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物極必反,管理嚴厲到頂點之後就會往減少管理方向發展。到時會發現:不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不作為,是最好的作為。這個道理只有對現狀感到知足的人才能理解。

我們再看一看老子《道德經》中關於「無為」的其他論述。

老子《道德經》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就是說,統治者不作為,人民仍然會按照自然的規律向前發展;統治者是個清清靜靜的人,民風自然就會端正;統治者不做事,人民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幹,自然就會富起來。

老子《道德經》講:「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在高智慧者看來,治理一個國家和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簡單。用這麼簡單的方法治國,指的就是很少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領導者,也就是「無為而治」的領導者。

老子《道德經》講:「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就是說,越是用智慧和技巧去追求國家昌盛,國家越亂。根本不用智慧,根本不用技巧,統治者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國家會發展得更好。

根據我的理解,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不作為。因為「無為」者知道生活就是好與壞並存的。如果盡力地追求好事,避免壞事,結果反而會更糟。只有減少追求好事,生活中才能減少壞事。如果不追求好事,生活中就不會有壞事。認識到這點的人就會減少自己的作為,最後達到不作為,只做一些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成為「無為」的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老子「無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讀者是怎麼理解的?請留下你的評論,作者與你一起討論。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據一些專家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的說法,老子的文句錯亂,不足為奇,因為古代的竹簡散編,就會放錯位置。最好老子就是「一句句地分開讀」,當成語錄來學,最保險。可惜:帛書不會錯位,楚簡版也是這個順序。所以,不能用「錯誤」來理解老子的文句排列。
  • 老子:無為治國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但道的特徵可以幫助你去理解「道」。對道來說。是不是一定會有一些特徵會比其它特徵更重要呢,如果有的話,個人認為是「反者之動」,反者之動這個特徵就比其實特徵更重要。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但是,即便道家反覆談到了「無」,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無」,這才有了「掉在坑裡,怎麼辦」的問題。很多人把「無為」的「無」,理解成簡單的否定,也就是「沒有」。老子還揭示了一個真理:即人與外界相應的行為,是來源於真知,而不是左思右想,反覆地斟酌和顧慮。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應該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盡善盡美的,老子站在當時的思想高峰,處於人類智慧的前沿,他的書籍和言論已經被古往今來絕大數人認可,許多人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歌功頌德,甚至將他視為東方的神教。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無為,於是不想過多造次,不想蠢蠢欲動,於是歸於平靜,於是在日常尋常中,一步一趨,緩緩前進,積少成多,不做刻意而為的事情,也許這樣理解是遠遠不足的,詩意是遙遠的。無為,就少了些欲望,莫讓自己的欲望過於張狂,而是淡泊些,寡慾些,追求清靜自然。不願意追逐多少人為的刺激與快樂,不求轟轟烈烈的刺激感受,倒是喜歡沉靜的修養身心。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從水的特性看老子無為概念的含義
    老子的觀點在於,天下之所不能長治久安,不能夠永久的太平清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帝王君主不能做到功而不居,利而不爭。天下治亂交替現象的根據就在這裡。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功而不居,利而不爭。水就具有這樣的德行。這無為的德行要求統治者,不是不去打天下,不是不去為人民謀幸福,而是一定要去打天下並為人民謀幸福。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其實這裡的"利"應該取它最本源的含義,"利",是會意字,從刀從禾,最本源的意思是,用刀切削植物的意思。這裡解釋為:磨削。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的至善,在於能夠磨削(影響)萬物,而不會跟萬物發生正面撞擊(衝突、爭執)。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魂魄不死」為無為理論做鋪墊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我們找到了它的出處。「道經」第六章依然在講氣功理論,所以各家譯文內容相去甚遠。我們今天共同探討「道德經」第六章裡面所講的氣功理論,其主題乃「穀神不死」。一、原文、譯文二、要義這「道經」第六章,老子依然在講氣功理論,所以各家譯文的意思相去甚遠。這一講裡面,老子首先樹立了一個新的概念即「魂魄不死」,因為他在宇宙多維空間看到了已經逝去的人們的魂魄依然存在,可以對話、可以交流思想(實際上這種存在是以生物電子波全息能信息的方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