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銘言#老子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管理思想受到世界上很多人的稱讚。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
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就是說,一流的管理者認為應該對下屬充分地放權,讓下屬有充分的自主權決定應該怎麼幹。所以,他很少幹預下屬的事情,很少做工作,很少作為。雖然他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但下面人並不知道他有什麼功勞,只知道有他這個人。二流的領導願意親近百姓,注意用受歡迎的方式工作,所以很多人都讚譽他,願意親近他。三流的領導認為必須有威嚴別人才能聽從他的命令,所以下面人很畏懼他。四流的領導認為必須用殘酷的手段進行統治,國家才能昌盛起來,所以下面人憎恨他。
使用殘酷手段的統治者往往出現在戰亂時期。他們有極大的雄心抱負,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裡尼、日本的東條英機等,他們妄想著統治歐洲甚至統治世界。他們為了實現巨大的目標實行殘暴的統治,結果在人民中激起強烈的反抗,掀起了工人運動、民主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爭取人民大眾的權益。統治者對人民運動進行殘酷鎮壓,結果受到人民的極大憎恨。殘暴的統治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滅亡。
有威嚴的領導往往也有相當大的目標。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所以想讓組織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發展。當別人有不同意見時強行讓別人聽從自己。這時就激起很多矛盾,使領導工作越來越困難。
二流領導的目標比有權威的領導更小一些。他們為了獲得成績,注意採用受人歡迎的方式。他們工作積極肯幹,注意關心下屬和人民,這樣就受到了很多稱讚。
一流領導的目標是最小的,因為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知足。他認為國家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時好有時壞,好結果和壞結果他都能接受。所以,他很少幹預或者不幹預下屬的工作,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但他的工作效果是四種領導中最好的。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
少作為的統治者往往在社會大動亂結束之後出現。因為這時候人們看到,殘酷的統治是造成社會大亂的直接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出現大亂以後,都是道家人物站出來,用「無為」的方法治理國家。他們對國家事務很少幹預、很少作為,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國家就逐漸復興了起來。
國家復興之後往往又轉為儒家思想治國,國家中流行著仁義、禮貌的思想。在國家大亂時往往是法家思想治國,統治者手段殘酷,社會上仁義、禮貌的思想已經很少,普遍流行的是強硬的思想。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產生很大的矛盾衝突,造成社會大亂。動亂結束之後,又開始用「無為」的思想治國。中國歷史就是在這三種思想之間不斷地循環向前發展的。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展基本也是這個規律。
一流的領導因為很少作為,所以工作是最輕鬆的,但工作效果最好。四流的領導治理國家非常艱難,而且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結果是國家大亂。可以說,領導者幹得越輕鬆,結果越好,越費力結果越差。
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物極必反,管理嚴厲到頂點之後就會往減少管理方向發展。到時會發現:不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不作為,是最好的作為。這個道理只有對現狀感到知足的人才能理解。
我們再看一看老子《道德經》中關於「無為」的其他論述。
老子《道德經》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就是說,統治者不作為,人民仍然會按照自然的規律向前發展;統治者是個清清靜靜的人,民風自然就會端正;統治者不做事,人民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幹,自然就會富起來。
老子《道德經》講:「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在高智慧者看來,治理一個國家和烹飪一條小魚是一樣的簡單。用這麼簡單的方法治國,指的就是很少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領導者,也就是「無為而治」的領導者。
老子《道德經》講:「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就是說,越是用智慧和技巧去追求國家昌盛,國家越亂。根本不用智慧,根本不用技巧,統治者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國家會發展得更好。
根據我的理解,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不作為。因為「無為」者知道生活就是好與壞並存的。如果盡力地追求好事,避免壞事,結果反而會更糟。只有減少追求好事,生活中才能減少壞事。如果不追求好事,生活中就不會有壞事。認識到這點的人就會減少自己的作為,最後達到不作為,只做一些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成為「無為」的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老子「無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讀者是怎麼理解的?請留下你的評論,作者與你一起討論。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