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一:利物不爭
《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其實這裡的"利"應該取它最本源的含義,"利",是會意字,從刀從禾,最本源的意思是,用刀切削植物的意思。這裡解釋為:磨削。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的至善,在於能夠磨削(影響)萬物,而不會跟萬物發生正面撞擊(衝突、爭執)。
管理一個企業,最難的是怎麼集中員工的思想,讓大家心甘情願地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如果領導和下屬的思想各異,領導效仿"水"磨削萬物的方式,影響並最終統一企業思想。
這正是"無為"的第一個方面:效仿"無"影響和改變萬物,做到"利物不爭"。
第二:無之以為用
古代輪轂有30個孔,所以30根輻條能一併插在一個輪轂上,這才有了車的使用價值。車的使用價值,本質上並不是來自實在的木頭輻條,而在於輪轂有虛空,才能容納和整合這些木頭輻條;沒有輪轂的虛空,再多輻條也只能是燒火的劈柴,成不了一車之用。所以,無,是最重要的核心。
優秀的公司領導,不在於他擅長某種技能,重要的是他能像輪轂一樣虛懷若谷,能容人,能團結和領導下屬和員工,事業才會如日中天。
這是"無為"的第二個方面:內心要效仿"無",虛懷如谷,做到以無為用。
第三:長而不宰
老子《道德經》:天道,是不可用語言表述的。天道孕育萬物,但不佔有萬物;推動萬物發展,但不自恃其功;是萬物生長發展,但不主宰和強佔它們。
這正是"無為"的第三個方面,效仿道生萬物,長而不宰。
在企業管理中,自恃位高權重,一心主宰下屬的領導,反而身心俱憊,處處為難,事事難成。相反,平時說的沒有架子的領導,更能得到下屬支持、員工擁戴。懂得身教的領導,要比苦口婆心的言教領導,省心很多,成績更大。取得成績後,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的領導,前途將更遠大。
結語
無論是老闆或者領導,還是我們普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做到:利物不爭,無之以為用,長而不宰,你會更加事事順心,人生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