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2020-12-15 蜻蜓FM大咖開腔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一:利物不爭

《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通常把"利"通常理解成"使得利"、"利於",把水說成活雷鋒,利於萬物生長。其實這裡的"利"應該取它最本源的含義,"利",是會意字,從刀從禾,最本源的意思是,用刀切削植物的意思。這裡解釋為:磨削。

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的至善,在於能夠磨削(影響)萬物,而不會跟萬物發生正面撞擊(衝突、爭執)。

圖片來自網絡

管理一個企業,最難的是怎麼集中員工的思想,讓大家心甘情願地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如果領導和下屬的思想各異,領導效仿"水"磨削萬物的方式,影響並最終統一企業思想。

這正是"無為"的第一個方面:效仿"無"影響和改變萬物,做到"利物不爭"。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無之以為用

古代輪轂有30個孔,所以30根輻條能一併插在一個輪轂上,這才有了車的使用價值。車的使用價值,本質上並不是來自實在的木頭輻條,而在於輪轂有虛空,才能容納和整合這些木頭輻條;沒有輪轂的虛空,再多輻條也只能是燒火的劈柴,成不了一車之用。所以,無,是最重要的核心。

圖片來自網絡

優秀的公司領導,不在於他擅長某種技能,重要的是他能像輪轂一樣虛懷若谷,能容人,能團結和領導下屬和員工,事業才會如日中天。

這是"無為"的第二個方面:內心要效仿"無",虛懷如谷,做到以無為用。

圖片來網絡

第三:長而不宰

老子《道德經》:天道,是不可用語言表述的。天道孕育萬物,但不佔有萬物;推動萬物發展,但不自恃其功;是萬物生長發展,但不主宰和強佔它們。

這正是"無為"的第三個方面,效仿道生萬物,長而不宰。

在企業管理中,自恃位高權重,一心主宰下屬的領導,反而身心俱憊,處處為難,事事難成。相反,平時說的沒有架子的領導,更能得到下屬支持、員工擁戴。懂得身教的領導,要比苦口婆心的言教領導,省心很多,成績更大。取得成績後,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的領導,前途將更遠大。

圖片來自網絡

結語

無論是老闆或者領導,還是我們普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做到:利物不爭,無之以為用,長而不宰,你會更加事事順心,人生美滿。

相關焦點

  • 老子:無為治國
    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一處是第48章,竹簡本作「無為而無不為」,帛書本缺損,世傳本作「無為而無不為」。世傳本成書的時間似不可考。帛書本抄寫時間在漢初。竹簡本抄寫時間不遲於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帛書本的抄寫時間早了大約一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各本抄寫時間的早晚與它們所依據的祖本成書時間的早晚又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無法根據這三種版本《老子》中是否有某句話,就能推斷出老子以及學派的思想變化來。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我理解的無為,就是保留行動的所有方向和可能性,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和最合適的時機才行動,達到目的後又收回;也就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做事情一種最高的境界。練武的人都知道:與道家哲學有很深源緣的武當派內家拳,練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這與外家拳重視「招式套路」的思路完全不一樣。我個人練武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剛開始時練所謂的少林拳,後來覺得此路不通,轉向練內家拳,所以對「無招」有一點理解:很像老子所說的「無為」的境界。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拼命地大喊,顯然又違反了你的「無為」思想,不喊,你又是在等死了。當然,實際生活中沒有這麼傻的人,畢竟在危急關頭,先保住性命要緊,他才不會管你是「無為」,還是「有為」。按中國人習慣的說法來說,就是審時度勢,該有為時有為,該無為時無為。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人與神合,無人無我,無物無相,無念無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稱之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須超思想,超知見,超信仰,超是非善惡,超壽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歸入此一境界中。最上一乘則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什麼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呢?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證悟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就是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守持戒律的最高境界!不論是戒律還是自律都是有為法,都是刻意而為之,都不是無為法的範疇!妙如來藏真如自性即是無為法,它也是戒律和自律的最高境界,它拋棄了有為法的刻意而為,只要證悟真如自性你就擁有了先天智慧(無相智慧)和人類最高的道德境界(無緣大慈,也叫作無相慈悲),只要證悟了真如自性,你的心即使沒有戒律和自律的約束,你的心也會時刻處於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之中,恆常處於純善無惡的人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之中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衝虛經》這三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無為」的基本思想。1 ,不為而成有些人把「無為」理解為按自然規律做事、不妄為。這可以稱為中等程度的理解。按照規律做事還是有為,怎麼能稱為「無為」呢!只有沒有作為,才能稱為「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