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為治國

2021-02-19 國學堂之說文解字

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他認為,道的存在狀態是靜止的,無為是道的根本法則,是道的最高的德性——玄德的重要內容。什麼叫「無為?」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正因為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才得以自然地生長,也就是相信自然規律能推動自然界的正常發展。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民心。後人將「無為而治」看作是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即為他心目中的聖人——理想中的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老子說,只有在上者清靜無為,不擾亂下民,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定,不作亂子,歸於素樸純真,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即無為而無不為。相信減輕壓迫剝削老百姓才能更好地生產、生活,社會才能安定。老子的「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一種治國方案,它不僅反對法家的變法革新,對儒家、墨家提出的治國主張也一概反對,他們認為:法家推崇法制,儒家提倡禮治仁政,墨家主張尚賢政治,都是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為政治。這種人為政治使老百姓從純樸狀態變成了狡詐之民,無為政治才能使人民返古還樸,才能天下無事。

究竟如何評價老子的「無為」論呢?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主張不妄為,不亂為,順應自然、尊重規律。他提出「為無為」的主張,就是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努力。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就順應時代潮流,順應社會規律,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有為」的境界和效果。其次,他主張,要以忘我與淡泊寧靜的態度去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積極地忍耐,要有堅毅不拔的精神,保持寬容和諧的人生態度。不帶個人偏見,去對待社會發展和自然規律,找出順應的方法,融入自然與社會之中。它要求人們努力做到清心寡欲,自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知止知足便是不存希望,當然也就沒有失望可言,避免患得患失的煩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足者長樂」。

「無為」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是道家核心思想,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悟人生。佛家的「緣起性空」思想與「無為」是相通的,「空」與「無」的內涵是一樣的;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以道德倫理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絕不是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更不是完全的放手,沒有了向心力,宇宙將會大亂。老子提出以「無為」的方式來治國,是鼓勵管理者清醒地認識世界潮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知國所需,知民所望,而後制定相應的措施,身體力行,正己正人。治國如治水,重在疏導,不能堵截。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藝術。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更多說文·解字,國學文化交流

可以關注公眾微信號:國學堂之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出現大亂以後,都是道家人物站出來,用「無為」的方法治理國家。他們對國家事務很少幹預、很少作為,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國家就逐漸復興了起來。國家復興之後往往又轉為儒家思想治國,國家中流行著仁義、禮貌的思想。在國家大亂時往往是法家思想治國,統治者手段殘酷,社會上仁義、禮貌的思想已經很少,普遍流行的是強硬的思想。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產生很大的矛盾衝突,造成社會大亂。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應該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盡善盡美的,老子站在當時的思想高峰,處於人類智慧的前沿,他的書籍和言論已經被古往今來絕大數人認可,許多人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歌功頌德,甚至將他視為東方的神教。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但道的特徵可以幫助你去理解「道」。對道來說。是不是一定會有一些特徵會比其它特徵更重要呢,如果有的話,個人認為是「反者之動」,反者之動這個特徵就比其實特徵更重要。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但很多人恰恰在"烹"字上做功夫,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如治國似烹飪小鮮魚,不能常翻動,要火候恰當,調味也要均衡等等。報歉,這是烹飪家眼裡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而決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三,極簡主義生活與老子。隨便說一句老子在飲食上似乎沒有孔子那麼講究,孔子講:肉不方不食,席不正不坐。吃飯要按時,「不時不吃」。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無為,於是不想過多造次,不想蠢蠢欲動,於是歸於平靜,於是在日常尋常中,一步一趨,緩緩前進,積少成多,不做刻意而為的事情,也許這樣理解是遠遠不足的,詩意是遙遠的。無為,就少了些欲望,莫讓自己的欲望過於張狂,而是淡泊些,寡慾些,追求清靜自然。不願意追逐多少人為的刺激與快樂,不求轟轟烈烈的刺激感受,倒是喜歡沉靜的修養身心。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有論者提出, 「道家『無為』理論,其基點在於強調人不應當刻意追求,甚至連想都不要想,而應當讓一切都隨順自然。這在老子早期的理論中稱為『無以為』。老子後期的哲學思想適應了社會形勢需要,於『無為』理論中加上了積極進取的內容,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將隨順自然的命題加以改變,變為隨心所欲,無所不為。」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看到【老子】的解讀,前後僅僅一句話,就自相矛盾,非常不可思議。可是,三位專家都沒有解釋為什麼。或者他們認為老子的語言就是有點「不著調」?同樣,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無為」、「無言」,他們也沒有解釋。也不懂得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老子還揭示了一個真理:即人與外界相應的行為,是來源於真知,而不是左思右想,反覆地斟酌和顧慮。揭示人的覺性存在,並且靠自己的覺性,能夠更好地應對一切,這才是老子提出「無為」的真實用意。他想告訴我們,人靠大腦來做決策、來行動絕不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很糟糕的方式,因為我們在用大腦思考時,總是會被許多概念束縛住。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這正是"無為"的第一個方面:效仿"無"影響和改變萬物,做到"利物不爭"。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但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追求入世,在人生的舞臺上積極進取,創造一番事業,而老子追求無為,認為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的,你不要妄圖用世俗的、功利的行為,去打擾它,即使打擾了也沒有用,因為大道自然。所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這個無為不是消極的什麼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亂作為,不要胡作非為。
  • 從水的特性看老子無為概念的含義
    老子的觀點在於,天下之所不能長治久安,不能夠永久的太平清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帝王君主不能做到功而不居,利而不爭。天下治亂交替現象的根據就在這裡。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功而不居,利而不爭。水就具有這樣的德行。這無為的德行要求統治者,不是不去打天下,不是不去為人民謀幸福,而是一定要去打天下並為人民謀幸福。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老子認為,統治者如果能夠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那麼人民就會因為受到盛德的感化,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道,既生活富裕又淳樸善良。本章以「以正治國」開頭,「正」指的是清正無為,這也是老子的治國方略。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有機會接近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