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論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內容十分豐富,其一是主張順應自然。他認為,道的存在狀態是靜止的,無為是道的根本法則,是道的最高的德性——玄德的重要內容。什麼叫「無為?」老子說:「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這句話可以概括「無為」的內涵。「輔萬物之自然」即順應萬事萬物本來的情形;「莫敢為」則是要求人們消除個人慾望,不對這種狀況進行過多的幹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指是就是萬物原來的狀態,「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無為」指的是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為、無欲望,這樣才能順其自然。正因為道是無為的,所以萬物才得以自然地生長,也就是相信自然規律能推動自然界的正常發展。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民心。後人將「無為而治」看作是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即為他心目中的聖人——理想中的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老子說,只有在上者清靜無為,不擾亂下民,老百姓自然就能安定,不作亂子,歸於素樸純真,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即無為而無不為。相信減輕壓迫剝削老百姓才能更好地生產、生活,社會才能安定。老子的「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一種治國方案,它不僅反對法家的變法革新,對儒家、墨家提出的治國主張也一概反對,他們認為:法家推崇法制,儒家提倡禮治仁政,墨家主張尚賢政治,都是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為政治。這種人為政治使老百姓從純樸狀態變成了狡詐之民,無為政治才能使人民返古還樸,才能天下無事。
究竟如何評價老子的「無為」論呢?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主張不妄為,不亂為,順應自然、尊重規律。他提出「為無為」的主張,就是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努力。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就順應時代潮流,順應社會規律,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有為」的境界和效果。其次,他主張,要以忘我與淡泊寧靜的態度去對待世間萬事萬物。積極地忍耐,要有堅毅不拔的精神,保持寬容和諧的人生態度。不帶個人偏見,去對待社會發展和自然規律,找出順應的方法,融入自然與社會之中。它要求人們努力做到清心寡欲,自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知止知足便是不存希望,當然也就沒有失望可言,避免患得患失的煩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足者長樂」。
「無為」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是道家核心思想,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悟人生。佛家的「緣起性空」思想與「無為」是相通的,「空」與「無」的內涵是一樣的;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以道德倫理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絕不是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更不是完全的放手,沒有了向心力,宇宙將會大亂。老子提出以「無為」的方式來治國,是鼓勵管理者清醒地認識世界潮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知國所需,知民所望,而後制定相應的措施,身體力行,正己正人。治國如治水,重在疏導,不能堵截。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藝術。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更多說文·解字,國學文化交流
可以關注公眾微信號:國學堂之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