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無為」?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基於此,本文論老子之「無為」主要論「無為」之主體,並從「無為」之主體的維度論「無為」的三種具體涵義。
一
我們知道,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是最高的範疇,乃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創造者、決定者。老子說: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老子·51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16章》),即是謂道不僅「生」天地萬物和人類,而且還「養」天地萬物和人類,使天地萬物和人類得以健康的發育成長,並且,還讓天地萬物和人類最後以「死」的方式回歸於道。這表明,道規定天地萬物和人類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道之於天地萬物和人類是無所不為也即「無不為」的。
但是,道對於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無不為」,在天地萬物和人類看來則是「無為」。因為道物(天地萬物和人類)一致,道之「為」並不是對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本性的改變,更不是對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本性的摧殘,道之「為」是順應天地萬物和人類的自然本性而為,符合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天地萬物和人類因此並不把道看作外在於己的主宰者,並沒有感受到道的「壓迫」和「強制」,甚至也沒有感受到道的存在,反而「自得其樂」,覺得自己是自主自由的。於是,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賦予道以「無為」與「無不為」兩種看似矛盾的特徵。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道是「無為」的發動者,道是「無為」的主體。關於道之「無為」的具體涵義,老子有明確的交待: 「(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10章》、《老子·51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老子·34章》)。這是說,道之「無為」主要指道不佔有、不主宰其所生養的天地萬物和人類,在天地萬物和人類面前不逞能。
二
聖人在老子的視界中是得道者、道的化身,因之具有道的「無為」特徵。老子說: 「聖人無為」(《老子·64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點明聖人像道那樣擁有「無為」的特徵。這表明,聖人也是「無為」者、「無為」的主體。
關於聖人「無為」的具體涵義,老子假借聖人的名義予以表達: 「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57章》),解聖人之「無為」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這裡,也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聖人還是理想的統治者,包括內聖與外王兩個方面;老子的聖人不是侯王,侯王只是社會現實中的統治者,未必得道。
以上所引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還透露了聖人「無為」的原因: 聖人對民的要求或者說統治民的目標是民之「化」(化育)、「正」(端正)、「富」(富足)、「樸」(純樸),而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按其本性,不但主動追求「化」、「正」、「富」、「樸」,而且有能力做到「化」、「正」、「富」、「樸」,不需要聖人的強力有為。這樣,聖人「無為」而「功成事遂」(《老子·17章》),百姓則謂「我自然」(《老子·17章》),彼此皆大歡喜。
正因為如此,老子才又將聖人的「無為」說成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64章》),一方面順乎萬物之自然本性,輔助其成長發育,另一方面不敢破壞萬物之自然本性而代之以自己的主觀意志。
三
聖人是得道者,得道之前,僅是「為道」者,也即求道者,而非聖人。老子認為「為道」者也「無為」。這樣,「為道」者也是「無為」者、「無為」的主體。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48章》)。
這是說,「為學」與「為道」雖然都需要「學」,可是,「為學」者所學為形下的知識,主要是禮樂文化之類,其學習的方式是「有為」,而且,只有致力於「有為」,刻苦勤奮,才能獲得關於禮樂文化的知識,而「為道」則不同,「為道」者所學為形上之道,道乃天地萬物和人類之本原,其學習的方式是減損「有為」,直至「無為」,而且,只有極力減損「有為」,才能做到「無為」,從而最終得道。這裡,「為道」者「學不學」(《老子·64章》),以「不學」為「學」,其「無為」實質上即是「不學」。
為什麼「為道」者學習道、追求道必須要「無為」,老子雖沒有明說,還是可以理解的: 道的特徵是「無為」,能夠做到「無為」、達到「無為」的狀態,具有道的特徵,也就意味著得到了「道」。
以上表明,「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的具體涵義也就不同,離開「無為」的主體,就無以把握「無為」的真諦;因道之「無為」,才有得道者(聖人)和「為道」者(求道者)的「無為」,「無為」始終與道相聯繫。
來源:中藝網 作者:陸建華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