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2021-02-19 武漢長春觀

  何謂「無為」?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老子·37章》)的表述已明確告訴我們「無為」的反面是「無不為」,「無為」即「不為」,別無他意,更無特別的深意。相比之下,學界關於「無為」的種種解讀,多是借老子之「無為」表達自己的「無為」,已離開老子「無為」的本意。與何謂「無為」緊密相關的是誰之「無為」,也即「無為」者、「無為」的主體。「無為」者、「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也即「不為」的具體涵義是不同的。基於此,本文論老子之「無為」主要論「無為」之主體,並從「無為」之主體的維度論「無為」的三種具體涵義。

  

  一

  我們知道,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是最高的範疇,乃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創造者、決定者。老子說: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老子·51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16章》),即是謂道不僅「生」天地萬物和人類,而且還「養」天地萬物和人類,使天地萬物和人類得以健康的發育成長,並且,還讓天地萬物和人類最後以「死」的方式回歸於道。這表明,道規定天地萬物和人類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道之於天地萬物和人類是無所不為也即「無不為」的。

  

  但是,道對於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無不為」,在天地萬物和人類看來則是「無為」。因為道物(天地萬物和人類)一致,道之「為」並不是對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本性的改變,更不是對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本性的摧殘,道之「為」是順應天地萬物和人類的自然本性而為,符合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天地萬物和人類因此並不把道看作外在於己的主宰者,並沒有感受到道的「壓迫」和「強制」,甚至也沒有感受到道的存在,反而「自得其樂」,覺得自己是自主自由的。於是,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賦予道以「無為」與「無不為」兩種看似矛盾的特徵。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道是「無為」的發動者,道是「無為」的主體。關於道之「無為」的具體涵義,老子有明確的交待: 「(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10章》、《老子·51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老子·34章》)。這是說,道之「無為」主要指道不佔有、不主宰其所生養的天地萬物和人類,在天地萬物和人類面前不逞能。

  

  二

  聖人在老子的視界中是得道者、道的化身,因之具有道的「無為」特徵。老子說: 「聖人無為」(《老子·64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點明聖人像道那樣擁有「無為」的特徵。這表明,聖人也是「無為」者、「無為」的主體。

  

  關於聖人「無為」的具體涵義,老子假借聖人的名義予以表達: 「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57章》),解聖人之「無為」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這裡,也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聖人還是理想的統治者,包括內聖與外王兩個方面;老子的聖人不是侯王,侯王只是社會現實中的統治者,未必得道。

  

  以上所引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還透露了聖人「無為」的原因: 聖人對民的要求或者說統治民的目標是民之「化」(化育)、「正」(端正)、「富」(富足)、「樸」(純樸),而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按其本性,不但主動追求「化」、「正」、「富」、「樸」,而且有能力做到「化」、「正」、「富」、「樸」,不需要聖人的強力有為。這樣,聖人「無為」而「功成事遂」(《老子·17章》),百姓則謂「我自然」(《老子·17章》),彼此皆大歡喜。

  

  正因為如此,老子才又將聖人的「無為」說成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64章》),一方面順乎萬物之自然本性,輔助其成長發育,另一方面不敢破壞萬物之自然本性而代之以自己的主觀意志。

  

  三

 

  聖人是得道者,得道之前,僅是「為道」者,也即求道者,而非聖人。老子認為「為道」者也「無為」。這樣,「為道」者也是「無為」者、「無為」的主體。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48章》)。

  

  這是說,「為學」與「為道」雖然都需要「學」,可是,「為學」者所學為形下的知識,主要是禮樂文化之類,其學習的方式是「有為」,而且,只有致力於「有為」,刻苦勤奮,才能獲得關於禮樂文化的知識,而「為道」則不同,「為道」者所學為形上之道,道乃天地萬物和人類之本原,其學習的方式是減損「有為」,直至「無為」,而且,只有極力減損「有為」,才能做到「無為」,從而最終得道。這裡,「為道」者「學不學」(《老子·64章》),以「不學」為「學」,其「無為」實質上即是「不學」。

  

  為什麼「為道」者學習道、追求道必須要「無為」,老子雖沒有明說,還是可以理解的: 道的特徵是「無為」,能夠做到「無為」、達到「無為」的狀態,具有道的特徵,也就意味著得到了「道」。

  

  以上表明,「無為」的主體不同,「無為」的具體涵義也就不同,離開「無為」的主體,就無以把握「無為」的真諦;因道之「無為」,才有得道者(聖人)和「為道」者(求道者)的「無為」,「無為」始終與道相聯繫。

來源:中藝網 作者:陸建華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
  • 道家老子的處世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的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無為」是道家思想的經典理論,「無為」所指向的結果是「無不為」,這是道家老子觀察世界而得出的結論。「無為」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自然層面來說,「無為」是大自然的特性,大自然是不偏私的,因為不偏私,所以就沒有所謂「有為」一說;其次,從人生層面來說,「無為」是一種處世智慧,即懂得知足,懂得制衡自身的物慾。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美國前總統裡根、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中國的馬雲等,都讚賞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 老子:無為治國
  • 老子的無為: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我是朱賢敏,老子講「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道的本性,正是它構成了老子價值觀的核心。今天要講的就是無為的價值。「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範疇,它原指大自然本身的存在和變動,這種存在和變動是自然而然的。
  •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而且,內家拳一向強調「後發制人」,也是「無為」、「無招」的一種體現:強調必須根據對方的行為和攻擊做出反應,而不是「有我」,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行動。這種後發制人,其實是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的表現。我理解為是用武術來理解老子「道」的思想。一個「無招」使用起來就有如此大的威力,可以想像採用「無為」來治理國家,又是何等的高級智慧。它絕對不是「什麼都不做」那麼簡單愚蠢。所幸的是:中國古代,已經有統治者做到了真正的「無為」:漢初實行黃老的統治哲學,「無為而治」,成就漢唐盛世之境。漢武帝「威加海內」,靠的還是漢文帝「無為」打下的基礎。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老子無為哲學對人生的五大啟示!太深刻了!
    老子是中國哲學家中最具智慧的人,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都千裡迢迢地帶著大雁作為禮物,向老子學禮。老子倒是很看重這個好學的年輕人,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孔子系統掌握了老子傳授的周禮,最終也成為周禮的的大師。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哲學裡最具爭議性的思想是關於「為無為」,以及「無為無不為」的思想。01「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無為」,從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即什麼都不做。問題在於,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如何能達到「無不為」,即成就一切的目標呢?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必須注意的是,郭店楚簡《老子》乙本和甲本皆有與之相應的文字,確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其它文字亦與王弼本相同。」(同上文)這兩個說法顯然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如果是後者,那麼這些文本就沒有什麼根本區別了。實際上,他的第二種說法是錯誤的。竹簡本中根本就沒有世傳本第38章那段話。竹簡本沒有「無為而無以為」的說法,這也不能反映老子以及學派思想有何變化。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應該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盡善盡美的,老子站在當時的思想高峰,處於人類智慧的前沿,他的書籍和言論已經被古往今來絕大數人認可,許多人對他頂禮膜拜,對他歌功頌德,甚至將他視為東方的神教。
  • 老子智慧-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大概意思是:那些聖人,一直是用「無為」的方式做事,用「不言」的方式來教導。我每次寫《老子智慧》的文章,都有人指出我翻譯的意思不對,應該是如何如何的。他說得沒錯,因為真正的經典,是用來理解的,不是用來翻譯的,怎麼翻譯都不可能準確。對待經典的方法是,先找個「大家」解讀的書,看個大概意思,然後經常誦讀,如此就好。我認識一位研究老子很多年的顧老師,他一直在倡導誦讀《老子》。
  • 老子智慧-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參考譯文】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見,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智巧,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 如能無為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國家要常清靜不擾攘,至於政舉繁苛,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 無為,用老子來解釋老子,就是道德了!道是無為,無所不為才有德
    提起老子,其實人人都會想到一個詞語:無為,若要給無為下一個定義,個人認為,這個定義可以是這樣的。無為就是道德!比較麻煩一點,無為的定義,就要去理解道德。其實呢,一旦理解道德了,無為也就理解了。一個道有啥特徵呢,老子還是花了相當的功夫去談道的特徵,談道的特徵,就是在談「有」了。通過老子描述道的各個特徵去認知道。當然你要知道,老子只是描述了道的一些重要的特徵,但道的特徵並不是道。但道的特徵可以幫助你去理解「道」。對道來說。是不是一定會有一些特徵會比其它特徵更重要呢,如果有的話,個人認為是「反者之動」,反者之動這個特徵就比其實特徵更重要。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老子還揭示了一個真理:即人與外界相應的行為,是來源於真知,而不是左思右想,反覆地斟酌和顧慮。揭示人的覺性存在,並且靠自己的覺性,能夠更好地應對一切,這才是老子提出「無為」的真實用意。他想告訴我們,人靠大腦來做決策、來行動絕不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很糟糕的方式,因為我們在用大腦思考時,總是會被許多概念束縛住。
  • 探尋《老子》無為思想的精義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老子》是一首哲理詩,更為妥帖,如果你想像數理化的公式、定理那樣,給「無為」下個定義,我想,可以休矣,這畢竟是一種藝術性的語言,不是定理式的規範語言。無為,於是不想過多造次,不想蠢蠢欲動,於是歸於平靜,於是在日常尋常中,一步一趨,緩緩前進,積少成多,不做刻意而為的事情,也許這樣理解是遠遠不足的,詩意是遙遠的。無為,就少了些欲望,莫讓自己的欲望過於張狂,而是淡泊些,寡慾些,追求清靜自然。不願意追逐多少人為的刺激與快樂,不求轟轟烈烈的刺激感受,倒是喜歡沉靜的修養身心。
  • 從水的特性看老子無為概念的含義
    老子的觀點在於,天下之所不能長治久安,不能夠永久的太平清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帝王君主不能做到功而不居,利而不爭。天下治亂交替現象的根據就在這裡。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功而不居,利而不爭。水就具有這樣的德行。這無為的德行要求統治者,不是不去打天下,不是不去為人民謀幸福,而是一定要去打天下並為人民謀幸福。
  • 老子的商業智慧在實際中的應用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經典中,有一本原文字數隻不過洋洋五千字的書,卻被國外擁有最多譯文和讀者的書,這本書的書名叫《老子》。這是一部主要解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經書!道德經《老子》一書的作者是老聃,一位古代中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一書對中國歷史進程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它包含著複雜繁多的精神食糧。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經》核心思想概括起來就六個字:無為而無不為。你只需要記住「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懂老子的人,其他的諸如「順其自然、上善若水、為道日損」等等這些真理都是用來闡述和揭示「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也就是說,你只要明白了這幾個字,無論是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