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為道日損

2021-03-01 鬼腳七

導讀:這篇文章可能不那麼好懂,不過多看兩遍就好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

【參考譯文】

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見,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智巧,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 如能無為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國家要常清靜不擾攘,至於政舉繁苛,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參考譯文來自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常識、學習經驗、學習教訓,越學越多,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所以老子說,求學日益。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 但如果想要求道,就要逐漸減少。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求道?

如果把求道當成一個次第過程,那麼這裡講求道,就是增長智慧,明白萬事萬物的規律。大千世界很複雜,老子說:

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

如果明白了外事萬物的規律,自然就明白了道。通俗的說,就是開悟。

有人說:開悟太神秘,離我太遙遠。其實不然,世界上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最神秘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每個人。如果真的有鬼,鬼不也是人死後的存在麼?如果有菩薩,菩薩不也是人修行修出來的麼?如果有天堂,天堂之主也是耶穌基督,他之前也是人。

開悟也是如此,沒有什麼神秘的。每個人都能開悟,只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就像佛陀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佛陀也就是開悟了的人。如果還不明白,就把開悟當成開竅。試想一下,有的人擅長跑步,有的人擅長演講,有的人擅長畫畫,有的人擅長寫文章…….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所謂的開竅,所謂的天賦,不過都是部分開悟而已。

第二個問題是:為道日損,損的是什麼?

這是我要重點解讀的問題。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除了增長知識以外,還會增長很多欲望。小孩剛出生,唯一的欲望生存,就是吃,不吃就會餓死。還不讓別人抱,因為沒有安全感;後來長大一點,就有佔有欲望,會吃醋,自己的父母不能抱別的小孩,還會有自己的玩具不讓別人碰,自己的衣服不讓別人穿。再長大,就是對於名利的追逐,對於異性的渴望,這些都是欲望。

對於成人來說,有四大欲望:財富、權力、美色、名譽。這四種欲望不用解釋,對男人女人都是如此。

為道日損,需要逐漸減少的,就是這些欲望。欲望越少,智慧越多,欲望越少,越接近於道。

接著說學習。 我們小時候學加減乘除,乘法口訣,學了很多東西,從小學到大學,教材有上數百本,不可謂不多。現在我們看書,一開始一本書越看越厚,記錄了很多筆記,然後越看越薄,理解了很多知識,有些或許轉變成智慧。

人生一世未嘗不是如此,生活越來越複雜,從自己一個人,到朋友越來越多,談戀愛,結婚生子,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世俗規矩也越來越多……欲望也越來越多。我們一方面增加欲望,一方面又限定很多規則來限制欲望。

如果逐漸減少欲望,智慧就會越來越多。我們勸別人的時候,經常說要放下。也就是減少欲望。放下的越多,離道就越近。

有人說:我什麼都放下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

生活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放不放下,都沒有意義。因為生活就是一場經歷,沒有輸贏,也沒有目的。只是在這個經歷過程中,有的人是清醒的,有的人是迷糊的,有的人是有時清醒有時迷糊的。

什麼都放下來,我們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了? 是的,如果所有欲望都放下了,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了。這就是無為。

雖然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但事情還是在發生,我們什麼都在做,而且所有事情都能做成。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不懂。不懂沒關係,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個弟子問得道的師父:師父,你得道之前是什麼樣的?
師父說:做飯,砍柴。 弟子問:得道以後呢?
師父說:做飯是做飯,砍柴是砍柴。

這個故事以前我總不明白,後來終於明白了。這裡有幾層意思:

首先,得道之前,師父為了生計,要砍柴,做飯。得道以後,這些都變成了規律,該做飯做飯,該砍柴砍柴。
其次,得道之前,做飯時要想著砍柴,砍柴時要想著做飯,得道以後,都是在當下。
最後,得道之前,是我在做飯,是我在砍柴。得道以後,做飯是做飯,砍柴是砍柴。沒有我,都是自然在發生的。

沒有我,做飯和砍柴怎麼能發生? 沒有我,沒有主體了麼?有主體,大自然就是主體。 這就是規律。

我們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也必定遵從大自然的規律。餓了就要吃飯,要吃飯就要做飯,要做飯就要燒柴,要燒柴就要砍柴。我們不做,總有人要做。 如果把大自然想像成為一個人的身體,我們每個人都是身體的某個細胞,後背癢了,要用手撓一撓,眼睛累了,要睡一覺。身上有個傷口,會慢慢自動癒合。如果不能癒合,那一定是身體某個機能出現問題,就是病了。都是一個道理。

有一天遇到一個朋友,她說了一句話,讓我想了很久,她說:

我也很忙,有時候我就在想,我看老天爺怎麼玩。

老天爺怎麼玩?老天爺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道。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個顆粒,大自然想怎麼玩,大自然需要我們怎麼玩,我們就陪她怎麼玩。大自然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無為而無不為。我們不為,而是大自然在「為」。

理解了這些,對我們有有什麼用? 老子說:

取天下常以無事。

治理國家,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做,我們日常生活更是如此。 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說的再形象一點,我們就是大自然的一枚棋子。但這枚棋子,如果清醒了,就有自己的意識。絕大部分人都是不清醒的,用佛陀的話講,就是沒有覺醒的。真正覺醒了的人,就成佛了。

生活中那麼多煩惱,無論發生在哪裡,我們都可以清醒的看著它,需要我們解決,我們就去解決,需要我們去完成,我們就去完成,需要我們看著,我們就看著。 遇到了傷心的事,需要我們痛苦,我們就痛苦一下;遇到興奮的事,需要我們開心,我們就開心一次;遇到了競爭對手,需要我們去戰鬥,我們就去戰鬥;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需要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就伸出援手。

所以,無為的人,生活還是會豐富多彩,生活仍然有這麼多酸甜苦辣,我們身在其中,但我們又在旁觀。所以老子又說: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所有的事情,已經不是我們在做,而是自然在發生,因為我們的參與也是自然發生的一部分。

達到這個境界,好玩麼?我們會發現,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遊戲場,我們是參與者,還是旁觀者。看老天爺怎麼玩,多好玩啊!

怎麼達到這個境界? 老子也告訴我們了:

為道日損。

【7哥閒談】

這幾天我在三亞,陪家人休假。明天就回杭州了。前幾天沒有發文章,今天讓家人自己出去玩,我在家寫文章,希望能回饋一下大家。

三亞的天氣真的很好,風景也很好,難怪那麼多人喜歡跑到三亞來度假。

我這幾天還在看一本玄幻小說..唉,玄幻小說一開始看,就很耗時間。真有點自己寫一部盪氣迴腸的玄幻小說衝動.

好了,明天我就回杭州,接下來要進入正常工作了。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我猜你也喜歡下面其他的文章:

325--老子智慧-無善意無惡

303--老子智慧-天長地久

316--老子智慧-平衡的魅力

250--老子智慧-道可道非常道

258--老子智慧-寵為下

在微信號「taobaoguijiaoqi」後臺回復編號,就能查看文章,例如回復258,就能查看《老子智慧-寵為下》

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查看今天的鬼友說《為了愛情的鬼友說》

相關焦點

  • 諸子丨郭振香: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思辨理路探析
    本文立足於老子哲學整體架構的視角,在辨別「為道」文本涵義的基礎上,對「損」的對象、「損」的方式及其內在原因以及「損」的邏輯指向與現實意義等進行分析,旨在完整地展現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思辨理路。 在老子哲學中,「日損」是就「為道」而言的,因此,要推究老子「日損」的對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為道」的具體涵義。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 從老子的「天道觀」闡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具體含義。
    什麼是「道」?就是對這個問題的逐步回答,把一個大而籠統的問題升華為哲學,既老子的「天道觀」。「道」是老子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他是非常困難的、勉強得不得已把某些先天地生的、無狀之狀的、無物之象的、大到太極的又小到無極的那個東西稱之為「道」的。它有以下特點:無為無意志、混沌自然、循環往復、看不到摸不著、是宇宙一切的「宗」。
  •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麼含義
    此文觸目之處,是將《老子》的話理解為:學問做得越多,道術就越受損害。這真是異乎我之所聞。       這八個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文脈來看,老子並不以「為道日損」為壞事,而是認為這正是趨向道的途徑。與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逕庭。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投稿郵箱:13870090001@sina.cn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①益:作「增加」講。②損:作「減少」講。③取:這裡我「管理」的意思。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
  • 《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原來是這個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事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01、緣何「為學」老子在本章講的為學,並不是包括所有的學問,尤其不包括他所講的「道」。在《道德經》的全章中,都是以道為核心去展開的,在老子的眼中,「道」是凌駕於萬物之上。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國學,重在義理。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與為道,缺一不可(資料圖 圖源網絡)《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為學與為道,從量變的角度來講,走的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線,一個日益,一個日損。對為學而言,我們都很清楚,從小學就開始求學,一路初中、高中、大學等等,工作後也需要不斷學習。日益,積累的是知識、信息、經驗、見解。對為道而言,我們應該明白,對影響我們悟道的東西,要一點一點地去除,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境界。日損,減少的是情緒、欲望、偏見、妄念。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適時把自己「歸零」
    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 《道德經》中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怎麼理解?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知要不斷地增加,求道卻要不斷地減少,越來越少,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求道不同於求學,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識,而是減去內在的欲望思慮。最後達到無所分別,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才可以隨風而行,自然而為。《道德經》第一章有言:「無名天地之始」。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第二層「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譯文:人類的發展規律(人之道)就不一樣了(則不然)要遵守天之道,改正(損)缺點(不足)來保證(以奉)天地運行的發展(有餘)使大自然和人類都充滿勃勃的生機,天地之間上下流暢,陰陽結合更能人富天豐。因此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歸零: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
    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含義是什麼,你贊同這句話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做事不要太滿,不要太過,有抑制人過多之欲的意思。這句話出自老子,很經典,我認可這句話。同時,這句話還有後半段,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結合老子所處的年代,這後半句大抵是在批判當時為上者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行為是有逆「天道」的。1、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揭示的自然規律首先,我們來看看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揭示的自然規律。
  • 哲學家王東嶽:我把老子的思想總結為兩組詞彙
    哲學家王東嶽:老子在這個方面有很多表述,我把它(老子的思想)總結成只講老子的兩組詞彙,第一叫棄智絕學,第二叫見素抱樸。所謂棄智就是把文明人所能調動的智慧都拋棄掉;所謂絕學,就是把文明人所能做的文化學問全部摒絕。什麼叫見素抱樸?
  • 《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實修智道】  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驚奇發現《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帶給您智慧人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做完事,如雁過長空,心無芥蒂,不落絲毫痕跡,看似無為實際是有為。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則,而不是空話連篇,或者做點事就開始大事張揚,這樣教化別人,才會讓人信服,尤其現在教育孩子,家長更應該遵守這個原則。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老子智慧:什麼是無為?
    老子說: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老子·51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老子·16章》),即是謂道不僅「生」天地萬物和人類,而且還「養」天地萬物和人類,使天地萬物和人類得以健康的發育成長,並且,還讓天地萬物和人類最後以「死」的方式回歸於道。這表明,道規定天地萬物和人類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道之於天地萬物和人類是無所不為也即「無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