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智道】
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驚奇發現《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孫中山也曾說:「中國古代老子的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可見老子思想日久彌新,影響深遠。
本文探討老子關於損益的思維,在人生中如何把控損與益這對矛盾和相反的邏輯?
損是減少、下降、精進、虧損;益是增加、上升、廣積、盈滿。損益既是矛盾,又是相生相隨的。損益思維就是要求人們把握事物發展的特性與邏輯,在人生處事中善用正確的損與益之道,做到人生的自我平衡而達到最佳狀態與效果。
其原理出自《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思譯為:學習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求道之人慾念一日比一日減少,減了再減,意識達到清淨,這就達到入道的無為境界,它凝聚著無所不能的大智慧。贏得天下往往是用處無之道,如果釆用有之道,就不足以贏得天下。
老子的損益思維告知我們的邏輯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說,人生有限,知識無限,做學問和掌握知識,要時時學習,甚至終生學習才受益。為此,凡人生要學習或當作鍛鍊的事情,要多嘗試多磨練;但追求事業和人生成功,要精進要得道,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目標方向,精準執行。因為欲望無止境,人生卻有涯。所以有些人,一旦在事業或仕途上有所成就,便欲望膨脹,受過多的誘惑,甚至盲目鋪開自身道與行都不及之事,受損、失敗是必然的。人生的追求要取捨,要精選,才容易得道大成。故為道不損人生必受損!
從益處,做加法,人們還是比較好把握的。但從損處,做減法,往往不是那麼輕易拿捻。
比如,我們日常的交流說話,其實頂講究損益思維的。說話要得道,不要為說話而說話,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嗎?說話不對路,言多必失,大至破場、惹是非口舌,小至落得個沒心沒肺說話不過腦的悔。我們的獵頭顧問,說話的水平與業績成正比。業績好的顧問都掌握一個要領:說服人選的理由要充分,把握客戶需求的問話要精準引導。可見,說話得道了有藝術,會變成生產力和強大的影響力。
領導要得道,也非常需要損益思維。要做好領導,責任要多擔當、敢於擔當,團隊才會更多的擁護;權力要少攬,多授權,敢下放,團隊才能有更好的發揮。對下屬要多鼓勵,多指導才會進步;少批評,不責怪才會讓人自愧和樂於接受。本人曾到訪一個有200多人的生產型企業的MBA同學的公司,同學說自己管得很累,管理人員都不太自覺主動,自己不參與,經常得不到理想結果。這個結局,我們發現其緣由在於:管理部門沒有形成明晰的組織結構和部門分工,幾十個管理人員都集中在一個大的厂部,每人都是小分隊,每天都等著老闆安排工作和向老闆匯報工作。可憐的同學這麼哥們的大家長作風和超級大管理幅度,若精力不足,真的吃不消呀!分權、授權要組織化和職能固定化,才能形成與公司價值實現的匹配能力;形成部門之間相互協作與制衡,才能讓公司的管理能力持續成長。
因此,做管理是學問,要足夠專業;做領導是藝術,要講損得道,不一定什麼都要懂,但要善用他人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故按損益思維的邏輯,優秀領導,議事貴在聽取眾人意見和看法;謀事要清醒,少衝動;決斷則獨立果斷且擔當;執行則分權支持而不插足幹預;結果須監控,利益和榮譽要啥得分享。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正因為萬物或因減損反而獲得增加,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人生就是這樣,滿招損 ,謙受益;虛呈實相,實要虛求。這便是損益思維的自然平衡法則,把握好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自然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