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2021-02-14 智道玄女

【實修智道】

  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驚奇發現《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孫中山也曾說:「中國古代老子的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可見老子思想日久彌新,影響深遠。

  本文探討老子關於損益的思維,在人生中如何把控損與益這對矛盾和相反的邏輯?

  損是減少、下降、精進、虧損;益是增加、上升、廣積、盈滿。損益既是矛盾,又是相生相隨的。損益思維就是要求人們把握事物發展的特性與邏輯,在人生處事中善用正確的損與益之道,做到人生的自我平衡而達到最佳狀態與效果。


  其原理出自《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思譯為:學習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長,求道之人慾念一日比一日減少,減了再減,意識達到清淨,這就達到入道的無為境界,它凝聚著無所不能的大智慧。贏得天下往往是用處無之道,如果釆用有之道,就不足以贏得天下。 

  老子的損益思維告知我們的邏輯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說,人生有限,知識無限,做學問和掌握知識,要時時學習,甚至終生學習才受益。為此,凡人生要學習或當作鍛鍊的事情,要多嘗試多磨練;但追求事業和人生成功,要精進要得道,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目標方向,精準執行。因為欲望無止境,人生卻有涯。所以有些人,一旦在事業或仕途上有所成就,便欲望膨脹,受過多的誘惑,甚至盲目鋪開自身道與行都不及之事,受損、失敗是必然的。人生的追求要取捨,要精選,才容易得道大成。故為道不損人生必受損!

  從益處,做加法,人們還是比較好把握的。但從損處,做減法,往往不是那麼輕易拿捻。

  比如,我們日常的交流說話,其實頂講究損益思維的。說話要得道,不要為說話而說話,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嗎?說話不對路,言多必失,大至破場、惹是非口舌,小至落得個沒心沒肺說話不過腦的悔。我們的獵頭顧問,說話的水平與業績成正比。業績好的顧問都掌握一個要領:說服人選的理由要充分,把握客戶需求的問話要精準引導。可見,說話得道了有藝術,會變成生產力和強大的影響力。

  領導要得道,也非常需要損益思維。要做好領導,責任要多擔當、敢於擔當,團隊才會更多的擁護;權力要少攬,多授權,敢下放,團隊才能有更好的發揮。對下屬要多鼓勵,多指導才會進步;少批評,不責怪才會讓人自愧和樂於接受。本人曾到訪一個有200多人的生產型企業的MBA同學的公司,同學說自己管得很累,管理人員都不太自覺主動,自己不參與,經常得不到理想結果。這個結局,我們發現其緣由在於:管理部門沒有形成明晰的組織結構和部門分工,幾十個管理人員都集中在一個大的厂部,每人都是小分隊,每天都等著老闆安排工作和向老闆匯報工作。可憐的同學這麼哥們的大家長作風和超級大管理幅度,若精力不足,真的吃不消呀!分權、授權要組織化和職能固定化,才能形成與公司價值實現的匹配能力;形成部門之間相互協作與制衡,才能讓公司的管理能力持續成長。

  因此,做管理是學問,要足夠專業;做領導是藝術,要講損得道,不一定什麼都要懂,但要善用他人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故按損益思維的邏輯,優秀領導,議事貴在聽取眾人意見和看法;謀事要清醒,少衝動;決斷則獨立果斷且擔當;執行則分權支持而不插足幹預;結果須監控,利益和榮譽要啥得分享。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正因為萬物或因減損反而獲得增加,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人生就是這樣,滿招損 ,謙受益;虛呈實相,實要虛求。這便是損益思維的自然平衡法則,把握好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自然就美好!

 

 

相關焦點

  • 老子所言不「虛」——道衝,而用之又弗盈也
    老子的本意是:道像浪搖和水往上湧的感覺,雖然向上湧,但又永遠不會盈滿。為什麼我們敢找到一個解釋就把過往兩千五百年來的解讀都推翻了,其實並非出自這一個字的解釋,而是給予整個老子的思想體系。比如,如果「道衝」是「道虛」,「而用之又弗盈也」,那麼「道虛」就是「道之用」了,然而我們都知道,老子明確說過,「反也者,道之動;弱也者,道之用(第41章)」。
  • 《老子》若水思維及其處變之道
    美國前總統裡根把《道德經》奉為至寶,曾在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宣講他的治國方略。
  • 思考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起點,老子曾把自然的含義,當作道的本性
    提到老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老子的思想觀點。西方的歷史延續表現為時代的轉折,與之不同的是,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的延續,只是表現為一個朝代被另一個朝代所取代,然而這僅僅是家族式統治權的變換罷了,思想並沒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悅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藉助可言的物,詮釋道的意義
    《道德經》在第一章便指出「可道」之道與「常道」、「可名」之名與「常名」的區別。在老子看來,給予所描述的事物一名稱,實際上是對這個事物進行了限制、損害了其完整性,對事物的理解不應僅僅限於事物的名稱扣「可道之道」,更應理解隱含於「可道」名後的「常道」的意義。老子的這理念與符號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對生命的珍視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懷。《老子》第25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並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子的養心之道
    其實不管是廣播還是寫文章就是傳道的,並不是道的代表和化身,他們也有不知道的東西。因此,對郭老師的真正尊重,不是恭敬和恭維,更不是在老師的羽翼下尋求健康保護,而是更早的重視起養生概念,努力超過自己的老師,讓自己以及身邊人的健康都能受益。
  • 《道德經》只用18個字,告訴你什麼才是「平衡之道」!
    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會追求平衡這個狀態,大到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團隊、一些財務有問題的集團企業,小到夫妻之間,其實都在追求這個狀態。企業和團隊無非是在財務和人才儲備上追求平衡,夫妻之間是在話語權和待遇上追求平衡。那到底什麼才是平衡之道呢?
  • 諸子丨郭振香: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思辨理路探析
    就老子哲學之宗旨而言,老子致力於探尋宇宙、社會與人生的長久之道,通過對天地的觀解,他總結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七章》)天地因為不為自己營謀,所以能夠長久。在社會管理方面,老子指出:「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則無敗,無執則無失。」(《老子·二十九章》)聖人以「無為」「無執」的方式治理天下,才會成功。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3、接下來,老子借這句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何謂」,是「為什麼要說」。「寵之為下」,不是說寵不重要,居於下。而是說「當寵來臨時」,「寵」是上對下的施捨,因此叫「寵之為下」。
  • 老子告訴尹喜:人生就是一道程序,玩家的結局是由系統決定的
    尹喜問道老子曰:先生說「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除了道大、天大、地大,在整個大地之上,人便是主宰,為何還要降尊紆貴,處弱守柔,自以為小呢?老子道:大與小,「同出而異名」,只是相對而言,「四大」之中,只有「道」是絕對的,其餘都是相對的。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就不用多介紹了吧,敢說中國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道德經》受全球人民的推崇有多高呢?全世界總印刷量僅次於聖經,據說在德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道德經。除了簡單易懂的成語外,有一句非常深奧且富有玄機的話,也讓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知道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道生一這句話意思即為:大道化生出宇宙萬物的本源。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南宮敬叔聽罷,便準備車馬,共赴老聃之所。老子見到孔子從千裡之外殷勤而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積極求索,是否得道了?」孔子答道:「學生致力求道20餘年,至今未見大道。願請先生指點迷津。」老子說道:「假如道有其形質,可以觸摸,可以送人,那麼大家就會爭相將道送給君王邀功了。如果大道可以用語言說清楚,那麼人人都會將道說給自己的親人聽了。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 老子所講的道真實存在嗎?老子為什麼宣稱道是實在?
    老子教導我們說,在可經驗的萬事萬物之外,存在一個實體,它虛無空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它生養可經驗的萬事萬物,是萬物之母。這個實體,老子命名為道。老子講有道存在,不等於自然界果真存在這樣一種事物。
  • 老子之道:凡事用心,一心一意,百事可成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變不離其宗,「一」代表萬物之根源,古人修行曰「守一」,即守住根本之道。老子之道,在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中,同樣適用:凡事用心,一心一意,百事可成。1、凡事用心,則無難事。事情的難易,是相對的,在於我們的用心。如果你無心做一件事,再簡單的事情,也會變難。
  • 什麼是道?老子為什麼假設道存在?
    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歡迎大家關注交流!子思想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客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老子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唯一傳世的著作就是《道德經》,所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就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道德經》這一著作的內容。經文擺在那裡,老子思想藉經文以傳播,所以老子思想就是一個客觀的東西。
  • 繼續分享,哈佛哲學課整理筆記之老子的「道」!
    國外是如何看待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尤其是美國的頂尖學府哈佛大學裡的教授是如何詮釋中國的道家哲學的?想知道的話,就跟隨哲學詩畫一起了解吧!老子的以柔克剛之道想像你正在徒步穿越一座森林。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應該像森林裡的橡樹一樣堅強而有力,為了實現我們的理想,我們不得不讓自己變得更有說服力,基至強迫他人服從我們的意志。但是,在《道德經》裡,有另一種施加影響力的秘訣。這種影響力源於對弱點中蘊含的能量的欣賞,並且將世界看作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 為何說老子的「道」不是玄學?它對我們人生的幫助大到你想不到
    這可以先從《道德經》裡的第4章說起:「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句話的意思是:「『道』看似無用,但它的作用卻是無限的。『道』的源頭是非常深遠的,它就像是萬物的祖宗一樣。『道』是看不見的、貌似不存在,但實際上確實存在的。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