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若水思維及其處變之道

2021-03-02 智道玄女

    美國前總統裡根把《道德經》奉為至寶,曾在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宣講他的治國方略。馬雲深諳道的思想,並運用於阿里巴巴經營,與李連杰成立太極禪國際文化公司,傳播太極文化。丁磊2005年開始到處向人推薦學習《道德經》,他特別喜歡老子的「上善若水」。可見老子智慧,深遠影響著世界政商高人。
    本文繼續以實修論道的姿態,解讀老子的若水思維及其處變之道。
    水是得自然之道的最佳實相,佔地球表面積的2/3,還滲透於大地和天空。在易道中,水為坎,居低為善,主智,主財。若水思維就是要學習水的性格和智慧,利他利萬物,非常善於把握時機,處變不驚,化害為利,包容博大,不爭善勝。
    其原理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其意思是: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水善的表現形式是: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甘居眾人之所唾棄,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起居善於選擇吉地,心態善於深藏和融入平靜,交流善於把握仁愛,言語善於表達誠信,政見善於治理國家,處事善於發揮能量,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惟有像水這樣不爭,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現在「顛覆」成了網絡和萬眾創新的熱詞。深思,這詞帶來變革鬥志的同時,也易招惹反擊和重重阻力。創新本是造福社會,利益大眾,理應上善若水。記得有一個網際網路垂直招聘平臺,一開始就提出「走獵頭的路,讓獵頭無路可走!」這個不顛覆好像不舒服的理念。一下就引發眾多獵頭聯手反擊,他們很快便找到該平臺的軟肋,利用其平臺由各企業用人部門主管在線直招的特點(無形的曝露企業精兵於國門之外),反而把這個平臺變成獵頭顧問的網上COCO最便捷的陣地。而且,「老獵」們處變不驚,如水般的潛伏,稍無聲息的進行著。呵呵,大象再強大,也踏不死螞蟻啊!


    無獨有偶,最近本人正在參與智慧物流索道無人穿梭機貨運專線項目的創投方案,該項目構建智慧物流索道無人貨運穿梭機+倉儲及城市物流輕軌智能系統,實現準時、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貨運專線運輸;並在沿線布局智慧物流產業園和村村通物流+綜合服務體系。因其世界首創和前瞻性,榮獲2016中國交通運輸行業轉型升級創新大賽「最富前瞻創意獎」,並獲1億的天使投資。項目獲得許多權威機構及專家的認可和支持。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晏智傑院長公開信推薦,認為,項目將引發第四次產業革命,開拓萬億級產業,催生無數巨型科技公司。無疑,項目對地面公路運輸和車載物流的傳統模式是革命性的顛覆。
    但我們在申請項目立項和建設中,慢慢發現,有關部門審批時找不到標準,不好批,只能讓我們先試著幹。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項目材料描述不能有過激的顛覆之詞,否則,新事物,會嚇死寶寶的,怎好讓世人為你受怕和擔責呢!
    如此看來,顛覆只能用作自我警示,效果才比較好。如任正非經常發出華為的「冬天」、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類的警言。用顛覆來為變革創新作外部造勢,還真不夠大智慧和完全正能量,還需學會老子的若水思維,利眾利他多方共贏。因為,水利萬物,不爭而善勝!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獵頭職業,往往碰到很多職業人,只知人往高處去,而不知水往低處流的妙用和好處。所以,往往人們都想往大公司擠,而大公司的人一般不想到小公司去。其實,在大公司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平臺,人才濟濟,多數人沒有太多機會。而從標杆的大公司住小公司卻是順水行舟、得勢做勢的平臺。故,懂得妙用的職業人,先到大平臺鍍鍍金是不錯的。
    所以,若水思維,會讓高人把握「動善時」,低處才有更廣闊的空間和舉重若輕的發揮。畢竟人生的價值取決於你身手大顯的高度。

    君不見,至高的境界有:爐火需純青,行雲如水,處高山要有流水的心態才能覓知音。所以,做人要有若水思維,才有境界和智慧,處變不驚,得心應手。

 

相關焦點

  • 《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實修智道】  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驚奇發現《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0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翻譯講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0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老子所說的德,是對於人和人所處的這個社會而,屬於人之道, 即人世間的禍福興衰,成敗相互變化的規律。 如果說《道經》一書 是老子對於的天道自然的哲學思考和方法論,那麼《德經》就是老子的對於歷史高度的總結並賦予其政治指導的理論。這就可以解釋《老子》一書所其實是兩本書的問題,即《道經》與 《德經》。
  •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
    1.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他所說的「道」。聽著這是一句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老子也是「強為之名」,就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道」。因為,依靠我們人類的感官系統無法感知「道」,也就是說「道」無法看見,無法聽見,摸不到,當然更聞不倒,只有在「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況下才能隱隱約約體悟到。想想,讓你把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描述出來,確實很難。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485年,老子聃看到周朝衰敗乃自然之理,於是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四處雲遊,但早就被擅天文秘緯,修古之道術的尹喜通過觀測紫氣東來的氣象後知曉,於是尹喜在函谷關與老子相遇,並真誠地發出請求:「先生出關可以,但是得留下部著作」。
  • 道的七種譬喻——老子開給世俗人心的七付良藥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這是鄭說老子第15篇壹老子苦口婆心的想告訴世人什麼是道,可怎麼表達都不能精確的描述「道」的究竟,最後只能藉助一些模稜兩可的詞彙,如《道德經》十四章說的那樣,夷、希、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恍恍惚惚等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3、接下來,老子借這句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何謂」,是「為什麼要說」。「寵之為下」,不是說寵不重要,居於下。而是說「當寵來臨時」,「寵」是上對下的施捨,因此叫「寵之為下」。
  • 穀神不死|《老子——道的詩》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2、我們說過,老子喜歡拿天下的水來喻道。上次說天下的水都流到淵裡面去了,這次說,天下的水都來自同一個谷。上次講的是天下萬物的去處,「淵兮似萬物宗」,這次講的是天下萬物的來處,「是謂天地之根」。來處和去處,都是指的同一個地方,去處喻為淵,來處喻為谷。淵和谷都是特指的那淵和那谷。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在宏觀層面,宇宙有宇宙的大「道」,在微觀層面,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無「道」不成方圓。水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老子同樣對水之「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並用一個成語「上善若水」對其概括出來。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如何教育我們成為人上之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語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是在闡述道家哲學,做人如水,你高,我便就褪去,又曰,水乃萬物之源!。其實我們做人應該學習水的特點。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老子名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3、老子名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4、老子名言:上善若水。
  • 《道德經》的老子之道,何以影響上下數千年,東西幾萬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實際上是老子思想關於道的一個論綱。 其中,有與無相關於道的存在;觀相關於道的思想;不可道和不可名相關於道的言說。通過如此,老子標明了道與存在的關係、道與思想的關係、道與語言的關係。正是在這三重關係中,道將自身作為自身揭示出來。 老子首先揭示了道與存在的關係。
  • 上善若水,老子為何認為只有水,才是最接近道的
    老子清楚不能給道下定義。一旦下了定義,大家就會被文字誤導。但是他又必須要講道是什麼,因為他要讓大家知道什麼是道。所以他講了水。在《道德經》中,又這樣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文字幾乎就是描述道的,或者說是間接地描述了道。他認為水幾於道,這個幾,表示的是接近的意思。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抱感慨自己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心中也包含一絲無奈。另一方面,他又承認這個現實,理解這個現實,認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指出聖人基本上都是褐衣懷玉的。不難理解,老子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在第二十章的自白中,體現得更加充分。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第一章道及其有無雙玄
    只有首先確定這一宇宙全維萬事萬物萬化和全經的不變不動原點,才能應變全維有序、理律分明不錯不亂。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為則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為不可說」,這其中的界限不是為和說,而且是有以為與無以為。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經展開之本,也是觀證自然萬物運動和學經解義習道之本。所以,開經解義務必首重,否則全經無定則無定解而浮動,而惑之難徹,惑之不得正見生。
  • 第一章 道及其有無雙玄
    只有首先確定這一宇宙全維萬事萬物萬化和全經的不變不動原點,才能應變全維有序、理律分明不錯不亂。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為則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為不可說」,這其中的界限不是為和說,而且是有以為與無以為。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經展開之本,也是觀證自然萬物運動和學經解義習道之本。所以,開經解義務必首重,否則全經無定則無定解而浮動,而惑之難徹,惑之不得正見生。
  • 老子也會治國?看《道德經》中老子的國家治安之道
    《道德經》在我們後世看來是一部哲學著作,是老子關於道的一些看法總結合併而成的一本書。其實要回到真實情況下的春秋社會,這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處理國家政事。老子其實和孔子一樣,都想把自己的治國主張推銷到各個諸侯國,讓他們都採取自己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