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2020-12-14 問過藍天

「道德」一詞現代的語義是指一個人遵守社會和倫理規範的程度,是社會管理當中一項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它最初產生於老子的《道德經》。但《道德經》裡的「道「和」德」是分開的,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層的意義。在理解它更深層次的內涵就必須研究老子《道德經》這本書。

道家功夫劇昭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個字。而歷朝歷代對老子的研究和解讀,則有著千百萬言之多。老子是一位思想家,從唐朝開始就被稱之為道教開山鼻祖。所以研究道家之說,繞不過的這本只有五千他字的書。只是研究的人很多,最關鍵的是如何看這本書、如何定位老子這個人。並不在於他是唯心還是唯物的,真正的研究必須從他所處的時代來出發;這就意味著要揭示出老子哲學對於那個時代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說,只要能找到這一個定位,道家思想上的種種神秘,也就不足為奇、談不上神秘了。

道家太極劇照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是某種事物生命周期所經歷的發展、變化、運動等從生到死運行規律。

老子所說的德,是對於人和人所處的這個社會而,屬於人之道, 即人世間的禍福興衰,成敗相互變化的規律。 如果說《道經》一書 是老子對於的天道自然的哲學思考和方法論,那麼《德經》就是老子的對於歷史高度的總結並賦予其政治指導的理論。這就可以解釋《老子》一書所其實是兩本書的問題,即《道經》與 《德經》。

當代道觀

道更多的是指規則、秩序。故「道」引申有秩序、 周期、法則之義。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道」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老子認為,道可以歸結為兩點:(1)道者,變也。 變者,反也。他用這樣三個字概括道的內容: 一曰逝二曰遠三曰反。逝者有消逝之意,遠者有循遠之言。這些都是是指事物發展的變化。反者,物極必反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事物走向反面」的意思。

道家聖地

這也就是老子哲學最基本的原理。 實際上,老子關於道的其他一切命題,都或者是導向這個原理的前提,或者是由這個原理中引申出的結論。

老子認為,事物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積弱而變強,最後才達到頂盛,頂盛之後會不可避免的走向反面,最終消失。萬事萬物就是這樣生生不已、周而復始。這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運轉的規律,也就是所說的「道」。

道家境界

「尊道貴德」 這個說法,是《道德經》這本書裡最先提出來的:「道生之 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所說的「道生之」,指「道」生成萬物;其「德畜之」, 指「德」畜養萬物;「物形之」,指給萬物以物體的形態而存在;「器成之」,成就萬物,就是成就萬物特定的器用,也就是方法。老子認為,宇宙萬物,都包含「道一德一物一器」四個方面的內容。「器」為功能和有效用的主體,「物」為外在表現的形態。「德」為環境和內在能量。「道」為本源和最初。萬物的終極歸宿,萬物所產生的價值,就在於老子所說的這個「成器」,在於有效用。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其價值就在於「成器」,在於器的有用,也就是有用。

道家人物張三丰劇照

所謂的器用,說白了就是其實用性,是從物質形態發出來的。如果我們把萬物視為宇宙的物質產品,我們可以說,器用,是從物質產品發出來的。這個觀點套到企業管理中,就是管理企業領導懂了這樣的哲學,企業生產的物質產品只是工具,這些物質產品要實現的效用才是企業生產的目標,企業就是提供器用給消費者。企業的大小,在於有用性的大小。

我們可以用「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來探討講企業的管理。企業管理可以分為四部分:

老子講道圖

一是企業對於「器用管理」,企業生產使用的所有就是器用,生產形成的產品就是其效用,所以「器用」使用到企業管理。

其二是這些所謂的效用,是由企業的生產線生產出來的,需要有對企業具體生產原材料和補助設備的管理,這可以理解為企業對於「物的管理」。

其三是關於「德的管理」,即企業的規章制度和企業的文化,它所體現的是員工的主動認可與價格取向,也就是企業發展了員工的各項權益也隨著提升,這就是歸屬感。

武當山

其四就是 「道的管理」。這是從企業領導人內心深處對於管理的認識程度,有關於本源、本能的創造萬物和服務生命的力量,這是企業領導人的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屏而恆自然也」。所以天地萬物都尊崇道而重視德。以道為尊,以德為貴,這是萬物運行永恆的方向,不需要統治者用職位來激勵。因為本就是萬物的客觀傾向,是眾人的天然傾向。

張三丰劇照

把上面總結的法則歸納一下:「獨立不改一創生萬 物一利而不害一尊道貴德」。「獨立不改一創生萬物一利而 不害」,說明這創生的力量,有益生命的力量,超越一切, 支配一切,所以我們對這力量只能是去敬仰和順應,我們對宇宙、對人性要有信心。因為有信心,所以不幹預。幹預,皆源於缺少信心。

捨身巖

尊道貴德,說明萬物內含趨向道德的本性,不用朝廷去激勵。激勵,也是一種幹預。對人的本性最好的保護,就是自由。對萬物的道德本性,要有信心。不要以為萬物缺德,萬民缺德,只有朝廷才有德。凡認為只有自己有道德、有上進心,認為別人是缺道德的、管理無上進心的人,不可能成為一位能實現無為而治的高目標的人。

因此,研究和學習《道德經》對於當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史記》全本第一冊讀後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
    《史記》全本第一冊讀後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事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 《道德經》的老子之道,何以影響上下數千年,東西幾萬裡?
    雖然中國傳統思想都思考了道,但只有道家將道形成了自己思想的主題。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它才被稱為道家。老子的《道德經》 就是關於道本身的專門論述。它的影響已經上下數千年,東西幾萬裡,深久而廣大。 但什麼是道的意義?道的本意是道路,為人所行走。
  • 道家說的道是什麼?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關於道生萬物的過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四十二章)對於老子的 「道」,歷來解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末分的統一體,理由是老子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在上一篇(天之篇)中,已說明老子的生活年代是周代、春秋時期。當時中原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群雄割據、戰火紛飛,爾虞我詐。老子對當時的人類文明狀態非常反感,希望人類能倒退到氏族部落社會中,和諧自然的生活,從而衍生出老子的道。
  • 教育會客廳 |西安市第三中學:百年名校尊道貴德 底蘊深厚校風純正
    01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尊道貴德 校風純正淳樸西安市第三中學創建於1903年,百餘年來,學校培養了很多優秀校友,其中不乏一些歷史名人。學校解放前叫尊德中學,校名是于右任老先生題寫。大家現在所熟知的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著名企業家馮侖等都是從三中畢業。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道教和道家就是一回事,道這一說法來自於《道德經》等問題,在講解這個問題之前,我也百度查閱了一些資料,後來發現說法各有不同。但為了以防我們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還是按照我的老師的分享,用最精簡的語言進行歸納。
  • 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之思想與儒家《大學》中所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之思想如出一轍。儒家提出「仁」,道家對「仁」的認識又有升華,返樸歸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的闡述的「道」和「德」完美的結合!
    我們所說的《道德經》其實是分為《道經》和《德經》的。當然老子所謂的「道德」和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還是有微小差異的。關於這個「道」,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諸子百家也好,所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易道。其實可以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這個「道」的真意。因為本身萬物都是「道」生出來的,包括人,包括貓狗植物。老子說,「道」在天地間叫做「道」,在人身上就體現出來就是「德」。因為道是無所不在的,體現在天上就是「天道」,體現在地上就是「地道」,體現在人就是「人道」。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老戰友】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老子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02【個人理解】道與德是老子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道是自然萬物的本原,德則是人類社會根本原理。在老子學說中,道被定義為一種物。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老子《道德經》第21章全面解析,「道」和「德的關係」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聲)兮③,其中有精;其精甚真④。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⑤。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注釋】①孔:是「大」的意思。②恍:不清楚。惚:不清楚。
  • 教育會客廳|西安市第三中學校長邵國希:百年名校尊道貴德 底蘊深厚校風純正
    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尊道貴德 校風純正淳樸  西安市第三中學創建於1903年,百餘年來,學校培養了很多優秀校友,其中不乏一些歷史名人  三中的辦學理念為「尊道貴德」。道,該校把它理解為規律,德,是該校的目標。學校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努力培養德學兼備的人才。這個理念是從建校之初一直傳承到現在,可以說百年來不斷傳承和弘揚,與時俱進,發展至今。不同的時代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
  • 學者: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的倫理精要是「慈柔」之德  道家著力探尋的是宇宙之根。  在先秦道家老子和莊子那裡,是將宇宙的根源視為「道」。在老莊看來,「道」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體。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 思考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起點,老子曾把自然的含義,當作道的本性
    中國思想正是從自然開始的,聖人的思考道路也是從自然開始,隨後延伸到社會人文等領域儒、道、禪對自然各自有其不同的見解。儒家所講的自然,是社會人倫的自然性,雖然儒家關注的是社會人倫關係,但仍然可以歸結為自然的解釋,也就是把自然倫理化、把倫理自然化,比如說,血緣關係也是一種自然的關係。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