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2020-12-11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

老子的怪誕不光體現在其行事作風,而且在他的著作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老子為:隱君子也。

這一方面是因為記錄老子的文獻很少,司馬遷也不太清楚老子其人。

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

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

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

但老子帶學生,是學生有問題就來問,沒有問題就馬上走。

古籍有一段記載,楊子很想跟隨在老子身邊學習,但老子讓他滾蛋。

這些記載可見老子行事作風的怪誕,與當時之人格格不入,本文最後我會來說明老子怪誕的原因。用現在的話講,叫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在上一篇(天之篇)中,已說明老子的生活年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當時中原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群雄割據、戰火紛飛,爾虞我詐。

老子對當時的人類文明狀態非常反感,希望人類能倒退到氏族部落社會中,和諧自然的生活,從而衍生出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天之道,是講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

老子的「德」是人之道,是講我們的人生觀、社會觀。

我們學習古學,要明白古文的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早就改頭換面。

先看「德」的甲骨文,是在一條大道上畫了一隻眼睛。

在金文(註: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中,這個眼睛下面加了一個心。

意思直接明了,德就是順著大道,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的向前行走。

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德的樣子像孔一樣,惟道是從就是上面甲骨文的順道而行。

那這裡的孔是什麼?

有人解釋為大,孔德就是大德。看著挺通順,但錯了。

文\雷天大壯易

我們同樣看孔德甲骨文,是描述的一個嬰兒吮乳的畫面。

女性的R房是裡面有空腔,空腔裡面有營養。這些營養不是通過一個大洞流出來,而是一個小孔,外面看不出來,需要嬰兒吮吸出來。

這就是老子說的德,像孔一樣,外面看不出來,裡面有豐富的內涵。

這個外面不顯而裡面有內涵的孔德,老子還在很多地方描寫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是指看不出來有德的是真有德;下德不失德,是指外面看起來不失德的,其實是沒有德,做做樣子而已。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句也是代表德在外表看不出來,玄字有黑、暗之意,玄德就是暗裡有德。

因為這個孔字,老子還曾嚴厲的批評過孔子,在下一章(人篇)中再講。

那什麼叫順道而為?

上一篇講過,道就是自然而然。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這就很明顯,老子講的德並不是人倫道德,而是萬物之德,這個萬物之德由道衍生。

你說不是?!

來,接著看。

老子又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句話是一個遞減的關係,老子認為他們一個比一個層次低,道最高,其次為德,再是仁,義,最後才是禮。

後代所講的人倫道德是包含這裡的仁、義、禮,這些都人為的,後天的。而德從道,都是先天的。

如果老子的德是人倫道德,就不需要這麼表達了。

這個順道而行的德到底是啥?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說這個德在嬰孩身上有很多。

嬰孩智力還沒有發育,不會文明人類虛偽的這一套,他的思想行為都是最自然的,這才是德。

一個嬰孩吃好吃的,是不會分享給你的。當他吃飽了,有多的就會給你。

這就是順天道而為的德,先天之德,不虛偽做作,也不貪婪,自然而然,跟所有動物一樣。

你是不是想不通人為什麼要像動物一樣?

文\雷天大壯易

這就是老子的德,他當時所處的中原文明人環境,人類爾虞我詐,戰火紛紛,而中原周邊都是原始的人類部落,生活是無比愜意。

老子看到能不羨慕嗎?

現在能理解了嗎?還沒有?

再看: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兌是五官,門是精神門戶,銳指文明人的要性。把這些塞住,關閉,挫掉,就能解決文明人的糾紛了。人類跟光線、塵土一樣普通,融入天道之中,這就是玄同(德)。

下面這兩段都是老子希望人類回到原始部落的社會,像動物一樣,劃分領地後,同類之間就少就爭鬥,更不可能出現文明人類之間的血腥屠殺。

復歸於其根;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復歸就是返回。這裡的小國是指部落,血緣村落,並不是現代國的含義。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有能節省人力的文明工具,也不要去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人跟動物一樣本能一定是怕死的,人怕死是應該的,不要聽文明人的教唆而去當炮灰。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有船這樣的文明工具,不要去乘坐。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盔甲兵器都不需要,沒地方放。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回到結繩記事的原始部落時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部落之間劃分領地後,就算挨著能聽到雞狗的叫聲,也互相沒有交集,跟動物群落一樣老死不相往來。

此即為老子之玄德。

最後我來說一下,老子怪誕的原因,據考證可能是有先天性白化病,同時眼睛耳朵都存在疾病(遺傳相關)。

因為這些先天性疾病與特殊外貌,推斷老子可能有少年幽閉症、社恐。

推斷文獻舉例如下:

《經典釋文》:「老子生而皓首。

《龍門子》:聃,耳漫無輪也。

《四庫全書》:周上御史,胎刵且眇。註:周上御史就是老子。

《玄妙內篇》也說老子母親生下老子就是個老頭,推斷可能是白化病導致白頭髮看起來像個老頭的原因。

本文為天、地、人三篇之地篇。

以上為多位學者所研,我僅做整理、傳播之功。

文/雷天大壯易

#老子#

相關焦點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經典必讀:名校長的16條管理之道》我們現在的人和別人交往一不順心,就會迫切地安排上一頂「三觀不合」的帽子,以求篩選朋友後達到心安理得的狀態,「三觀不合」之所以會流行起來,還是因為這種說法對大家都很溫和,它不強調誰對誰錯,只是大家的想法不同罷了,說起來也是瀟灑的姿態,不執拗於一段不合適的關係。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來到周朝的都城洛陽,老子見孔子來訪,便主動問他:「我聽聞,你如今已經是北方有名的賢者,但不知你是否已經掌握了天道?」孔子說:「不曾聞得天道,我以仁、禮追求天道,到如今還是沒有悟到。」老子又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道:「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中尋求的,可如今十二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徹底明白。」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老子見到孔子從千裡之外殷勤而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積極求索,是否得道了?」孔子答道:「學生致力求道20餘年,至今未見大道。願請先生指點迷津。」老子說道:「假如道有其形質,可以觸摸,可以送人,那麼大家就會爭相將道送給君王邀功了。如果大道可以用語言說清楚,那麼人人都會將道說給自己的親人聽了。如果大道可以傳給別人,大家都會將道傳給自己的子女的。
  • 歷史上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令孔子羞愧不已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小編覺得,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 《論語》21則,君子固窮,當仁不讓,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孔子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壞了,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子路滿臉怨氣地對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困如此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夠在窮困的時候堅持操守;小人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司馬遷評價老子之學和孔子之學的異同,歷數後世道學與儒學對於他者眼界、胸懷的退縮,悵然若失:「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二   這次問禮對於孔子,是晴天霹靂,更是醍醐灌頂。   孔子辭別老子,沉吟良久,對弟子們感慨:「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 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我有過類似的經歷,潑冷水的人多過你的想像,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有那麼阻礙的理由,他們的經歷也不過平平,而且我的所說的想法他們想都沒想過,沒有調查沒有評估,他們就那麼無情地去打擊,但我還是堅持了,堅持的底氣來自於自己的經歷。我問他們你們上學的時候考過倒數第一嗎?沒有,他們很傲嬌地回答,我回答他們說,我一直是倒數第一,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他們有些啞然。
  •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是什麼意思?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本意是:人生理念和志向不同的人,不能跟他一起相互謀劃,也不能成為朋友。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差不多,只不過是更具體一些。放到戀愛婚姻家庭情感經營方面來說,就是所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一致,戀愛結婚成家過日子的目標誌向不一樣的人,不能搞到一起,也不能做朋友,包括做哥們和做閨蜜。
  • 鬼谷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教你三招絕學分辨出志同道合的朋友
    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是非常狹隘的觀點,孔子最初提出此言的年代,正是中國百家爭鳴的時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各學術流派各行其道。就是聖賢也受歷史的局限性,互相排斥對方的學術思想,而缺乏博採眾長的格局,才提出各行其道的主張。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唯有得道之聖人與眾人不同,他不求博學多智、能言善辯,與道合一,卻從不論述大道。《天地》、《天運》中的「孔子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再看《天地》篇。孔子以公孫龍「離堅白」之說,向老子請教聖人之道。老子認為,辯者只是被技藝、才能所束縛,導致形體勞累、心神不寧的人罷了,他們的聰敏與才能,反將招致災禍。多數人是有形體而無知無聞,難得的是與大道俱存、物我相融之人。
  • 道不同,不相為謀? 那要看是「事道」,還是「人道」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到底說的是大道,還是小道?如果,「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是小道,那麼——在企業裡,個人觀點不同的分一派,到處是小山頭;在生活中,興趣愛好不同的為一撮,到處是小圈子;在家庭中,性格不同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和諧相處。
  •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只找到與自己同頻的人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孔子說:「可以和他一同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變通靈活處事。」
  • 道不同不相為謀VS道不同也能相謀:如何與利益不同的人合作
    《論語》中有句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縱觀歷史,我們能找到很多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事例。有的是政治觀念不同,不能合作共處,比如伯夷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有的是學術主張不同,針鋒相對,比如儒家和道家的地位之變;有些則是因為宗教信仰等不同,衝突不斷……小到個人,大到種族,都會尋求三觀一致、利益一致的人合作前行。那麼,道不同真的不能同謀嗎?近期看的一本書給了我明確的答案。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孔子向老子求教道家學說的所有思想言論都圍繞著「道」在進行,「道」生萬物,是維護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源頭,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在宏觀層面,宇宙有宇宙的大「道」,在微觀層面,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無「道」不成方圓。水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老子同樣對水之「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並用一個成語「上善若水」對其概括出來。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孔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它毫不顯露自己,飄飄渺渺,人的肉眼看不到。但卻存在於整個宇宙中。「道」後來開始演化出實在可見的物質,後來一步一步地演化出紛繁複雜的宇宙萬物。「道」從宇宙開始到現在一直存在於宇宙之中,也一直在滋養著宇宙萬物的生長。但它演化出宇宙萬物的過程中做了哪些行動,人根本看不到,也就是不知道它有什麼作為,所以就說「道」是「無為」的。但是「道」的「無為」卻演化出了宇宙萬物,實現了「無不為」。這就是「道」「無為」,卻「無不為」。
  • 莊子:道不同宜相為謀.
    《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但也有人說老子出生於春秋時期的陳國。老子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到了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孔子生於公元前552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曾前往周朝首都,向老子請教關於古代之「禮」的學問。老子說:「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