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2020-12-13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我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大師輩出,開啟了華夏文明在文化領域的第一個盛世。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豪老子無疑是諸子百家裡邊最有智慧的一位,他用畢生所學,創造了「道家學說」,並以5000餘字濃縮成一部巨著《道德經》潤澤後世。

道家學說以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著名,對中國哲學,以及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到現在,我們依然享受著道家學說帶來的利好。

孔子向老子求教

道家學說的所有思想言論都圍繞著「道」在進行,「道」生萬物,是維護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源頭,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在宏觀層面,宇宙有宇宙的大「道」,在微觀層面,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無「道」不成方圓。

水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老子同樣對水之「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並用一個成語「上善若水」對其概括出來。

「上善若水」出現在《道德經》第八章裡,原文這樣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老子

「上善若水」的出處,相傳跟孔子拜見老子有關。

孔子一生虛心好學,知書達理,一直把「聖人」當作楷模,以做聖人為己任,對有學問的人非常敬重。孔子很早就聽說老子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學問家,就計劃著去向老子求教。據《史記》記載,孔子一生總共拜見過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約在17歲,第二次在33歲,第三次是在53歲。每次都是孔子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只好請求老子指點迷津。

「上善若水」的故事發生在孔子第二次拜見老子之時。當時,已到而立之年的孔子又一次遇到新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準備再次去求教老子。當他來到周朝都城洛邑(洛陽),打聽到老子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坐在黃河邊聽水悟道,於是,孔子打聽好具體位置,決定前去拜見。

孔子

孔子向老子傾吐完自己的困惑後,老子指向波濤滾滾的黃河水對孔子說:你為何不學水的大德呢?

孔子不解,反問道:水有何德何能,我怎麼學它?

老子說:上善若水。你看水的境界多高?它能激活和哺育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心甘情願居於不起眼的地方,以至於人們會忘記它的存在,這不正是謙卑、包容的美德嗎?然而,世上萬物誰也不能忽略水的存在,如果沒有水,萬物將無法存活。水看起來很柔弱,但它的韌性極強,能入地(滲入地下)上天(蒸發成水汽),任何人也無法將它砍斷,遇到障礙,水能曲折迂迴不斷向前流去,因此,水是以柔克剛的最好代表。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種「柔」德,那他就是無堅不摧的。

《道德經》封面

孔子聽後茅塞頓開,說道:先生所言極是,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聽完點點頭,說:孺子可教,你沒有讓我失望。

孔子拜謝完老子,心花怒放地回魯國去了。

很顯然,老子教導孔子時,把水作為參照物,通過對水的形態和性質的分析,因勢利導,慢慢引導孔子,激發孔子產生形而上的思考,繼而得出水之「道」,水「道」的核心就是「上善若水」。

為人處世的心態和境界要像水一樣清澈透明,大公無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世間萬物,而沒有任何功利心,這樣就是一種大善、大德,不會受到任何人的責怪。同時,水還可以以柔克剛,戰無不勝,任何人不敢小瞧它。

上善若水

水無色無味,沒有固定的形態,卻具有十分強大的親和力與包容性,把它放在任何容器裡邊,它都可以安靜地存在,就像一個大智若愚的人,能適應很多環境和規則。

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像水那樣博愛,對萬物它會一視同仁,卻不求任何回報,更不會跟萬物爭名奪利,這樣的品性,是最接近大道大德的。

當然,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但這些都不是它與生俱來的本性,是因為外力作用改變了它,跟它本身的善惡、好壞沒有關係。

老子教導孔子理解「上善若水」,從教育層面來說,同樣是一個深厲淺揭的好方式。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略談孔子學院的出路與方向
    2500多年前的老子已經把相關戰略非常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了。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老子見到孔子從千裡之外殷勤而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積極求索,是否得道了?」孔子答道:「學生致力求道20餘年,至今未見大道。願請先生指點迷津。」老子說道:「假如道有其形質,可以觸摸,可以送人,那麼大家就會爭相將道送給君王邀功了。如果大道可以用語言說清楚,那麼人人都會將道說給自己的親人聽了。如果大道可以傳給別人,大家都會將道傳給自己的子女的。
  • 歷史上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令孔子羞愧不已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小編覺得,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上善若水想要搞明白第八章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清楚,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善和水,那大家就開始笑了,不就是善和水嗎!還要聽你在這裡,人五人六的信口雌黃,哈哈,到底什麼是善?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自然辨證思想或者說形而上思想,和孔子墨子等立足於現實世界進行的哲學思想相比,除了思考的角度不同,所開闢、立足的點是大不相同的。老子所開闢的形而上世界,中國哲學思考現象世界與本體世界關係,形成對本體論問題的探討,是從老子開始的。也是因此,老子哲學與孔子和其他諸子在思維上顯現的大不相同。
  • 道家精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比如蘇格拉底,釋迦摩尼,還有中國的孔子和老子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一個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另一個則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了。孔子要晚老子一輩,歷史記載中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學。兩位大思想家見面自然是別有一翻盛狀,在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便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兩人相遇的故事。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1 ,不為而成有些人把「無為」理解為按自然規律做事、不妄為。這可以稱為中等程度的理解。按照規律做事還是有為,怎麼能稱為「無為」呢!只有沒有作為,才能稱為「無為」。
  •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贈言74字,字字箴言,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歷史上的兩大聖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會面交流,切磋學問。臨行前,老子贈送孔子74字箴言,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老子13歲入周學習,後被推薦到周之守藏室當官吏,前後約30餘年,期間他博覽典籍,學問越深,聲名約大。
  • 水的智慧:孔子、老子、禪語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於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湧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採;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細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當如「樂水」之靈感,時間如流水,我們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百姓如江水,為官要慎篤,《孔子家語》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卻依然不改其志,甚至樂在其中。他是理想主義者,雖然不是成功實踐者,卻是開創者,用現代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吃粗茶淡飯的命,操金鑾寶殿的心」,很難想像,如果不是董仲舒登高一呼,漢武帝立刻拍板,孔子在後世人眼中會不會淪為笑柄。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意思的詞語。「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 說文解字|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
    春秋時期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探究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奧義,必須理解「水」在春秋時期的含義,現在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上善若水的「水」字。安徽省渦陽之水儘管老子在上善若水中沒有直接說水的特點和性質,但是可以從《道德經》文本的上下文分析,上善若水,
  • 中國哲學簡史概要之孔子和老子!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孔子首先說明仁的基本性質和內容,即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於禮的規範,一旦能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公認他做到了仁。其次說明仁的一個特點,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覺的,是由自己決定的,並不依靠他人。最後進一步說明求仁的具體條目,也就是仁的另一個特點,即要達到仁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禮。
  • 如果你能達到「上善若水」的七個領域中的四個,那就太好了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懂道的人的安寧是非常接近水的。老子說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所有生物,樹木、花草繁茂;人體70%由水組成,如果人體脫水,就要及時補充水分。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