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略談孔子學院的出路與方向

2021-01-09 鴻儒講壇

近日教育部的一份通知再次將孔子學院推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根據這份通知,孔子學院總部被更名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不再叫做漢辦,同時孔子學院品牌改由「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全面負責運行。

基金會發起單位一共27家,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7所承辦孔子學院數量較多的高校,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漢考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4家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合作密切的企業,以及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6家教育類、文化類社會組織。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04年創辦至今,已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設立了540所孔子學院、1154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萬多人,累計培養各類學員超過1200萬人,在傳播中國文化、塑造中國軟實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

但近年來隨著中美之間的競爭加劇,很多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關閉或者停辦孔子學院以遏制中國的崛起,孔子學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當今中美對抗日趨激烈、歐美將中國視作假想敵的情況下,中國的任何官方和半官方的行為都會受到過度的監視、審查和抵制。

相信此次調整也是基於這一點,試圖淡化孔子學院的官方色彩,消除西方國家對孔子學院的戒心。

但我們要意識到,歐美等國抵制孔子學院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中國政府主辦的,還是因為它是中國主辦的,即便是交給基金會,交給NGO,也仍然抹不掉孔子學院身上的中國色彩。畢竟歐美等國都很清楚這些套路,比如美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打著NGO的旗號,背後的金主仍然是政府,也是代表政府在做事,幫助美國政府禍亂天下,但必要時又可以幫政府背鍋,不用政府擔責。

在美國人眼中,「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就相當於他們的NED等機構,屬於換湯不換藥,因此不管是漢辦、交流合作中心、還是基金會,只要是中國的,歐美就覺得對自己構成了戰略威脅,因此也就會多方抵制。

所以,當我們將孔子學院視作提升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的時候,孔子學院就已經進入了歐美的重點監察名單,就註定了會被歐美等國抵制的命運。由此可以預見,此次調整的效果有限,美國及其馬仔和小弟們今後仍然會繼續抵制孔子學院,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二 軟實力戰略

但當下在全球推廣中國文化,提升中國軟實力並非毫無出路。2500多年前的老子已經把相關戰略非常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了。那就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

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

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

而孔子學院就是太招搖了,又是國家推動,又是想與各國的名校合作,才被人給盯上了。

其次,水善利萬物。

水能夠無聲無息地滋養萬物,而且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某人某物就多滋養一些,或者因自己討厭某人某物就不去滋養。不論對誰,水都一視同仁。

水總是給萬物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給他們帶來價值,而不會強行推給他們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

孔子學院就面臨這個尷尬境地,我們覺得很好的中國文化、中國語言,並不一定是外國人真正需要和感興趣的,因此很多時候並沒有給外國人帶來價值,也就沒有做到「善利萬物」。

第三,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雖然滋養萬物,卻超然處之,並不與萬物爭利,不與萬民爭利,對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所以萬物萬民就都不會防備它,也不會牴觸它,甚至還會親近它。

第四,水無為而無不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看似不爭利,看似無所作為,卻因與萬物相合而爭得了萬物,在不知不覺間就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標,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水的這種功用,被老子稱為聖人的境界,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由於水的這種無為、不言的特性,即便是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生物,在水面前也毫無抵抗力,人體的70%都是水,都被水給佔領了、同化了。

相對來說,孔子學院就過於有為,過於功利了——要進入多少國家、要開設多少分支、要覆蓋多少人口,這些指標讓孔子學院有些變味了,因其私而不能成其私了。

上善若水的戰略,要求我們在推進軟實力時,不要大張旗鼓,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要讓中國文化無聲無息地滲透進世界各國,尤其是要滲透到歐美各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給各國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不要設置過多的目標,不與民爭利,不從中漁利。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不知不覺間把各國最大多數的民眾給同化了,讓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中華文化、親近中華文化,進而改變對中國的看法,最終影響到各國的精英階層,影響到各國對華政策的制定,增強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提升我們的軟實力。

孔子學院這個計劃太大了,太張揚了,所以被別人盯上了,被抵制了。但孔子學院又不夠大,不夠張揚,所以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那麼,在老子眼裡,真正的大、真正的張揚是什麼樣子的呢?

那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最大的聲音是即便就在你耳邊響起,你也根本聽不到;最張揚的樣子是即便就在你眼前,你也根本看不到;最大的道理是即便你已經按這個道理行事了,卻仍然無從察覺。

我們對外傳播軟實力的行動就要做到這麼大,這麼張揚。大到讓每個歐美的民眾都沉浸其中,卻又感覺不到;張揚到讓歐美民眾「日用而不知」的境地。如果我們做到了「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那麼歐美的鷹派們也就無從去抵制了。

中國的古聖先賢推崇「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這個大同不是靠武力徵服天下實現的,恰恰是用文化、用軟實力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歷史上有多次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但最終的結果是這些遊牧民族的文化被漢文化同化掉了,甚至這些遊牧民族也都被同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實現了中國境內的「天下大同」。這就是文化同化的洪荒之力。

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天下百姓都在按照同一模式做事,卻根本意識不到這一模式的存在。

這也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戰略內涵。中國文化、中國的軟實力要像水一樣滲透世界各國,讓各國民眾從中得到好處,如魚得水。而作為發起方的我們,不要去與當地民眾爭利,也不刻意要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不知不覺間就將中國文化深深植入各國民眾的心中了。

唐朝詩人杜甫曾寫下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千古名句,正是對這個戰略的最好說明。

三 軟實力推廣戰術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高度重視奇正的作用,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的觀點,努力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根據孫子的軍事思想,今後我們的軟實力推廣工作也將分為奇正明暗兩條線。

正兵(明線)仍然以孔子學院為主,既然孔子學院已經樹大招風了,那就把所有的風、所有的敵方火力都吸引過來,以便為其它戰線減輕壓力。

奇兵(暗線)將按照上善若水的戰略,悄無聲息地展開。我們可以選作奇兵的軍隊很多,比如中餐、武術、中醫、……,能夠列出長長一串來,但前期我們可以重點選這三項作來推廣。

不過在推廣之前,還需要對這三支軍隊進行充分的改造與包裝,讓他們能涵容更豐富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使無形的文化與有形的產品完美結合,讓外國人每吃掉一個餃子,都在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親近,不知不覺地被中國文化給同化掉。

1. 中餐:

中餐館在世界各國都有分布,中餐也普遍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但目前為止,外國人只是覺得中餐好吃而已,甚至有人還會把中餐和日餐、韓餐搞混,中餐本該有的文化內核並沒有被挖掘和表達出來。

一般人只知道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卻不知道中餐文化中最重要的不是色香味,而是兩個yi:

一個是意,是意境、意蘊,不論是禪意、道意還是五行平衡之意,都是中華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內容,而且也本應是中餐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個是藝,是技藝、手藝、造型,同樣是中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把中餐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文化因素給丟掉了,中餐失去了靈魂,只剩下了色香味,變成了毫無生機的食物。所以我們需要對中餐文化進行改造,不斷增加其中的文化內涵,然後藉助民間的力量(如各種餐飲協會)把全球的中餐館整合起來,推廣改造後的中餐文化,讓他們提供給當地消費者的中餐產品更具文化氣息。

這是中國提升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2. 武術:

藉助李小龍、成龍等一批功夫巨星的影響,中華武術在全球都保持了非常強的神秘感,也讓各國民眾心生仰慕。

不過中華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做的並不好,沒有真正走出去,雖然少林寺等個別單位每年都會有些外國學員,但若想藉此傳播中國的軟實力,那就遠遠不夠了。

這方面我們可以學學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他們就做得很好。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下下功夫,把中華武術這張牌用好。

3. 中醫養生

中國有數千年的養生文化,尤其是中醫針灸,在國內有很好的認同感,但與中餐和武術一樣,都零零落落,缺乏組織,其中的養生文化沒有得到挖掘,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向外國人講述中國的養生之道,其中不乏曲解、誤讀、濫竽充數和坑蒙拐騙,不但沒有達到提升軟實力的效果,還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

這一點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印度的瑜伽。瑜伽在全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在國內也有廣泛的受眾。但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氣功、中醫、針灸、推拿卻被很多本國人批得一無是處,值得我們反思。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我們要表達的文化內核,有些人說儒家代表不了中國文化,因此反對命名為孔子學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文化百家爭鳴,但目前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儒道釋三家,我們也一直提倡三教融合,所以應該將這三家好好融合一下,提煉出文化內核來,然後用中餐、武術、中醫等各種形式和載體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們在傳播中華文化,培育軟實力的時候,不要以功利之心,而是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就能夠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地了。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下一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至今很多人都記得,並且也常用水講道,倡導人類多去學習水的精神。而這句,可以說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最好的善。若水,像水一樣。水居於低處,具有柔和寧靜、滋潤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相爭的特性,甘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幾乎和「道」的特點完全一致。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這種東西呀,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簡單潔淨,賤之一文不值,貴之須臾不可離,故云:水乃萬物之源,生命之本。講個故事吧!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為什麼君子逢大水必觀?孔夫子說,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真正含義,夠用一生的大智慧
    更何況上善若水還是夠用一生的大智慧呢。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在宏觀層面,宇宙有宇宙的大「道」,在微觀層面,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無「道」不成方圓。水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老子同樣對水之「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並用一個成語「上善若水」對其概括出來。
  • 《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如何理解?為何說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如何理解?上善:高尚的善。高尚的善像水一樣。意思是水具有高尚的善的品德。人的最好的狀態和水是相似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何理解?利:幫助。處:停留。幾:接近。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了。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國學精華50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解語:世間最大的善,應該如同水的品性,福澤萬物而不爭名利。水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極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樣,做人也應該像水一樣,剛柔相濟,具備包容萬物的胸襟和氣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
  • 子曰|清泉,溪流,大海…一則短片詮釋何為「上善若水」
    齊魯網10月16日訊(記者 李寧 綜合報導)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菊美多吉就是這樣一個上善若水、為官若水的「最美基層幹部」。
  • 上善若水的真實意思?你知道嘛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善若水」僅僅四個字,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從古到今,曾經被許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