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的一份通知再次將孔子學院推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根據這份通知,孔子學院總部被更名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不再叫做漢辦,同時孔子學院品牌改由「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全面負責運行。
基金會發起單位一共27家,其中包括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7所承辦孔子學院數量較多的高校,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漢考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4家與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合作密切的企業,以及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6家教育類、文化類社會組織。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04年創辦至今,已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設立了540所孔子學院、1154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萬多人,累計培養各類學員超過1200萬人,在傳播中國文化、塑造中國軟實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
但近年來隨著中美之間的競爭加劇,很多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關閉或者停辦孔子學院以遏制中國的崛起,孔子學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當今中美對抗日趨激烈、歐美將中國視作假想敵的情況下,中國的任何官方和半官方的行為都會受到過度的監視、審查和抵制。
相信此次調整也是基於這一點,試圖淡化孔子學院的官方色彩,消除西方國家對孔子學院的戒心。
但我們要意識到,歐美等國抵制孔子學院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中國政府主辦的,還是因為它是中國主辦的,即便是交給基金會,交給NGO,也仍然抹不掉孔子學院身上的中國色彩。畢竟歐美等國都很清楚這些套路,比如美國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打著NGO的旗號,背後的金主仍然是政府,也是代表政府在做事,幫助美國政府禍亂天下,但必要時又可以幫政府背鍋,不用政府擔責。
在美國人眼中,「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就相當於他們的NED等機構,屬於換湯不換藥,因此不管是漢辦、交流合作中心、還是基金會,只要是中國的,歐美就覺得對自己構成了戰略威脅,因此也就會多方抵制。
所以,當我們將孔子學院視作提升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的時候,孔子學院就已經進入了歐美的重點監察名單,就註定了會被歐美等國抵制的命運。由此可以預見,此次調整的效果有限,美國及其馬仔和小弟們今後仍然會繼續抵制孔子學院,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二 軟實力戰略
但當下在全球推廣中國文化,提升中國軟實力並非毫無出路。2500多年前的老子已經把相關戰略非常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了。那就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
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
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
而孔子學院就是太招搖了,又是國家推動,又是想與各國的名校合作,才被人給盯上了。
其次,水善利萬物。
水能夠無聲無息地滋養萬物,而且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某人某物就多滋養一些,或者因自己討厭某人某物就不去滋養。不論對誰,水都一視同仁。
水總是給萬物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給他們帶來價值,而不會強行推給他們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
孔子學院就面臨這個尷尬境地,我們覺得很好的中國文化、中國語言,並不一定是外國人真正需要和感興趣的,因此很多時候並沒有給外國人帶來價值,也就沒有做到「善利萬物」。
第三,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雖然滋養萬物,卻超然處之,並不與萬物爭利,不與萬民爭利,對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所以萬物萬民就都不會防備它,也不會牴觸它,甚至還會親近它。
第四,水無為而無不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看似不爭利,看似無所作為,卻因與萬物相合而爭得了萬物,在不知不覺間就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標,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水的這種功用,被老子稱為聖人的境界,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由於水的這種無為、不言的特性,即便是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生物,在水面前也毫無抵抗力,人體的70%都是水,都被水給佔領了、同化了。
相對來說,孔子學院就過於有為,過於功利了——要進入多少國家、要開設多少分支、要覆蓋多少人口,這些指標讓孔子學院有些變味了,因其私而不能成其私了。
上善若水的戰略,要求我們在推進軟實力時,不要大張旗鼓,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要讓中國文化無聲無息地滲透進世界各國,尤其是要滲透到歐美各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給各國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不要設置過多的目標,不與民爭利,不從中漁利。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不知不覺間把各國最大多數的民眾給同化了,讓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中華文化、親近中華文化,進而改變對中國的看法,最終影響到各國的精英階層,影響到各國對華政策的制定,增強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提升我們的軟實力。
孔子學院這個計劃太大了,太張揚了,所以被別人盯上了,被抵制了。但孔子學院又不夠大,不夠張揚,所以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那麼,在老子眼裡,真正的大、真正的張揚是什麼樣子的呢?
那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最大的聲音是即便就在你耳邊響起,你也根本聽不到;最張揚的樣子是即便就在你眼前,你也根本看不到;最大的道理是即便你已經按這個道理行事了,卻仍然無從察覺。
我們對外傳播軟實力的行動就要做到這麼大,這麼張揚。大到讓每個歐美的民眾都沉浸其中,卻又感覺不到;張揚到讓歐美民眾「日用而不知」的境地。如果我們做到了「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那麼歐美的鷹派們也就無從去抵制了。
中國的古聖先賢推崇「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這個大同不是靠武力徵服天下實現的,恰恰是用文化、用軟實力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歷史上有多次遊牧民族入侵中原,但最終的結果是這些遊牧民族的文化被漢文化同化掉了,甚至這些遊牧民族也都被同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實現了中國境內的「天下大同」。這就是文化同化的洪荒之力。
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天下百姓都在按照同一模式做事,卻根本意識不到這一模式的存在。
這也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戰略內涵。中國文化、中國的軟實力要像水一樣滲透世界各國,讓各國民眾從中得到好處,如魚得水。而作為發起方的我們,不要去與當地民眾爭利,也不刻意要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不知不覺間就將中國文化深深植入各國民眾的心中了。
唐朝詩人杜甫曾寫下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千古名句,正是對這個戰略的最好說明。
三 軟實力推廣戰術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高度重視奇正的作用,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的觀點,努力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根據孫子的軍事思想,今後我們的軟實力推廣工作也將分為奇正明暗兩條線。
正兵(明線)仍然以孔子學院為主,既然孔子學院已經樹大招風了,那就把所有的風、所有的敵方火力都吸引過來,以便為其它戰線減輕壓力。
奇兵(暗線)將按照上善若水的戰略,悄無聲息地展開。我們可以選作奇兵的軍隊很多,比如中餐、武術、中醫、……,能夠列出長長一串來,但前期我們可以重點選這三項作來推廣。
不過在推廣之前,還需要對這三支軍隊進行充分的改造與包裝,讓他們能涵容更豐富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使無形的文化與有形的產品完美結合,讓外國人每吃掉一個餃子,都在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親近,不知不覺地被中國文化給同化掉。
1. 中餐:
中餐館在世界各國都有分布,中餐也普遍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但目前為止,外國人只是覺得中餐好吃而已,甚至有人還會把中餐和日餐、韓餐搞混,中餐本該有的文化內核並沒有被挖掘和表達出來。
一般人只知道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卻不知道中餐文化中最重要的不是色香味,而是兩個yi:
一個是意,是意境、意蘊,不論是禪意、道意還是五行平衡之意,都是中華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內容,而且也本應是中餐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個是藝,是技藝、手藝、造型,同樣是中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把中餐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文化因素給丟掉了,中餐失去了靈魂,只剩下了色香味,變成了毫無生機的食物。所以我們需要對中餐文化進行改造,不斷增加其中的文化內涵,然後藉助民間的力量(如各種餐飲協會)把全球的中餐館整合起來,推廣改造後的中餐文化,讓他們提供給當地消費者的中餐產品更具文化氣息。
這是中國提升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2. 武術:
藉助李小龍、成龍等一批功夫巨星的影響,中華武術在全球都保持了非常強的神秘感,也讓各國民眾心生仰慕。
不過中華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做的並不好,沒有真正走出去,雖然少林寺等個別單位每年都會有些外國學員,但若想藉此傳播中國的軟實力,那就遠遠不夠了。
這方面我們可以學學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他們就做得很好。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下下功夫,把中華武術這張牌用好。
3. 中醫養生
中國有數千年的養生文化,尤其是中醫針灸,在國內有很好的認同感,但與中餐和武術一樣,都零零落落,缺乏組織,其中的養生文化沒有得到挖掘,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向外國人講述中國的養生之道,其中不乏曲解、誤讀、濫竽充數和坑蒙拐騙,不但沒有達到提升軟實力的效果,還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
這一點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印度的瑜伽。瑜伽在全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在國內也有廣泛的受眾。但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氣功、中醫、針灸、推拿卻被很多本國人批得一無是處,值得我們反思。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我們要表達的文化內核,有些人說儒家代表不了中國文化,因此反對命名為孔子學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文化百家爭鳴,但目前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儒道釋三家,我們也一直提倡三教融合,所以應該將這三家好好融合一下,提煉出文化內核來,然後用中餐、武術、中醫等各種形式和載體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們在傳播中華文化,培育軟實力的時候,不要以功利之心,而是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就能夠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地了。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