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2020-12-13 騰訊網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現在很多人把這個詞寫成書法,掛在牆上,勉勵自己。

其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們都說,最高的德行就是如同水一樣,不爭。水善利萬物應該如何理解?上古,有大禹治水,水若利萬物,為何還要治理?

在遠古的傳說中,也不乏大洪水的記載,至今,仍有洪水泛濫之時。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波浪翻滾之時,又應該如何理解水的至善至美呢?

有人說,水最溫柔,所以最善。但是我們一定還會牢記「水滴石穿」的典故,所以水並不柔弱。水往低處流,我們可以理解為謙遜,水滴石穿是毅力,水能洗滌萬物是奉獻,海納百川是胸懷。水如何才是上善?

假若你讀到馬王堆《道德經》的原文,可能馬上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說「上善若水」,水是上善,而且藉此指代最為上乘的人的美德品質。

《道德經》甲本原文: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道德經》乙本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從《道德經》甲本來看,說得最明白,水的本質是靜的,靜的水,是對萬物有利的一種狀態。洪水,並非水的緣故,而是大量的水處於運動的狀態,海中的波浪也是如此。因此運動的水,並非水的本質。

人最高的德行就是保持人本來的面貌,就像治理水一樣,讓水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

人的本來面貌如同水一樣,是「靜」。

但這種本來面貌「靜」卻和人的理想追求相反,「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但是水的這種「靜」的狀態,卻最接近「道」的本質。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樣,才能無憂無慮。

從《道德經》乙本來分析,水對萬物有好處,卻也有互不相讓之時,當它處於與人的追求相反的時候,也就是「不爭」的時候,最符合「道」。人們喜愛平靜的水,自己卻喜歡「爭」,這就不符合「道」了。當人能做到「不爭」之時,具有「謙虛」的美德,這就是最符合道的時候。

上述兩個哲學邏輯,都值得人們深思,而且很有意思。這些突出顯示出了,我國先秦時期,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和探索,具有獨特的魅力且博大精深。

在通行本《道德經》中,這句演變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無爭」。直接點出了水的本質,至善的水。無疑顯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事情看得越來越通透,當然可能同時也失去了其中的邏輯和轉折。

由此,我更加喜歡「上善若水」這個詞。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籤約作家。

相關焦點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這個問題的回答放到後面,回到道德經本身。書中出現最多的詞是「無為」「自然」「不爭」..而讓我決定研究細看道德經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又靜,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就大海的格局和深邃。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 昂揚奮進的一劑鎮定劑,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七章釋義: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水的善在於利益萬物,水不與什麼相爭,也不促使萬物相爭,水居於眾人都厭惡的低處,所以接近「道」。《道德經》中極力推崇「水的精神」,說「上善若水」。然而,我們卻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科技發展進步與人們拼搏向前的時代,這一思想似乎並不為人所接受。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為什麼會被很多人設為道德標準?
    《道德經》是老子的作品,全文五千餘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民國學著胡適曾評價: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被後人認為是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第一寶典。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想要傳遞何種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的題目叫做:上善若水,不爭無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是一種至善的物質,它因為不與其他物質爭搶,所以才沒有任何憂患。在《道德經》思想體系中,水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子認為水是世界上最接近道的物質。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上善若水想要搞明白第八章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清楚,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善和水,那大家就開始笑了,不就是善和水嗎!還要聽你在這裡,人五人六的信口雌黃,哈哈,到底什麼是善?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真實含義
    01《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好的善良,如同水一樣,包容謙卑,滋養萬物。 有一次,在超市買東西,結帳時發現有人在爭吵。原來一位老伯買了一袋米,付款時給的一百元卻被老闆說是假的,而且機器驗出來也是假的。 老伯很是委屈,說這錢是早上辛辛苦苦賣菜賺來的,怎麼能是假的吶,家裡還等著買米回去做飯。兩人爭執不下,最終老伯無奈地搖了搖頭,往外面走去。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澄清「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道德經】:「上善若水」是一句名言,老子的一句大白話
  • 說文解字|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
    春秋時期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探究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奧義,必須理解「水」在春秋時期的含義,現在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上善若水的「水」字。,其著作《道德經》是其畢生智慧的結晶,整本書充滿「水」的味道,一個「水」字了得,所以探究「水」字的含義是讀懂《道德經》的不二法門。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菊美多吉就是這樣一個上善若水、為官若水的「最美基層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