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想要傳遞何種智慧?

2020-12-24 雨巷先生

《道德經》第八章的題目叫做:上善若水,不爭無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水是一種至善的物質,它因為不與其他物質爭搶,所以才沒有任何憂患。在《道德經》思想體系中,水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老子認為水是世界上最接近道的物質。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是這樣描述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是從水中誕生的,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發展到如今高智慧的人類,水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說水是萬物之母一點也不過分。況且水不僅孕育了萬物,而且還可以供萬物飲用,讓萬物能夠維持其生命。

當我們的物品變髒時,也可以通過水來洗乾淨。水自己承受了髒汙,卻給萬物帶來了清潔。儘管水為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事情,但是它卻絲毫沒有向萬物索要什麼,所以老子才會說水是一種至善的物質。那麼,老子想要通過水向世人傳遞什麼智慧呢?我認為有兩點智慧值得學習。

第一點智慧是當你還非常弱小的時候,要學會積蓄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選擇抱怨和消極處世。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現代人通常通過修壩攔水來進行發電,當水非常弱小的時候,人們是可以輕易的把堤壩修起來的。面對堤壩這個強有力的對手,水會乖乖的停下腳步,選擇暫時的屈服。

但是水從來沒有放棄對堤壩的反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都在積攢自己的力量。當水量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水就會對堤壩造成威脅,如果這時候堤壩再不開閘洩水,水將會毫不猶豫的將堤壩衝垮,奔騰入海。

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天生的強者,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個又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面對這些對手,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放棄,也不是通過詆毀對手而獲得可憐的自尊。而是應該學會從對手身上學習,並通過大量的時間磨練自己的技能。唯有如此,你才能擁有威脅到對手的能力,甚至毫不費力的戰勝對手。

第二點智慧是當你身處絕境的時候,要學會從絕境中尋找生機。舉個例子,在一些巍峨的大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山間石縫中流出涓涓的細流。孱弱的水流和巍峨的山峰相比簡直不堪一擊,這樣的情況對於水來說完全是絕境了吧。

但是水並沒有因此放棄擁抱大海的夢想,所以它在大山之中到處尋找可乘之機。最終它通過巖石間的裂縫或者稀鬆的土壤從山頂就到了山腳下,最終匯入河流,奔騰入海。

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境,甚至有時候會被逼到絕境。但是水的精神讓我們知道,即便是看起來毫無希望的絕境,只要你肯努力去尋找,也能夠發現一線生機。

以上就是我認為老子想要通過水向世人傳遞的處世智慧,希望大家也可以向水學習,做一個擁有智慧的人。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其實大部分人是沒辦法講明白的,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而後第十五章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第五章還說:「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等等這些篇章中,老子本人都不能形容出什麼是道「道」。 有人曾問過我看道德經的意義在那?是為了什麼?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上善若水」這個被人們用了千百遍的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用水來形容最上乘的善良,證明了古人對水的一種感情。同時在道德經中,說明了對於老子而言,如水般的善意一共七種,也就是「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真實含義
    01《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好的善良,如同水一樣,包容謙卑,滋養萬物。 我很清楚的看到,那位中年人接過錢後,轉身從自己兜裡摸了一張給替換掉,然後讓老闆再驗驗看,其實老闆也看到了這一幕,卻什麼也沒說,收了錢,把米賣給了老伯。老伯走後,超市老闆問中年人,明顯是假的,你怎麼拿自己的錢換。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為什麼會被很多人設為道德標準?
    相傳老子當初要出函谷關,守關的兵卒知道老子是文人,就讓他寫一篇文章才放他出關,老子沒有辦法,只得坐下來寫了五千字,於是才有了今天看到的《道德經》。這部書中有一句話被所有的人都熟悉,那就是「上善若水」。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好的善像水一樣。那麼可能就有人問了,為什麼是像水一樣,而不是像樹一樣,像山一樣呢?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究竟是啥意思?真正含義少有人知
    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去分析,可以得知「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級的善意、善念、善心,就像水一樣既無形又廣博。如果從其深意去詮釋,恐怕就只有細讀《老子》了。大家都知道《老子》,是一部道家學派經典史籍。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老子》又可以稱為《道德經》、《五千言》。相傳這是一部由道家創始人老子,創作的一部蘊含道家哲學思想的書籍。可以根據思想內容劃分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上善若水的真實意思?你知道嘛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哪怕是被動而為,一般人也接受不了,但若已經接受了,起碼可說明拿得起放得下。如果是主動謙讓、讓賢、讓位、讓財、讓資源、讓路,那就是「上善若水」,道學的真正含義不就出來了?水是認方向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天下人都知曉,但知其道者又有幾人?頂多一知半解罷了。
  • 說文解字|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
    春秋時期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探究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奧義,必須理解「水」在春秋時期的含義,現在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上善若水的「水」字。,其著作《道德經》是其畢生智慧的結晶,整本書充滿「水」的味道,一個「水」字了得,所以探究「水」字的含義是讀懂《道德經》的不二法門。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
  • 一直聽說「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道德經》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智者微笑著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
  • 昂揚奮進的一劑鎮定劑,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七章釋義: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樣。水的善在於利益萬物,水不與什麼相爭,也不促使萬物相爭,水居於眾人都厭惡的低處,所以接近「道」。《道德經》中極力推崇「水的精神」,說「上善若水」。然而,我們卻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科技發展進步與人們拼搏向前的時代,這一思想似乎並不為人所接受。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菊美多吉就是這樣一個上善若水、為官若水的「最美基層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