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0-12-23 一幅畫江湖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最好的善。若水,像水一樣。水居於低處,具有柔和寧靜、滋潤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相爭的特性,甘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幾乎和「道」的特點完全一致。

「上善若水」,其實是要人們效法自然之道,做到如水一樣無私忘我、有所包容。在《道德經》中,常以「水」比喻有品德的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只求有利於人而不辭勞苦,自居低處永不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聖人自居下流,包容一切。「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水的特點是柔和、利萬物而不爭,最接近「道」虛靜守柔、作而不有、為而不恃的特點。可見,老子心目中水的地位是極高的。如同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在這裡,老子提取了水與萬物不爭的善性,對水加以讚美,來說明它幾乎近於道的修為。進一步指出,有道的「聖人」也應該持有這種心態與行為,像水一樣柔和而又通順。只求有利於人而不與人爭,甘願身處卑微之地,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不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個並列排比句,都是「水德」的具體描繪,也是「聖人」應有的品格。

水德是近於道的。清代王夫之認為:「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滋潤萬物而無取,甘心留在窪地。不爭,無私,便是水的特點。

老子談水,除了特別提出它與物無爭,謙下自處,又一再強調,要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居於卑微之地,善於容納百川之深淵,行為同水一樣助長萬物,說話如水一樣誠信,立身處世像水一樣平正,做事像水一樣融通。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像水一樣隨時勢而動。最後就會與世不爭,永無禍患而安然無憂,猶如天地之道,達到「無私」的妙用。

對於水的品性,孔子也有所讚美。《荀子*宥做》中講,孔子觀看河水東流。子貢問為何,孔子說:「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似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這裡,孔子以水描述了具備理想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其中觀點與老子所說「水德」有相似之處。

孔子觀水以「逝者如斯夫」來說明「不舍晝夜」的進取精神。道家觀水是說與物無爭,謙下自處。佛家觀水則是談聖潔明淨,不染一物。由此可見不同的人生趨向,何去何從可根據情況擇取一點,加以自照、自知、自處。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下一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至今很多人都記得,並且也常用水講道,倡導人類多去學習水的精神。而這句,可以說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略談孔子學院的出路與方向
    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而孔子學院就是太招搖了,又是國家推動,又是想與各國的名校合作,才被人給盯上了。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這句話很多人都讀過,表面的意思也都能接受。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
  •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真正含義,夠用一生的大智慧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國學精華50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解語:世間最大的善,應該如同水的品性,福澤萬物而不爭名利。水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極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樣,做人也應該像水一樣,剛柔相濟,具備包容萬物的胸襟和氣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說一千道一萬,無非就是古聖先賢的天人情懷,但是這個情懷蘊含著大智慧,大慈悲,如水一樣,真是涓涓細流,養育萬物,博大寬宏,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呀!
  • 《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如何理解?為何說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何理解?利:幫助。處:停留。幾:接近。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了。水具有2個高尚的品德:幫助萬物(胸懷寬廣,對萬物一視同仁),不與萬物相爭(無欲無求)。所以水才會停留在世人不願意久留的地方,當然這也是世人難以理解的,不能企及的高度。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不把善良當交易,保持謙遜,對待萬物一視同仁,即為上善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一講我們學習了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是說上等的善、大善是像水一樣的。有上善是不是也有下善,上善與下善的區別又是什麼呢?這就是第八章的第二個要點了。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其實動物和人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動物也有思維,也有智慧,只不過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看不到而已,實際上,世間萬物,皆有靈,唯獨人類自己的靈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脫穎而出。《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水最擅長的事情看起來是隨波逐流,實際上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水的德行是最高的,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但是水的循環和新陳代謝是永恆的,水因為不爭所以強大,水因為養育萬物而功德圓滿。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這句話,被奉為中國處世哲學的經典,上善,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水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物質,水滋養生命、恩澤萬物,但是永遠不去與萬物爭奪、爭搶,水也不會與萬物發生爭執、矛盾,人喜歡往高處走,去爭奪名與利,但是水卻是向低處流,人喜歡待在安靜
  • 聰明人,有「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
    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人也應該效仿自然,學習水德,要有謙下之德,以柔克剛,海納百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乃是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人到中年,要學會做個聰明人,學會「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30歲以後,做到了「三不爭」,好福氣會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