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2020-12-18 長夜醬

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為您帶來更多精彩!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

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這種智慧,不僅能指導人磨練自身、修身養性,也能讓人在職場中、在人際交往中多一些通透與豁達。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不爭」是老子重要的思想主張,其由來便是在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天下紛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對此老子是極為不滿的,因此提出「不爭」的思想主張,也成為了其核心思想之一。

對於「不爭」,老子還用水來說明「不爭」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做人要像水一樣,寬容謙下而不是恃強凌弱。

「不爭」讓人寧靜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事事都要爭反倒不一定能落個好結果。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過度縱情於聲色犬馬、名利財貨有百害而無一利,既有害身體,也亂了心靈。

面對無窮無盡的欲望,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要得到,不惜一切代價,遲早有一天會迷失在人性的貪婪中,將自己送入了火海。

反倒是不爭,能讓人身處寧靜、泰然自若,在外物面前能保留清醒的認知,減少個人的私心私慾,正確看待名與利。

擁有這樣端正、平和的高境界,做事不僅能集中精神,也能身心愉悅,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不爭」利人利己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人們都為世俗之物而爭,搶破臉擠破頭,那這個社會早就亂了秩序,再沒有一絲和諧可言。

「聖人不積, 既以與人, 己愈有;既以與人, 己愈多」,意思就是聖人是不藏私的, 對別人的幫助越多, 自己反而越充足;給予別人的越多, 自己反而越豐富。

好比在一段婚姻中,男方多一些愛與包容,女方則會回饋更多的情感;在一段友情中,你付出更多,從不想著獲取,那你也會得到更多;在社會中人人都學會了奉獻,那麼個人也將受益於別人的奉獻。

在不爭之中既尊重了別人,也能讓別人尊重自己,既利人、也利己。

「不爭」乃是爭更高的境界

「不爭」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有一句話老生常談,「自勝者強」,戰勝別人不一定強大,但能戰勝自己,那麼你一定非常強大。

但凡能超越自我的人,能達到如此境界也必然不是爭萬事萬物、爭蠅頭小利。能夠超越自我,跳出自我,跳出眼前的榮辱得失, 不去做無謂之爭執, 這樣的人定是能成大事者。

能夠超越自我的人,就能夠追求人生更高的目標,就好比抗「疫」時期主動請辭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將小家置於身後,為國家犧牲個人利益,甚至是付出生命,這樣的人也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會永遠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

「不爭」看似是退,實則是進,通過以退為進的方式,從而能夠實現以「不爭」達到爭的效果,讓「不爭」成為最巧妙的最有力的爭。

不爭的柔弱表象下蘊含的是巨大的能量,儘管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仍希望當人們心靈受到塵世物慾和名利遮蔽的時候,「不爭」能夠喚醒心中的那一片寧靜與安然。

相關焦點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想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那我們就繼續看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大約二十年後,張懷素密謀造反,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以藉此脫罪。
  • 運用好不爭的智慧,不僅可以處理好人際關係,還能提升做事能力
    今天跟各位聊聊《道德經》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 《道德經》這部著作大家都知道,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創作的。《道德經》中有很多的為人處世智慧,涵蓋了為人處世方方面面的內容。
  • 爭與不爭,智慧其中
    孔子在《衛靈公》中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與人無爭,合群而不結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錄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話:「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也說:「爭者,人之所本也。」
  • 《道德經》裡「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對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呢?曉夢今天就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道德經》不是成功學其實這句話非常好理解,換一個思維。老子的《道德經》不會告訴你怎麼遊泳不會被淹死,怎麼做生意不會賠本,怎麼奉承老闆才會升職加薪,《道德經》不是一本成功秘笈,馬雲雖直言欣賞老子,甚至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在企業管理中,但就算能將《道德經》倒背如流,也不代表能成為馬雲,或是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成功人士,原因何在?因為所謂的成功,是儒家的說法,老子從來沒說過什麼是「成功人士」。
  • 科普文,老子給出成功學的終極答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裡寫下了一段話,說透了要做事,先做人。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很難做到。  關鍵是看不透一個簡單的道理,放低自己的態度,才能獲取更大的成功。做事都是為了利益,無論為公還是為私。  很少有人能夠覺悟,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惑亂!  因為,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利益需要分享!  老子又談到了圈子問題。只要你是人,就要在圈子裡混,無論圈子的規則是否良性,一定要懂一個淺顯的道理。
  • 老子說的不爭是精神勝利法嗎?《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一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 圖說道德經65章:不爭的智慧——站對位置,比擁有什麼更重要
    浩瀚大海每個人心裡都有或曾經有過一個「偉大夢」,都希望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攀上人生高峰,放眼天下,「一覽眾山小」——或以權勢左右天下,或以財富利益天下;或以知識智慧教化天下;或以才藝傾動天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釋義】因此,聖人想處於民眾上面,說話一定會謙虛低調;想處於民眾的前面,一定會把利益放在後面。這樣,聖人處在上面,民眾感受不到他的壓迫;站在前面,民眾感受不到他的傷害,因此,天下都樂於推助他而不會厭棄他。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相爭。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老子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我們的社會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到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名言名句,共同學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金玉良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這兩句大意是:這兩句大意是:不與人爭長鬥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同他爭鬥。賞析老子宣揚的是以退為進,勿與人爭的哲學,今天對這句話有新的解釋。不與人相爭,怎能立於不敗之地?但爭,要以雄厚的實力作後盾才行。「不爭」不是放棄努力,相反,卻要埋頭苦幹,做出實績來。不作無謂的口舌之爭,而以成績和實力去爭,那就會立於不敗之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
  • 聰明人,有「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
    「不爭」,是老子的道教核心思想之一,道家也視其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
  • 老子:你要做很多不簡單的事,才能覺悟,到達簡單的境界
    很多年前,我就開始讀《道德經》,當時只覺得老子有大智慧,每次讀來,都感到豁然開朗、身心愉悅。而把老子的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今年才有的覺悟。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困難的、複雜的事情,你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龐大的事情,你要從小細節開始做起。能成大事的人,只是盡心盡力,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應該做的事,逐漸地,就成了大事。
  • 老子為何說不敢為天下先?
    試想,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種法水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主旨,就在於說明水具有一種水滴石穿的精神,有一種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這種精神實際上也貫穿於老子思想的始終。這至少說明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消極的、厭世的、不思進取的,因此把「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為消極是不正確的。可是,既然老子重視進取精神,他又為什麼以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寶之一呢?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老子反對亂作為、瞎折騰,要求人們遵循客觀自然規律,故在第二十五章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01老子自述的兩個主要章節後世學者多將老子看作聖人,更有人將他神話為神。但我們讀老子經文,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作為普通人的心境。「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以水利萬物而下流的特性來佐證他的觀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老子經典名句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名句無數,下面就《老子》中的名言名句,供廣大老子愛好者欣賞。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2、「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1、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老子名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3、老子名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4、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他說》(上)觀後感
    上篇是37章《道經》,我原來一直擔心我看不懂《道德經》,覺得它太難懂了,但是南先生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深入淺出地把《道德經》的深奧內涵向我們慢慢道來,我非常讚嘆不已,為老子,為南先生!而那種以經注經、以上下文互動的解說方式也讓我非常佩服不止,南先生這種智慧與大愛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人去好好追隨。
  • 《老子》經典名言名句——帶給您智慧人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存世著作有《老子》,也稱《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充滿了人生處世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名句。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做學問學知識,是越學越多,反而障礙和束縛也越來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學到的是知識,障礙的卻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則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後,什麼欲望和毛病都沒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