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你要做很多不簡單的事,才能覺悟,到達簡單的境界

2020-12-20 易說蓮花

很多年前,我就開始讀《道德經》,當時只覺得老子有大智慧,每次讀來,都感到豁然開朗、身心愉悅。

而把老子的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今年才有的覺悟。老子的道,像太極般圓通,和大家分享以下幾點感悟:

1、複雜的事情,你要簡單地做。

我經歷過幾次大困難,山窮水盡,走投無路,前方看不到一絲希望。事過境遷後,回頭總結經驗,發現當時要壓垮自己的困難,其實沒那麼難。

人到中年,我得出一點經驗:一切困難都是幻象,只要你的內心足夠強大,頭腦足夠清醒,不被幻象攝住,困難很容易克服。

具體的做法,看《道德經》。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困難的、複雜的事情,你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龐大的事情,你要從小細節開始做起。能成大事的人,只是盡心盡力,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應該做的事,逐漸地,就成了大事。

複雜的事情,你要簡單地做。老子的道,就是這麼運用。當你真正去實踐,會發現老子說的一點都沒錯。

很多人有遠大的抱負和夢想,但只停留在想和說,行動力卻跟不上。只是每天幻想自己要做大事,小事卻不願意做。

老子說,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樣的人,就是不願意踏出簡單的第一步,所以他們一輩子都在原地徘徊,高不成,低不就,最終都沒做成什麼大事。

2、你想要得到,就要看淡失去。

人生有八苦,其中之一,是求而不得。

你渴望得到一樣東西,現實總是讓你得不到,求而不得,這讓人感到很受挫折。

如何破這個局?

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

老子的道,像太極一般圓通,物極必反,循環往復。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和禍,是一對矛盾,它們互相轉化。其它矛盾,如:得和失,閉和張,強和弱,廢和舉,取和與,都是同理。

如果你想要贏,那就先學會輸。

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就要先看淡失去。

因為「得」和「失」是一對矛盾,互相轉化,如果你死死地抓住「得」,拒絕「失」,那麼你什麼都得不到。

你只有學會放手,讓自然規律,自然運行,當你失去的時候,不執著,不死磕,那麼你也很容易得到。

《莊子》說這是至人心境:「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3、柔弱勝剛強,自謙為上。

爭強好勝,是人性的一種特質。

不爭,自己的面子過不去,自己的一口氣出不來,感到憋屈,感到不爽。

這是人之常情。

何為超凡脫俗?那就是脫離了人之常情,僅此而已。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要把老子說的「不爭」,理解為認輸和軟弱。水低為海,人低為王。不爭,自謙,低調,才能成就王者。

規律就是如此。

爭一朝一夕的人,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在無謂的爭執上;不爭的人,把所有的精力,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一心一意,全力以赴,豈有不成之理?

《道德經》大道至簡。人的一生,都在經歷和覺悟:你要做很多不簡單的事,才能覺悟,到達簡單的境界。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簡單的人懂得以簡馭繁,反而在複雜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安寧。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
  • 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深度好文)
    意思是,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地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它而不擇手段。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對外物有選擇性地取捨。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
  • 《天道》:要想出人頭地不是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這3層覺悟的境界
    你即便擁有大量的信息儲備,但如果不會用,用不出來,那就是一堆垃圾。那如何才能做到會用知識?如何讓儲備的信息為自己創造價值呢?那就是學習的首要目標——讓自己覺悟。而人要做出一番事業來,需要覺悟到3個層面。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車的使用價值,本質上並不是來自實在的木頭輻條,而在於輪轂有虛空,才能容納和整合這些木頭輻條;沒有輪轂的虛空,再多輻條也只能是燒火的劈柴,成不了一車之用。所以,無,是最重要的核心。
  • 老子五千言:小小一個「嗇」字,令你「富可敵國」
    梅之道:花枝疏而不密道家認為,做人做事都要儉省節約。梅之道:花苞精而不多懶殘禪師本人是修入阿羅漢境界的高人,外在表現卻十分懶惰,衣服也不補,飯也不做,連鼻涕也懶得擦。為什麼不擦?沒時間。禪師很忙,時時刻刻都在參禪覺悟,哪裡有多餘時間,去關注外在的東西呢?佛家和道家都是如此,可見「嗇」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很深刻的道理。能把有限的時間,運用到更需要的地方,不去浪費一分一毫;對與外在的東西,即使只有一點點時間也不願意去浪費。沒有這樣「嗇」的精神,哪裡來那麼高的境界呢?
  • 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許多時候,許多事情,我們往往因為感到簡單,而不願意去做,但是在做複雜而又難度的事情時,又會力不從心、無功而返。試想,一個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又怎麼會很好的迎接挑戰呢?蘇格拉底在教育學生時,考察的並不是動作做得有多規範,做得有多漂亮,而是在考察學生在做看似簡單無意義的事情時,是否能夠擁有堅持下去的毅力和韌勁,如果簡單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看似平凡的事情都能重視起來,也就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難倒了。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她本能地考慮他人,損害別人利益的事,再小都不做,她的這種德行,鄰居們都不知道。這就是老子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如果,這個社會的人,人人都做到像她那樣,做事不光想自己,還要考慮別人,那麼社會就是「上德社會」,美好和諧。「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大音希聲。道的語言,聽之不足聞,為希言。希言自然。一個人,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活得順心如意,反之,則處處受挫,不盡心意。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接受現實,才能豁達。順應規律的人,心態就很豁達,該生就生,該老就老,該病就病,該走就走,不執著,不畏懼,處之泰然,順其自然。
  • 「簡單是一種幸福,一種選擇」:學會簡單生活,日子才能輕鬆自在
    文 / 西郊有情哲學家梭羅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你簡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將更加簡便;孤獨你會孤獨,貧窮不會貧窮,也不虛弱無力。」簡單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在現代複雜的社會中,人們身上也承載著很多的欲望,心裡也承載著太重的壓力。有的時候,讓自己簡單一些,刪去身心的一些負累,未嘗不好。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其實很多真正達到高境界的人,他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就像老子這樣的隱士,就像很多佛門裡的高僧。你要是按照佛門裡的大小乘標準來看,你就會覺得這人的境界,還只是落於小乘,因為你大乘是需要的普度眾生的啊。那是一種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愛不愛的無為境界,對善惡、是非、對錯,都持一種中性的態度,所以佛家大乘的最高境界,和道家的無為境界是相通的。無為,不是毫不作為,而是知道與明白,世間萬物的運行過程中,包含著自正的特性,而不妄加幹涉, 為而不妄為。
  • 老子眼裡世界大同很簡單,「最差老師」不最差《道德經》講解十九
    老子:「尹喜,你講不讓仁義啊?」尹喜:「老師,當然講了!」老子:「尹喜,你欲望多不多啊?」尹喜:「老師,我要當大官,賺很多錢,光宗耀祖。」老子:「尹喜,你認為聰明,講仁義,當大官都是好事?」尹喜:「老師,肯定的。」
  • 老子眼裡的管理者——領導力的四重境界!
    養小孩,領導力在父母身上;做企業,領導力在老闆身上。領導力是一項事業當中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領導力,顧名思義,就是領導的藝術。藝是藝,術是術。藝是領導的「道」,術是領導的方法和技能,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力量。
  • 看似簡單的「知其白,守其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危機四伏。所以老子勸導人們要像溪流一樣保持低調、謙讓,同時呼籲人們要返樸歸真。《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說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意為明知本性潔白,明白是非對錯,卻守持混黑的態勢,外表要裝成愚鈍,笑看塵世變幻,和「知榮守辱」、「大智若愚」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看似簡單的「知白守黑」卻蘊含著老子的無上智慧,這是老子的一個重要觀點,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當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領域,具有深邃的辯證思想。
  • 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其實,並不是別人做起來容易,而是別人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堅持。我們今天從老子《道德經》中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的秘密。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 無論從道理覺悟或是從事相覺悟,都要落實不執著
    難道非要讓自己痛苦煩惱嗎?難道非要與自己過不去、非要折磨死自己嗎?自己明知一切不可得,明知一切皆是空幻無所有,明知一切皆是夢幻泡影,自己還要執著這些虛幻的夢幻泡影幹什麼呢?佛是對眾生而設立的假名,覺悟是對執迷的人而假設的假名,解脫是對有煩惱、有障礙、不自在的人假設的虛名。若能把眾生心空淨了,佛心就是空淨的眾生心。
  • 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有的讀者跟我說,讀那麼書,是你自己貪心吧?老子都說了,棄智絕學,絕學無憂。秉持這種理念的人,就像自己沒親自栽培花兒,路過花園摘下一朵,戴在自己身上,就說是自己的。事實上,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 七非先生答疑解惑:要完成多少大拜或經文才能覺悟、覺醒和開悟?
    就好比你去做生意開一個公司,得建立基本財務制度,得有行政人員、營銷人員,也得有產品、渠道一樣,當你具備這些的話,才能更好地實現你的目標。他是一些條件設置,所以不在於你是不是形式上要去受這個五戒,而是在於你是不是能夠去優化自己的人生。
  • 村上春樹很有境界的語錄,是經歷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有這樣的覺悟
    人生總有覺悟的時候,但總要去經歷一些事,或是漫長的時間,才會覺悟,也叫做所謂的成長,成熟。就好比我們此時跟過去一對比,就感覺是一個跨越性的成長和進步。但我們的人生,多數人都有困惑的時候,都有迷茫的時候,都有煩惱的時候,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都有失望的時候。出現這些情況,多數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無非是被現實的生活所擾。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但是,即便道家反覆談到了「無」,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無」,這才有了「掉在坑裡,怎麼辦」的問題。很多人把「無為」的「無」,理解成簡單的否定,也就是「沒有」。沒有人會在知道自己掉坑裡後,還要想一想,我是要爬上去,還是不爬上去呢?思考要爬和不爬的這個過程,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知而不想稱之「無為」,立刻就做,是「而為」,也就是知行合一。
  • 佛字的含義,佛是大覺悟者,佛有怎樣的智慧與覺悟?
    與佛有緣這四個字,首先要理解這個佛字的含義。佛字是梵文佛陀耶翻譯成漢文音譯過來的一個簡稱字,它包含著智慧與覺悟的意思。人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證明了人類本能的智慧是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但是為什麼別人能發明電腦,能發現暗物質,能發明無人機,而你卻發明發現不出來呢?這就是智慧的高低與覺悟的機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