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2021-02-23 靜修生活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


簡單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會遵從自己的內心。


想得越多,越算計,反而會越為生活所累、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裡,學會簡單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境界。


簡單的人懂得以簡馭繁,反而在複雜的世界裡保持內心的安寧。做最簡單的人,吃最簡單的飯,過最簡單的日子。


真正的好生活都是簡單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的本意,就在詩酒田園間。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歸本心。


處世之方:層次低的人強勢,境界高的人隨和。


老子講:上善若水。


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然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


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中國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鋒芒太露,容易招致禍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強勢的人鋒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很容易傷害他人,而這種傷害也是一種樹敵。


楊修因一句話被殺,就是因為其鋒芒太過。內斂,會讓你成為一個從容、大氣的人。


做一個隨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調隨和之心。


當然隨和不是無原則的妥協。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和諧不是靜態的和諧,和諧是競爭之中的平衡狀態。


原則性的問題就要據理力爭,不當牆頭草,不能和稀泥。這才是真正的隨和。


養生之法:層次低的人「養」,層次高的人「順」。


司馬遷說老子: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作為周王室的史官,老子通曉懂得養生之道,有獨特的養生智慧。


現在人們越來越「懂得」養生了。


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道德經》裡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


現代人為了養生而給自己設置各種雷區,這樣的心態本身就輸了。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正的養生,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適度養生,順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活法。


謀事之術:層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


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


一個好的領導、好的企業家、甚至一個好的家長都要懂得管理之道。


怎樣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衍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


這種「生萬物」,是一種本性,自然而然的發展生長,是萬物的本性。


無論是國家治理、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這種發展的本性釋放出來。


所以國家、企業的管理治理中,不能壓抑這種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


孩子教育也是如此。


杜威講:教育即生長。


好的教育,不能一味收緊,要懂得放鬆。


讓孩子找到自己適宜的領域,不要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他的發展,讓他順著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長,這才是良好的教育。

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作品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深度好文)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 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作者:一本叔來源:一星期一本書(ID: yer808)01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有這4種「衰相」
    我們經常誇人會說層次高,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作是層次高的人呢?層次高往往是指他們眼界視野開闊,認知比常人更深,有著非同一般的格局和見解。一個人層次的高低與他的財富地位無關,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一個人更深層次的內涵。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有的時候我們誇人,就會說:這個人層次高。層次高就是指他們的眼界開闊,認知廣,對事情有著不一樣的格局和見解。這和一個人貧窮還是有錢沒有太大的關係,比如一個只知道吃喝玩的富家子弟,無論多麼富有,層次依然很低。
  •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道無聲無息,天地的規律,變化中有平衡。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大音希聲。沒有覺悟的人,就是這麼矛盾。每天都在過一種矛盾的生活,能不糾結嗎?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老子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也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層次低的人有8大衰相,境界高的人有8大貴相
    1層次低的人,有八大「衰相」 人的層次高低,與社會地位和財富多少沒有關係。 平民百姓有擔當有抱負,有修養懂情趣,就是層次高的人;紈絝子弟言語庸俗,土豪嘴臉,也只能是層次低的人。決定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是他的閱歷、眼界、價值觀、格局,以及支配時間的方式和人生的趣味。 以前的老輩人,會把年紀輕輕不學好的人稱之為「衰仔」,對言行不端的人也會這樣評價:你看你那衰相! 層次低的人,有八大衰相: 1. 拙劣炫富。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行善,{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簡單才是極致!創業賺不到錢?你把事情搞複雜了
    是你把事情搞複雜了,《道德經》中講,只有簡單才是極致。任何複雜的事情,都有簡單的辦法可以解決。你一定會說:胡說八道,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每個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觀點不同,自然對同一句話,同一件事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沒有對錯,好壞,高下之分,你理解的就是正確的。
  • 層次,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層次越高的人,越簡單
    人這一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但追求的往往很多,身心必然深受其擾。人生最難做到的,是告別複雜,回歸簡單,找到內心真正渴求的東西。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戒掉多餘欲望,追求簡單的生活品質和精神世界。複雜的問題簡單處理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處理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往往暴露出一個人的精神層次。厲害的人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愚蠢的人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如果你也是這種看法,那麼你就真的沒有讀懂《道德經》。
  • 「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一個人之所以博學多才是因為願意低下頭來向人學習,把每一件事做好了,人生累積在一起,一定是一個好的成績和精彩。《道德經》告訴我們,水面最遼闊的東西是江和海,江和海之所以遼闊,因為它比別人低,所以當你在某些時候有了驕傲自滿時, 你會突然明白,應該從驕傲自滿的狀態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老子說的光而不耀,這種處世態度和給周圍人的感覺,如玉般溫潤,如玉般光芒內斂。光而不耀,不露鋒芒,不事張揚,沒有大悲大喜,沒有偏執激狂,寵辱不驚,呈現出生命的成熟狀態。《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層次高的人和層次低的人之五大區別,說的真好
    【2】層次高的人在冷落中激發自己的鬥志,層次低的人,在冷落中失去了方向。不管你有任何的身份和地位,都有可能在生活當中被人冷落,面對冷落,層次高的人,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層次低的人,就會自暴自棄的,覺得自己真的不如別人。
  • 別去跟低層次的人爭辯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層次問題,絕對不是從種族差異和民族差異。我們是站在個人受教育程度,從思想境界,探討高層次與低層次的問題。的確,或許對於思想境界的層次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百個人的眼中會存在一百個人哈姆萊特的形象一樣,這是無可厚非的。
  • 如何能看懂《道德經》的含義,希望能遇到兩個志同道合的人
    按說這些年來接觸很多方法,最有用也簡單的就是靜坐,通過自己能把身體層次的問題給解決而在思想層面上,也能把身體層面的問題解決,2016年為了學會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大半年時候在求學以及跟著講課,親自看到很多不可思議的場景,幾天時間大變活人,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能把秉性習性轉成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