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看懂《道德經》的含義,希望能遇到兩個志同道合的人

2020-12-11 無為二哥談養生

大前天把老爺子接到鄭州,每天倆根五年五零艾條,其實如果老爺子能每天堅持兩根艾條,到處暑差不多就能把病根拔掉。包括愛人的婦科,這個如果可以連續半月,甚至要不了半月就能根除。

可是實際情況是,各種自己的忙,身體還能動彈,都不以為然,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干著急沒有辦法,還好像你有什麼別有用心一樣。

還有當我們去要堅持自己是對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要去承擔一些責任和後果。可當前時代,除非有必要,好多責任和後果不是想承擔就能承擔的。

曾經把倪師《黃帝內經》上下冊,《神農本草經》《傷寒》《金匱》以及天紀完整看了兩遍,2013年第一遍花了整整半年時間,2016年第二遍花了整整一年,記了兩遍筆記。可是在實際應用中,突然發現很多理論和學習到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根本就起不了想要作用。直到老爺子重病不起,才開始著急,冥冥之中接觸到了王老師的灸法,重新審視自己之前學習到的。

按說這些年來接觸很多方法,最有用也簡單的就是靜坐,通過自己能把身體層次的問題給解決

而在思想層面上,也能把身體層面的問題解決,2016年為了學會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大半年時候在求學以及跟著講課,親自看到很多不可思議的場景,幾天時間大變活人,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能把秉性習性轉成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這套體系裡面完全失去作用,什麼來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也變成了去病如山倒,來病如抽絲。可是這套體系現在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現在處於被國家封殺的階段。

然後就是艾灸這塊了。

如果現在有一個懂的靜坐,能聽懂我說的第二種的方法,再懂王老師的這種灸法。

有再有兩個這樣的人,如果這兩個人再懂的撲門永續自然農法就完全可以啟動一個基地了。這個基地最好在農村,同時可以把自然農法回歸,實現原生態的自產自足無工業汙染純自然生活。

可惜現在的人都還在過度追求物質,同時會這幾樣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中午劉教授打電話說她的同學兩口都回去上班了,同學老公跟他老爺子關係也處理的非常和諧了,也把老爺子接到他們最好的房子裡面去居住了。祝福她們兩口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劉教授說她們兩口現在變化是非常的大。都是劉教授的熱心跑前跑後,再次感恩她。

身體,思想,自然萬物其實都是高度統一的信息場,只要我們有著至誠至信之念,心無旁騖,可以動天地、感神靈,創造見證奇蹟。這種意念加持之力大的不可思議,但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利用這種加持之力。別人怎麼利用是人家的事情,而我們保持自己的至誠之心就足夠了。

在孩子們的心裡,一切都是真的,可是在大人的眼裡,看著都是真的,最後發現其實假的居多。所以《道德經》現在人看不懂,因為《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只有達到老子的境界才能看懂,有人說了,老子的境界是什麼?胡咧咧都會,「老」其實就是經常,恆定意思,「子」是赤子之心,只要您能保持赤子之心,自然就知道《道德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掙錢總是不夠花,看懂這兩句話,生財有道
    大家在現實社會中,是不是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時常讓你頭痛,時常讓你苦惱不已,這就是現實的無奈吧,對於社會中的很多問題,其實古人早就總結出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對於我們大家來說,那是非常有用的,畢竟古人的經驗那是他們一生摸索出來的,就像孔子,老子這些大聖人一般,還有很多古時候的名言警句
  •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在緊張的逆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能夠有一個更開闊的思路,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道德經》中每一個漢字的含義,我不僅查閱了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如果你也是這種看法,那麼你就真的沒有讀懂《道德經》。
  • 《道德經》:一生能得幾貴人?記住這七個特徵,一個也不會錯過!
    人的一生一定會遇到三種貴人,第一種是父母,第二種是愛人,第三種是子女。這三類人,決定了你的生活是否快樂。不過還有一種貴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遇見,他決定你的事業是否能夠飛黃騰達?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已經為我們描述過了,只不過在他的觀念裡,並沒有貴人之稱,如果以老子的理解,那應該是得道的人。它描述了得道的人所擁有的七個特徵。事實上,擁有這七個特徵的人,已經具備了,成為他人貴人的資格。道德經裡的原文是這樣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道德經》的理工科生的解讀
    解讀《道德經》吃專業飯的100%是文科生。大家都知道,一般智商,悟性,分析,判斷,邏輯推理能力都不是文科生的強項。而《道德經》又比較艱澀難讀,所以理工科生作為業餘愛好者,正好發揮這方面的特長,為大家貢獻一個理工科生的《道德經》解讀方案。《道德經》討論的問題本身其實很簡單,但已經有成見的人很難明白。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2017年03月17日 09:39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楊小剛 字號 內容摘要:
  • 《道德經》上最鼓舞人心也最能讓人安靜的一句話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做事情也總是急於求成,以至於「常於幾成而敗之」!這導致我們更加的迷茫與浮躁。因此,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讀讀《道德經》,看看大自然。《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這句話或許大家都知道,但可能很少有人認真的去細想其中的關鍵。
  • 道德經解讀
    ,由於驚嚇過度,不知道如何擺脫眼前的恐怖,思索之下想到了道德經,起初我還看不懂,幸運的是神靈慈悲,我也學習了一些章節,回國之後一直想找個好師傅學習,但是卻未能如願,反而生活陷入了尷尬的處境之中,同時我也很感慨,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鏡頭,不是貧僧,就是貧道,近代以來由於國運落後,戰爭很多因素,已經不在重視過去的傳統,而是持有批判的傾向性,閱讀這些神學、哲學範疇的書籍,一思一念都很重要。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一提起《道德經》我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這樣的:這是一本尋仙問道的無上功法,修煉到一定層次,方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取人首級於千裡之外,修煉到更高層次,則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與天地同壽,與日月爭輝,可長生不老,亙古不滅。
  • 如何理解老子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應用智慧
    那天小輝的客廳裡一直在放著      《道德經》,我還取笑他:怎麼還聽起這個了,是想靜靜心?     小輝笑笑說:「這你就是小瞧它了,《道德經》是「萬經之王」,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特別是裡面的一些生存智慧,非常值得參考。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人類能造出有道德的機器人嗎?
    王小紅    編者按 2018年12月18日,歐盟人工智慧高級別專家組發布了一份人工智慧道德準則草案。在許多人擔憂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破壞倫理的大背景下,該草案旨在指導人們製造一種「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如何才能讓機器人更令人信賴?可否賦予它們道德修養呢?
  • 《道德經》難字解析
    這個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的太字,表達的就是中國人早期的極限概念,就像莊子書中所表達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所以「太」代表的是一種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趨勢,所以極之又極可稱之為太極,而玄之又玄也可以表達為太玄了。三、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很多人喜歡修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對道的神秘感,以及對於那種清靜無為的嚮往。經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修行之後,感覺自己的身心,確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提升。如果修行的路上,不遇到什麼事情,可能這道修得也很容易。但是往往事情,總是會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德經》。這不僅因為,它是暢銷兩千年的「古代奇書」,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僅僅5126個字,可研究它的書籍少說也有5000萬字。還一路暢銷到國外,據說德國每3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擁有它。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聖人積天德府天下,畜而養之,而使天下萬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謂,德者,萬物之所府。中國聖人所傳真人真言,用以治國安民,萬世之所奉,謂之經。何謂聖人?抱神合道,通天徹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謂之聖。非中國之人,不可以稱為聖。非中國之聖人所言,皆不可稱為經。道、德、經,三字合起來是說,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為萬物之所宗。人行於道上,則能有德。
  • 道德經在西方早期的翻譯與傳播
    堅定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智慧的結晶,《道德經》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來源。在未來的中西文化交流之中,希望會有更多的優秀譯本出現。《道德經》,作為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價值存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鑄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也為人類文明歷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