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一定會遇到三種貴人,第一種是父母,第二種是愛人,第三種是子女。這三類人,決定了你的生活是否快樂。不過還有一種貴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遇見,他決定你的事業是否能夠飛黃騰達?
有的人,自視甚高,覺得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忙;有的人,目光短淺,即使貴人站在身邊也視而不見。很多人覺得只要自己夠強,就能夠在時代嶄露頭角。但是縱觀整個歷史長河,那些能夠在歷史上名垂千古的人,都是曾經在生命的某一刻,遇到了那個改變自己生命軌跡的人。
那麼貴人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已經為我們描述過了,只不過在他的觀念裡,並沒有貴人之稱,如果以老子的理解,那應該是得道的人。它描述了得道的人所擁有的七個特徵。事實上,擁有這七個特徵的人,已經具備了,成為他人貴人的資格。
道德經裡的原文是這樣的: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話的整體意思,相信很多人能夠看懂。不過還是解釋一下:
善於行道的人見解微妙,並且非常的深刻,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正因為他深藏不露,不容易讓人了解,所以人們很難捕捉他們的特徵:他的謹慎,就像冬天赤腳涉水過河那樣,逡巡不前;他的警覺,就像處於強鄰的包圍之中,不得不時刻謹慎萬分;他拘謹起來,就像在做客一樣;但是它和藹可親的樣子,就像正在消融的冰;他可以質樸得像沒有雕琢過的原木;也可以曠達得像空曠的山谷;他的渾厚,猶如渾渾濁濁的江河大流一樣。有誰能夠在動蕩中靜止下來,在安靜中變得澄清,又能在安定中變得生機勃勃,這就是保持道義的人,他們不肯自滿,正因為從不自滿,所以他們能夠格去舊的自我而發展新的自我。
上面是字面的意思,對於這七個特徵,事實上還是有待研究的:
「豫兮,若冬涉川」: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都會表現出非常謹慎的態度,就像冬天過河一樣,保持謹慎,是他們對待萬物的態度。
「猶兮,若畏四鄰」:為什麼他們會畏懼自己的鄰居呢?這裡的理解有一點古代特有的味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制止自己的放肆行動,免得幹擾鄰居。我們知道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生活,而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聯繫,離群索居並不是恰當的,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可避免會產生矛盾,處理矛盾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人最真實道德觀和處世觀的展現。所以,周圍鄰居對其的評價是至關重要的,能夠客觀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儼兮,若其客」: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會把自己當作客人對待,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持隨隨便便的態度。生命本質其實就是世間的匆匆過客,只有嚴肅認真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才能避免成為庸人。活出真的人生。
「渙兮,其冰之將釋」:只要將自己從欲望、追求、抱負、夢想等負擔中解脫出來,就會表現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愉悅。這好像不是好話,但是這裡的理解是指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我——以冰雪消融的樣子,煥發出勃勃生機。
「敦兮,其若谷」:心胸會猶如山谷一樣空虛而高深,這一點非常難以看出來,但是一個人的格局,總會不經意間從他的言行舉止中表露出來。
「混兮,其若濁」:他們總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就是內心空靈。他可以選擇隱於市,與渾濁的世界混合為一體,也可以選擇不隱於市,與渾濁的世界相區分。所以他一定能夠在某個瞬間展現出異於常人的氣質,那不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偏見,而是能夠被所有人感知的「與眾不同」。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得道之人的特徵,也是這個社會,每一個人希望遇見的貴人所懷有的品質。當你的身邊出現了符合如上特徵的人的時候,如果可以,請與他們做個朋友。讓你發現了,你就值得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