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

2020-12-13 國際道學網

何謂「沉穩」?沉者,下也,因為處下故而不翻騰起浪,所謂沉著。穩者,重也,因為身重故而不輕揚漂浮,所謂穩住。能沉得下,能穩得住,這便是「沉穩」。

一個沉穩的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沉著冷靜

《道德經》有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會終日惶惶,是因為太過看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太過偏愛,所以才會受寵若驚,失寵亦驚,一驚一乍不得安神。而那些把自己得失置之度外的人,卻反而可以十分沉著,遇事不受影響,冷靜應對。

《莊子》中有這樣的描述:「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胥靡是指刑徒,有罪待死之人。這樣的人讓他去幹活,爬得很高也不會害怕,因為已經把自己看作是死人了。

所以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要想有一個沉穩的心態,就不能太過在意自己的感受,太過敏感,換句話說: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否則的話,別人一個眼神,就覺得是在針對自己,別人一不小心的觸犯,可能一點就炸。動不動就炸的人,又還談什麼沉穩呢?

謙和待人

《道德經》有云:「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便是「居下」,「處後」,居下則能抬人,處後則能讓人。能承能讓,也便具備了足夠的厚實與寬廣。

禮賢下士的人,無疑氣度是沉穩的,因為他已經不再爭強好勝地顯擺自己,而是懂得把自己放在後面,放在下位。已經不會再為了顏面而與人爭,為了名聲而與人搶,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能成事之人。

從前,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並尊其為「仲父」,於是國力強盛,稱霸中原。又有燕昭王築黃金臺,尊郭槐為師招攬天下名士,於是「士爭湊燕」,終於破齊復國,報了大恥。再有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才得以天下三分,爭霸天下。

務實求真

《道德經》說:「重為輕根」,又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這便是「居重」,「處厚」,居重則根腳穩,處厚則務實事。務實而又守本,表現出來就是沉穩。

「名為實之賓」,所以如果務名太過,就會失去其「實」。《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話特別多的人,水分就大;惜字如金的人,語言才會顯得可靠。所以沉穩之人往往沉默安靜,在隻言片語間鼎定局勢,而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這樣就會顯得太過輕浮。

老子尚「靜」,認為「靜為躁君」。沒有經過「靜」就妄動,就好像不帶輜重就長途旅行一樣,一路上自然免不了挨餓受凍。只有通過安靜的思考,具備穩重的心態,才可以動之有道。沒有「重」作基礎的輕,是輕浮;沒有「靜」作基礎的躁,是浮躁。

相關焦點

  • 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
    ,問: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表明一個人處事沉著冷靜,沉穩!就有能力拜為上將軍,就有能力統領千軍萬馬!那麼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呢?01去歷練,才知道穩重的人有多可怕!人人都想自己成為一個沉穩麼的人,但如果沒有歷練過,沒有在現實中見識過那些穩重人的「厲害」,你又能如何知道穩重的可怕?!
  • 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易怒偏激又該怎麼辦?
    這個世上總是有黑就有白,有光就有暗,有好人就有罪犯,有易怒偏激的人,那就一定有沉穩淡定的人。雖說不是絕對的沉穩,但肯定有相對的沉穩。這樣的人往往在宣洩情緒的時候,會不經意的帶動他人的情緒,或者更可怕的是會傷及他人身體和心理。那麼怎麼樣讓自己成為一個少受情緒控制的人,也就是所說的沉穩的人呢?還記得原來課本上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壞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
  • 你覺得自己足夠沉穩嗎?怎樣成為一個沉穩的人?
    你覺得你是一個沉穩的人嗎?或者,如何才能變得沉穩?簡單來說:所謂「沉」,就是能沉得住氣,保持冷靜頭腦。所謂「穩」,就是保持一種平衡,不偏激,不冒進,不左不右,取中庸之道。這只是對沉穩字面的理解。有人說,能做到靠譜,就已經是沉穩了。在我看來,首先要變得靠譜,再去慢慢做到沉穩,最後就變得真正成熟起來了。我一個朋友經常問我:」我看起來是一個安靜的人嗎?我想變得更成熟一點。「我:」你不說話的時候,看起來有點像。
  • 怎樣做一個沉穩的人?
    沉穩的人通常看上去比較大氣。當然沉穩,不是刻意裝出來的,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自然就會變得沉穩。沉穩的人不會輕易的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不會隨便的顯露給他人。沉穩的人在遇到困難和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把痛苦默默的隱藏在心底,不會。逢人便講。沉穩的人通常會有自己的主見。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其主旨和精神何在?以下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君人南面之術 「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雖說班固針對的是整個的道家,但《道德經》該是他做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據。歷史上很多人用很簡單的字樣來概括一個人或者一本書的思想,呂不韋主持的《呂氏春秋》甚至只用一個字――《不二篇》提到「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子貴兼」,都是很恰如其分的評說。因此,老子之道其實就可以用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一個體育項目――柔道來概括。全部的《道德經》五千言也可以看作是對這個「柔」字的解說。
  • 如何成為一個沉穩的人
    1、時刻保持自信自信的人是最美麗的,自信的人時刻散發著光芒,時刻保持自信,能讓你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活得精彩,活得認真。3、保持感恩無論是對身邊的人還是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感謝現在所擁有的,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4、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沉穩的人需要一個沉穩的心境。行事低調,不向人炫耀自己有什麼,不跟別人攀比自己缺什麼,過好自己的生活。
  • 如何成為一個沉穩的人?這幾點,對你很重要
    中國人天然都喜歡沉穩,在人們的視角裡,沉穩通常等同於可靠。尤其是對於成年人來說,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職場,沉穩的人通常會得到更多信賴。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技巧,可以快速的幫助你,成為別人眼中沉穩的人。1. 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 道德經解讀:為什麼成大事的人都很穩??
    自古及今,凡是成大事者都有一個顯著的性格特點「舉重若輕」。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一個字「穩」。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所以道家的人常常躲起來,就是不想被社會汙染。只要稍稍多讀一點《道德經》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完全說不通。如果無為就是毫不作為,那還求個什麼道,對不對?還要追求什麼天道、地道、人道?一切對於自己來說都毫無意義,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你什麼都不會做。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樣理解和運用?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運用呢?下面我就以我自己的理解來通俗易懂地和大家探討一下。首先來說說「一生二」。《道德經》主要就是講的「道」,那麼什麼是道呢?「道」其實就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太極。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終於,《奇葩說》一經推出就成為現象級網綜,第一季結束時總點擊率更是高達2.6億!更重要的是,無數人開始真正了解到馬東這個人,了解到他的才華,馬季兒子的標籤也逐漸代之以央視著名主持人、製片人的頭銜。聰明又受歡迎的人都在從《道德經》中取經他說,接觸《道德經》越早,吃的虧越少《道德經》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 【讀《道德經》1000遍心得體會】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是「道」,還是「德」,對於我這樣哲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很難去講清楚或者說無法講明白的一個概念。其實大部分人是沒辦法講明白的,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而後第十五章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第五章還說:「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等等這些篇章中,老子本人都不能形容出什麼是道「道」。 有人曾問過我看道德經的意義在那?是為了什麼?
  • 《道德經》:做一個不起眼的人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譯文如下:道本身虛空無形,但其作用卻無窮無盡。深遠啊,如萬物之本原。挫去鋒銳,消除紛擾,調和光輝,與塵世混為一體。老子說,大道無形,卻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萬物;看不到,摸不著,卻真實存在。
  • 道德經心得
    幾千年來,讓無數人從中受益。無數人從中得到啟示,得到智慧。治國者,從這個經典當中得到治國之道。企業經營者從中得到經營之道。大眾從中得到人生智慧之道。這部經典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太大了。這,就是偉大的《道德經》。這部經典,產生於人類第一次軸心文明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候,整個世界都是「群星璀璨」。在這個時代裡面,印度有釋迦牟尼,西方有蘇格拉底。中國有孔子、老子。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一)
    請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道德經妙解》學習通道,觀看視頻講座。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此文來源於小打卡程序中《道德經妙解》學習平臺的精選日記。)手指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此公眾號,更多有關《道德經》的學習資料將在後續更新!敬請關注!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內斂,會讓你成為一個從容、大氣的人。做一個隨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調隨和之心。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我翻譯的《道德經》(一)——序言
    自讀大學以來,我對《道德經》非常感興趣。我看過幾個版本的《道德經》,但不同的版本,解釋也不一樣。今天,我以羅大倫博士在大倫書院的解釋為準,翻譯《道德經》。這樣的進度,可能非常慢,但是,我希望對《道德經 》感興趣的人能夠和我一起,寫出你們的翻譯。前不久,我看過一本書:《遇見蘇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作者贊同把哲學活學活用。因為哲學是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生命的看法,也就是說,你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你就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與這個世界聯繫起來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