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譯文如下:道本身虛空無形,但其作用卻無窮無盡。深遠啊,如萬物之本原。挫去鋒銳,消除紛擾,調和光輝,與塵世混為一體。
老子說,大道無形,卻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萬物;看不到,摸不著,卻真實存在。老子認為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和萬物融為一體。
道不遠人。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道;田間地頭,廟堂之遠,人人皆可悟道。道,看似高深莫測,但又融入人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夏種冬藏,莫不循自然天道。
天、地、人,和諧共處。天覆地載,鬥轉星移,晝夜更迭,人居其間,如此美妙,皆是自然而然,天然雕飾,如出水芙蓉,無須人力。「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萬物在天地間,自然舒展,共生共處,彼此獨立,又彼此依存。大道不著痕跡,卻作用無窮無盡。
道不遠人,禪道、茶道、花道、武道,皆是隨人而悟,悟道之人必然是心性自然之人。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道不分高低貴賤,不分親疏遠近,不分學識高低。領悟自然之道,何須學富五車,不必窮經皓首。心性自然、純粹專一,或看雲捲雲舒,或聽雨打芭蕉,揮汗田間也好,著作等身也罷,皆可修道。
老子說:「道常無名,樸。」大道無名無形,自然淳樸。大道尚簡,簡單的人,淳樸的人,更易深得大道精髓。高手在民間,和其光同其塵,泯然眾人,毫不起眼。至樸之人,無名無位,言語簡而又簡,俗之又俗,往往一句囊括萬言,一句涵蓋一生的智慧。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簡單的,往往是深刻的;深刻的,又是簡單的。唯有謙卑之人,甘居人下之人,才可以領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德高的人,往往被褐懷玉,不願爭先,不喜奪目,只追求樸實自然。
多一份內心的平淡,少一些世事的紛擾;多一份內心的平和,少一些身心的困頓。少一些匆忙,多一些祥和。做一個不起眼的人,不爭口舌之利,不執著名利,不求奪人眼目,潛居抱道,自然耕耘,在如水時光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生活的真諦,就在我們靜下來、慢下來的時候,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