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更聰明一點。聰明的人,做事情效率高、少走彎路,很容易成為人生的贏家。不過,提起「聰明」還是挺讓人感到失落的,因為一個人是否聰明,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這輩子聰不聰明,打娘胎裡就決定了,不是人能夠隨意決定的。可是,即便如此人在追求聰明的這條路上也從來沒有止步過。一項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表明:做「發呆」這個小動作,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發呆」可以放鬆大腦,人的記憶能力會增強
在一般人看來,「聰明」和「發呆」是聯繫不到一起的,聰明意味著人的大腦是靈活、高速地運轉,怎麼可能跟「發呆」這樣的字眼聯繫到一起呢?可是在實驗中確實表明:如果人的大腦一直要緊張、高速、長時間的運轉,它的記憶能力並沒有人想像中的那麼好。反而,如果人腦在進行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發呆幾分鐘,人腦的記憶能力會加強,顯示出很聰明的狀態。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研究結果,華盛頓大學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給出了答案:當人在發呆的時候,大腦中負責注意力的區域,會出現短暫的沉寂;不過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區就會變得活躍。所以,剛剛發過呆的人,記憶力會得到加強。別看「發呆」只是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它可以放鬆大腦,增強人的記憶力。
有意識地堅持發呆,對大腦的健康狀況有好處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發呆」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實際上卻益智健腦,能讓人變得聰明。這對成人、孩子都有一個好的啟示:在繁忙、嘈雜的工作和學習之餘,人要學會讓自己慢下來,有計劃地發發呆。讓大腦喘口氣,也許做事情效率更高,人也會變得更加聰明。所以,建議工作、學習節奏快的人,要有意識地堅持發呆,這樣對大腦的健康狀況有好處。
既然發呆有助於增強記憶力,那麼發呆是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呢?並不一定是。如果發呆是不受人控制的,它也有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也要引起重視。特別是兒童和老人,發呆嚴重的話,身體可能隱藏著某種疾病。如果是兒童喜歡發呆,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排查是不是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是老人喜歡發呆,就要警惕是不是患上了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總之,能輕鬆控制的發呆,有益大腦;不能控制的發呆,可能暗藏危害,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