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2020-12-13 符號帝國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

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第二,無為是一種逆來順受任勞任怨隨遇而安的被動行為模式,不管外界他人如何變化,我都能接受。

第三,無為是自我封閉,是孤芳自賞,是潔身自好。所以道家的人常常躲起來,就是不想被社會汙染。

只要稍稍多讀一點《道德經》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完全說不通。如果無為就是毫不作為,那還求個什麼道,對不對?

還要追求什麼天道、地道、人道?一切對於自己來說都毫無意義,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你什麼都不會做。

如果老子是這樣的思想,那不是提倡人人都要毫無追求,都躺平了做行屍走肉嗎?老子如果是這樣的人,他的思想怎麼可能流傳幾千年。

人們一定會棄之如敝履,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奉之如瑰寶?《道德經》又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上出版發行最多的一本書(宗教/教科書類書籍除外)。

如果無為是逆來順受,道家就不會那麼苦哈哈地搞什麼修煉,練體練到尿血、參禪參到禿頭,混吃等死就好了,那麼精進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無為就是潔身自好消極避世,那等於說世界和他人的存在對於個體沒有任何價值,人類的價值體系就會崩潰。

如果直接解讀比較難以理解,我可以拿兩個相近的概念給大家做個比較。一個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

陽明心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良知,這在另外一位國外學者那裡被稱為「良質」,他就是《禪與摩託車修理藝術》的學者。

在老子那裡,道是客觀存在的,先於天地和人類而誕生。就像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文化基因。

這有點像佛經中的「佛性」,我們時常會迷茫,會偏離正軌,是因為我們的心被遮蔽了,良知被汙染了,背離天道人倫。

「良質」是《禪與摩託車修理藝術》的作者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表面上看跟「良知」很接近,其實它的內涵和外延更像「道」。

無為就是消除自己內心的私慾,存天理,滅人慾,讓自己的言行遵從自然規律、生理規律和社會規則。

無為就是「替天行道」,就是不斷探索和靠近真正的「道」,讓它成為最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導綱領。

無為不是消極逃避,而是正本清源回到源頭,回歸初心。是一種「時時勤拂拭」的去偽存真的精進選擇。

無為不是清高高冷潔身自好,而是和光同塵,內聖外王,向內修心,向外做人。而且要正大光明,表裡如一。

這在《道德經》裡很多地方都有驗證。比如「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果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難道是要坐享其成等著天上掉下來一個完美的世界——小國寡民?

老子還常常用水來比喻道,而無為就是遵道而行。水之為物,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就像天道剛健有為,所以君子要向它學習,自強不息。

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反面「為」這個概念來理解。什麼是「為」呢?「尚賢」 「貴難為之貨」 「使民爭之」,這些都是為,是胡作非為。

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順應外界,其實正好相反。《道德經》裡講「反者道之動」,要遵道而行,要無為,就要對抗人性,撥亂反正,回歸常識。

語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這是順應人性,是「有為」,但是卻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後來道家仙術派把老子的思想完全用歪了也是十分精進的,不管是修煉身心也好,求長生也罷,都需要持續不斷付出極大的努力。

可見,即使是「歪嘴和尚」牛鼻子道士都知道,無為絕對不是無所作為,而現在很多有名的學者卻如此解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怎樣理解《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在鼓吹消極嗎?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生相和,前後相隨。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一 道德經為什麼讓人覺得消極?《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一直給人以消極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因為《道德經》並不是講的具體的治世法則,職場指南,或者勵志雞湯。而是闡述了一種失之久矣的「大道」。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看到人們對道德經如此的看法,老胡(筆者)感覺很痛心,所以試著跟大家探討一下。二 道德經到底積極嗎?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老子的管理智慧是超群的,他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無為而治」管理思想的基本內涵。老子《道德經》講:「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就是說,一流的管理者認為應該對下屬充分地放權,讓下屬有充分的自主權決定應該怎麼幹。所以,他很少幹預下屬的事情,很少做工作,很少作為。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儘管如此,社會又都公認道德經是好書,有用之書。朱元璋就曾感慨「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林語堂也講「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小,但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為此,我們開闢一條文化故鄉之旅,在「燦爛經典」系列裡,具體講述東方的智慧與璀璨的文化。這次請北京大學哲學系王博教授講一講開創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先河的一部代表著作――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學說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先後衍生出了道家和道教,為世人注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僅次於《聖經》)。
  • 怎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如是說(五)
    (晁福林:試論先秦道家「無為」思想的歷史發展——從關於郭店楚簡的一個爭論談起,江漢論壇2004年第11期)該論者認為:「郭店楚簡《老子》則正處於這個轉變的時期,所以只是郭店楚簡《老子》乙本裡有一處提到:『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而在此以前的歷史時期的《老子》思想裡,則有多處提及『無為』。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比如說老子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孔子卻是將道德具體化為「君子」形象,從而設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勁;柏拉圖的《理想國》強調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具有美德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思考要稍微深入一些,主要是思考「存在」本身,比如「道」存在的本身與人類有哪些關係。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講道之為物。和這五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一章講物物有太極,本章也是。不過那一章是具體的講。把道如何作用萬物的道理講得是一清二楚。本章若是明白物物有太極,則本章的意思就會迎刃而解。和道德經一樣的。只不過道德經得語言是哲理性的。西遊記的語言是故事性的。實際上,若深入讀明白西遊記,則知西遊記的很多描寫都是從易經而來的。既然物物都有個太極,則可知太極能馳騁於天下任何物之中。物之變遷演化都是由這個太極主導的。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 學習《道德經》,如何理解老子提倡的無為而不為
    就連學生三千、信徒無數的孔夫子都去拜見他,向他請教道德和仁義之說。老子給他的答案是,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孔子思考良久,之後就默默無言回到家鄉,三天沒有授課。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深邃在什麼地方,是完美無缺、碧玉無瑕還是瑕瑜互見,長短並存。他又為何要提出無為而不為?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但在歷史上,《道德經》被排除在「四書五經」之外。因為這本書的精要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很多人把這種思想歸結為老子消極遁世,認為他的「無為」理學玄虛飄渺,世情不合,自漢武帝起,獨尊儒學。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與為道,缺一不可(資料圖 圖源網絡)《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對為道而言,我們應該明白,對影響我們悟道的東西,要一點一點地去除,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境界。日損,減少的是情緒、欲望、偏見、妄念。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解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人做事之道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做事,以無味作為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報答怨恨。解決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做大事情要從細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小事開始。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樣理解和運用?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運用呢?下面我就以我自己的理解來通俗易懂地和大家探討一下。首先來說說「一生二」。《道德經》主要就是講的「道」,那麼什麼是道呢?「道」其實就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