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
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第二,無為是一種逆來順受任勞任怨隨遇而安的被動行為模式,不管外界他人如何變化,我都能接受。
第三,無為是自我封閉,是孤芳自賞,是潔身自好。所以道家的人常常躲起來,就是不想被社會汙染。
只要稍稍多讀一點《道德經》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完全說不通。如果無為就是毫不作為,那還求個什麼道,對不對?
還要追求什麼天道、地道、人道?一切對於自己來說都毫無意義,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你什麼都不會做。
如果老子是這樣的思想,那不是提倡人人都要毫無追求,都躺平了做行屍走肉嗎?老子如果是這樣的人,他的思想怎麼可能流傳幾千年。
人們一定會棄之如敝履,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奉之如瑰寶?《道德經》又怎麼可能成為世界上出版發行最多的一本書(宗教/教科書類書籍除外)。
如果無為是逆來順受,道家就不會那麼苦哈哈地搞什麼修煉,練體練到尿血、參禪參到禿頭,混吃等死就好了,那麼精進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無為就是潔身自好消極避世,那等於說世界和他人的存在對於個體沒有任何價值,人類的價值體系就會崩潰。
如果直接解讀比較難以理解,我可以拿兩個相近的概念給大家做個比較。一個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
陽明心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良知,這在另外一位國外學者那裡被稱為「良質」,他就是《禪與摩託車修理藝術》的學者。
在老子那裡,道是客觀存在的,先於天地和人類而誕生。就像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文化基因。
這有點像佛經中的「佛性」,我們時常會迷茫,會偏離正軌,是因為我們的心被遮蔽了,良知被汙染了,背離天道人倫。
「良質」是《禪與摩託車修理藝術》的作者自己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表面上看跟「良知」很接近,其實它的內涵和外延更像「道」。
無為就是消除自己內心的私慾,存天理,滅人慾,讓自己的言行遵從自然規律、生理規律和社會規則。
無為就是「替天行道」,就是不斷探索和靠近真正的「道」,讓它成為最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導綱領。
無為不是消極逃避,而是正本清源回到源頭,回歸初心。是一種「時時勤拂拭」的去偽存真的精進選擇。
無為不是清高高冷潔身自好,而是和光同塵,內聖外王,向內修心,向外做人。而且要正大光明,表裡如一。
這在《道德經》裡很多地方都有驗證。比如「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果無為就是無所作為,難道是要坐享其成等著天上掉下來一個完美的世界——小國寡民?
老子還常常用水來比喻道,而無為就是遵道而行。水之為物,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就像天道剛健有為,所以君子要向它學習,自強不息。
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反面「為」這個概念來理解。什麼是「為」呢?「尚賢」 「貴難為之貨」 「使民爭之」,這些都是為,是胡作非為。
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順應外界,其實正好相反。《道德經》裡講「反者道之動」,要遵道而行,要無為,就要對抗人性,撥亂反正,回歸常識。
語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這是順應人性,是「有為」,但是卻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後來道家仙術派把老子的思想完全用歪了也是十分精進的,不管是修煉身心也好,求長生也罷,都需要持續不斷付出極大的努力。
可見,即使是「歪嘴和尚」牛鼻子道士都知道,無為絕對不是無所作為,而現在很多有名的學者卻如此解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