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生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一講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二章的第一個要點,也就是對立統一這個永恆的、根本的哲學法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第二章的第二個要點,道德經教給我們了兩個處事原則,也就是經文中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先來看一下「處無為之事」。人生不就是要有所作為嗎,無為難道是要讓我們無所事事嗎?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中人們所謂的「有為」,只是被自己主觀的想法和念頭驅動著去做事情,而通過之前對道德經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主觀一旦升起,真相就容易被掩埋,智慧就容易被蒙蔽;人的主觀想法通常並不是客觀事實,就像我們上一講中所說的人們對事物的對立面的了解,就遠不夠真實和客觀。所以啊,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要讓我們放下主觀想法而去貼合客觀大道生活,讓我們放下對私利的執念而去儘量的利益他人。
再來看一下老子教給我們的第二個處事法則,「行不言之教」。不說話怎麼去教化和感染他人呢?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其實根本起不到有效的教化作用,第一是因為我們一開口就總是在指責他人,而很少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我們一開口就總在說自己的觀點,很少去說對方的道理和心裡話;第二就是我們沒有去踐行說出來的話,沒有去付諸行動,話都成了空話和虛話。這樣又怎麼能教化和感染到他人呢?所以啊,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錯誤,說出他人的道理和心裡話,說了話就要去付諸行動,踏踏實實做事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久而久之我們就能更加貼合大道的規律生活,我們的行為也會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那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下一講我們將會來繼續學習道德經第二章的第三個要點,希望大家持續關注,私信我們進行互動,朋友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