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在鼓吹消極嗎?

2020-12-23 詩苓說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生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一講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二章的第一個要點,也就是對立統一這個永恆的、根本的哲學法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第二章的第二個要點,道德經教給我們了兩個處事原則,也就是經文中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先來看一下「處無為之事」。人生不就是要有所作為嗎,無為難道是要讓我們無所事事嗎?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中人們所謂的「有為」,只是被自己主觀的想法和念頭驅動著去做事情,而通過之前對道德經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的主觀一旦升起,真相就容易被掩埋,智慧就容易被蒙蔽;人的主觀想法通常並不是客觀事實,就像我們上一講中所說的人們對事物的對立面的了解,就遠不夠真實和客觀。所以啊,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要讓我們放下主觀想法而去貼合客觀大道生活,讓我們放下對私利的執念而去儘量的利益他人。

再來看一下老子教給我們的第二個處事法則,「行不言之教」。不說話怎麼去教化和感染他人呢?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其實根本起不到有效的教化作用,第一是因為我們一開口就總是在指責他人,而很少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我們一開口就總在說自己的觀點,很少去說對方的道理和心裡話;第二就是我們沒有去踐行說出來的話,沒有去付諸行動,話都成了空話和虛話。這樣又怎麼能教化和感染到他人呢?所以啊,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錯誤,說出他人的道理和心裡話,說了話就要去付諸行動,踏踏實實做事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久而久之我們就能更加貼合大道的規律生活,我們的行為也會對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那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下一講我們將會來繼續學習道德經第二章的第三個要點,希望大家持續關注,私信我們進行互動,朋友們再見。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品讀《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應該怎樣理解《道德經》裡的「無為」?
    無為這個概念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很多半吊子學者錯誤的理解,世人普遍對這個詞有誤解。第一,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任憑世界自生自滅,自己袖手旁觀。所以大家都覺得老子很消極,道家只知道隱居避世。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應該怎麼理解?《道德經》是消極的?
    一 道德經為什麼讓人覺得消極?《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一直給人以消極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因為《道德經》並不是講的具體的治世法則,職場指南,或者勵志雞湯。而是闡述了一種失之久矣的「大道」。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看到人們對道德經如此的看法,老胡(筆者)感覺很痛心,所以試著跟大家探討一下。二 道德經到底積極嗎?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思考:什麼叫「不言之教」?
    《道德經》思考:什麼叫「不言之教」?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儘管如此,社會又都公認道德經是好書,有用之書。朱元璋就曾感慨「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林語堂也講「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小,但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 道德經之治國篇(一)
    雖然無經世治國的才能和機會,也總希望著我們多災多難的祖國富強,人民安康。近百年來,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但任何文明進步的出現,在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有負面消極的影響。正如老子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問題在於如何不因噎廢食,理性地處理其消極影響,推動社會發展,關照國計民生,是當政者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從《道德經》中看自我,本我,超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弗去。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也,音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解讀】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清靜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平和無事的方法去做事,把恬淡無味當作滋味。老子倡導的處世原則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其實大部分人是沒辦法講明白的,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而後第十五章又說:「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第五章還說:「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等等這些篇章中,老子本人都不能形容出什麼是道「道」。 有人曾問過我看道德經的意義在那?是為了什麼?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道德經》中的「不爭」是什麼意思?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寫在《道德經》書末的一句話。老子是在提醒人們,雖然他老人家屢講「無為」,但其主旨還是要人們去「為」的。「無為」不是不做事,所以要「為無為」。奇怪的是,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不做事的朋友,總是看不見這句話,或者可能是故意視而不見。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對掌權者是施仁政或暴政,在《道德經》裡有著清楚的分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其中之義: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筆者在《道德經》中,挑選出五個代表老子「不爭」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釋,幫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爭」思想。一,《道德經》講:「大智若愚」。因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華也不向外顯露,所以外表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愚笨。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從第二章、第三章開始,就明確地提出了「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聖人之治也」的問題,顯示出該書的主要關懷,即在於君主應該以何種方式統治百姓,管理好國家。書中出現了大量的「侯王」或者「王」、「萬乘之君」等字樣,都表現著作者的興趣所在。他是想以帝王師的身份給他們說法,內容就是所謂的君人南面之術。